首页 -> 2007年第3期
编辑创新:重视主体要素与遵循编辑规律
作者:徐柏容
编辑创新要“求异”,应该更易于理解。求异,可以简单地说是求其差异性。编书、编刊,都要求有异于他书、他刊,才可能有自身独有的特色,自身的价值。编辑工作要有特色,就要“求异”,要编辑创新,就更不可不“求异”了。
不能“求异”的书刊,就只能混同于流俗。老子所说“和其光,同其尘”的处世之道,如用之于编辑的书刊,就成为没有什么价值的书刊了。这样的书刊既无新的东西,又没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些书刊的编辑工作就无益于文化建设、无益于世,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价值了。
王静安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间词话》)编辑创新之须求同又须求异,也就像“诗人对宇宙人生”之“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一样。静安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而我们编辑创新,能入乎其内求同,才能“推陈”,能出乎其外求异,才能“出新”;入乎其内求同,方有所本,出乎其外求异,方有创造。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须二者兼之,求同、求异须相伴同行。倘非如此,只知入乎其内求同而不知出乎其外求异,就最多也只是个编辑匠而不能成编辑家,遑论创新;只知出乎其外求异而不知入乎其内求同,其异要么实非异,要么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可行性,并不是真正的编辑创新。
求同、求异虽是矛盾的,但编辑创新的求同与求异,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其“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又有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所以,编辑创新不但要既求同、又求异,还要求和并求同、异、和的互补共济。
求和的“和”与“同”有异,不等于“同”。这只要从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话就可知其差别之大了。不过,“求和”的和,又不是与求同的同对立的,同也不是黑格尔所说的“抽象的统一”、“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求和是既求各种“异”之间的“和”,也求“同中有异”的诸“同”的差别间之“和”,当然,还求“同”与“异”之“和”。整个编辑过程,都只能是循着这种求同、求异、求和并求同、异、和的互济规律发展、提高,编辑创新也只能循此进行。
编辑创新所呈现的,有如花团锦簇,各异其彩,又枝枝叶叶,相互关情。但它还未呈现而深植于土中的根基,那就是高素质、高素养的编辑人员及其遵循、顺应的编辑规律,各种花都是在求同、求异、求和并求同、异、和共济中才成长出来的。《五灯会元·石霜园禅师法嗣》说:“问:既是一真法界,为什么却有千差万别?师曰:根深叶茂。”枝繁叶茂、似锦鲜花是出自深植的根基。花、叶、根是统一于花树的,它也是同、异、和的统一体。花、叶、根彼此互补共济,有如同、异、和之互补共济,才会有新叶、新花的创新,有花繁叶茂的一片美景。
求同、求异、求和并求同、异、和互济规律中的求同、求异、求和是并存而不可分割的,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编辑工作的本质。求和是在求同、求异同时追求的,求同、求异也只有同时求和才可获致矛盾统一,对“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来说,同样如此。只有在求同、求异的同时求和,才可能求同、异、和之互补共济。遵循这一编辑规律的编辑创新,才可能是根基深厚而同、异、和获致互补的编辑创新。
宏观地考察编辑创新的全过程,同样也正是求同、求异、求和并求同、异、和互济的过程。如果求同意味着求其统一性、求其有序或说是在结构,那么,求异则意味着求其差异性、破其有序或者说是解构,而求和则是求其矛盾的统一、求其创新的新有序或重构,这种重构的同、异、和的互补共济的编辑创新,它也反映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一辩证的编辑创新过程。
质量与效益同步的编辑规律,主体、客体矛盾统一的编辑规律,也同样是编辑创新所必须遵循的。
质量第一与追求效益,既是编辑过程中存在的必然联系,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决定编辑出来的出版物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大小的,主要在其质量之优劣;反之,效益的大小,又是检验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编辑全过程中,在编辑创新中,都贯穿着质量与效益同步规律。
编辑创新是否成功,是否真是有价值的创新,首先是视其社会效益如何,当然也包括经济效益如何,还要取决于其质量高低。这就必须是符合质量与效益同步规律的。否则,就是失败的创新——实际不是创新而只是徒有创新的幌子。图书市场上一些自命“创新”实是哗众取宠的书刊,一心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有违质量与效益同步规律的出版物,都不是真正的编辑创新的产物。
主体、客体矛盾统一的编辑规律是说,作为编辑工作主体的编辑人员和作为客体的以书稿、文稿为中心的编辑对象,它们本身以及二者之间,都经常地、普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整个编辑过程,也是诸矛盾的统一过程。
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客体”,只是举了“以书稿、文稿”的有形物作为代表,但不是说只有书稿、文稿才是编辑工作的客体,还包括“以书稿、文稿为中心”的其他行为。编辑工作除了所围绕书稿、文稿这个中心之外,还有尚无书稿、文稿的前期宏观编辑工作如方针任务、编辑原则、总体编辑构思的制定,特色风格的塑造,以及微观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组稿和发稿后的装帧、书评等围绕“书稿、文稿”这个中心的工作,同样也都是客体的内容。而编辑创新的主要部分,则更多是针对书稿、文稿尚未产生前的工作。编辑创新与作为主体的编辑人员之间,同样也存在各种矛盾。例如主体的心理素质与编辑创新的不相适应、文化学识与编辑创新所要求的差距、编辑经验的缺欠、观察思考的不足以及思维方法的滞后,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矛盾,必须在编辑创新过程中使其获得统一,解决或缓解这些主、客体之间的矛盾,编辑创新才可望顺利进行。
由于篇幅关系,对编辑第二条规律和编辑第三条规律与编辑创新的关系,我就只阐其大旨而不细说了。
总之,编辑创新既不是空喊所能做到的,也不是靠灵机一动一蹴而就的,除了必要的体制要素和环境要素外,它需要编辑人员具备深厚扎实的根基以充实主体要素。同时,还要运用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遵循编辑规律,才可望企及。但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孜孜以求,编辑创新总是大有可为的。
(作者单位:百花文艺出版社)
(责任编辑:关迎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