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编辑创新:重视主体要素与遵循编辑规律

作者:徐柏容




  关于创新,现在谈论得很多了。早在20世纪末,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编辑创意论》, 这是一本专门研讨编辑创新的书。书中曾说:“创意也可以说就是创新……有……创意,就必会有创新全过程的相继出现。所以,从本质而言,创意就是为了创新,创意也是创新之本。”(该书第9页)这是因为,创新总是来自某种新思想、新观念,再以理论或器物、制度体现出来。因此,创新既有如进化论之理论创新,也有如蒸汽机之器物创新、泰罗制之制度创新。由于编辑工作是一种思想性很强的工作,最后方以书刊等物质形态作为载体出现,创意对编辑来说就特别重要。我不但将编辑创意与编辑选择、编辑结构、编辑优化都认为是编辑工作的本质,而且把它列居四者之首。也就是说,编辑创新是编辑工作最重要的本质。
  编辑创新和一切创新一样,是有其基础而不是靠灵机一动的小聪明就可以一蹴而就的。虽然,不能认为绝不会有得之偶然的创新,但即便有,也是可一而不可再的,不能靠这种千载一逢的偶然性来持续创新。严复曾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蹰”,“顾其事有甚难者”。一个译名的创译尚且如此,更大的编辑创新之不易,自更有过于此。《小说月报》这种文选性期刊的创新,我说过是在原有文摘性期刊和文选性书籍基础上,运用组合思维才得以新创出来的(参阅《回眸〈小说月报〉的创刊》,载于《中国编辑》2006年第5期)。现在看来出文选性期刊毫不为奇,是寻常不过的事,但在此之前,文选性书籍出现有千余年了,文摘性期刊出现也半个多世纪了,却从未有过文选性期刊。王安石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文昌诗后》),正道出了编辑创新和一切创新一样,是看似偶然得之实则来之不易的。
  那么,怎样才能编辑创新呢?编辑创新的要素,主要可归纳为主体要素、体制要素和环境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体要素。主体要素指的是编辑创新的主体——编辑人员这个要素,因为编辑创新是要编辑人员去创新,编辑人员的素质、素养具有决定性作用。编辑创新主体应具备的素质素养主要有:
  第一,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态往往表现为稳定平衡。心态健康,才会有更强的责任心以及对各种压力的承受能力。只有这样,才可能在编辑创新中胜不骄、败不馁,勇往直前。当然,人都会有情绪波动以致心态失衡、不稳的时候,心理学家提出的情绪波动三因素论认为,除了身体状态的生理因素外,还有环境事件特别是认知过程都是诱导因素。这就需要善于对情绪加以调控,例如承认实际而客观看问题,调整认知或矫正行为方式或转移关注点等,通过这些来调控,都会有效。
  第二,渊博的文化学识和多能。也就是说,要多才多艺。我们所说编辑创新要有深厚的种种积累,这应该是其中主要的。牛顿的创新发明,他自己说是由于站在巨人的肩上,就是说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出版《小说月报》,开创文选性期刊这一新品种的编辑创新,也是站在前人文选性书籍和文摘性期刊基础上得来的。对前人的成就一无所知,也就难以在前人成就基础上创新。文化学识越渊博,越是多才多艺,就越是站在了更高更大的巨人肩上,越有利于创新。这对于编辑创新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编辑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建设工作,没有渊博的文化学识、不是多才多艺,如何能做好?更不必说如何能创新了。
  第三,丰富的编辑经验。一切真知都离不开实践经验。文化学识和技能,是前人的实践经验的积累,除此之外,还要有自己实践的经验,越丰富越好。“知之匪艰,行之维艰”,自身实践经验往往尤为可贵。对编辑创新来说,自然同样也是如此。
  第四,善于观察思考。多观察、善于观察,可说是创新的源泉。观察力越强,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不是目之所见等一切感知都是观察,编辑创新所需要的观察,是为了编辑创新目的的思维参与的感知过程(观察力则是其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认识能力)。这种观察需精确、深刻、有序,才会有利于在思维参与的研究过程中激发出编辑创意灵感。在为编辑创新而观察的过程中还要有高度敏感性,在平凡习见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新的东西从而产生创意。人们都对鸟在天空飞翔习以为常,但只有想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经过观察鸟飞并敏锐感受到其中的契机才研究发明了飞机。观察是有目的思维参与的过程,所以在观察中同时还要思考、研究。这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一种参与。
  第五,要有科学的创新思维。思考、研究,都要有科学的方法。运用创新思维进行思考、研究,才是编辑创新的一条正确途径。它有利于在编辑创新上找到突破点。编辑创新的所谓灵感,其实往往就是运用创新思维在某一点上的突破。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有许多种,除前面我们说到的组合思维外,如异向思维、联想思维、换元思维,等等,也很重要。
  用正常的顺向思维难以解决、难以创新的,反其道而出以异向思维,就往往“柳暗花明又一村”。救溺水者的正常思维是使溺者离水,但幼年司马光却用大石头击破水缸,让水离溺者而使人得救,就是运用异向思维成功的好例子。一般的词典,都是按词的第一字编排各种词语的,湖南人民出版社却反其道而按词的末一字编排各种词语,出版了一本《新编汉语词典》,也是运用异向思维而创词典编辑之新。
  联想思维是一种由此及彼而创新的思维方法,这也就是类似《易·系辞上》所说的“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日本的铃木信一博士,通过观察、研究日常食用的面包,发明创造了多孔混凝土,大大地节约了原材料、降低了成本,就是运用联想思维的收获。
  换元思维是通过要素的替换以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方法。大家熟悉的三国时代曹冲称象就是运用这种思维的典型事例。以换称等重的物件,得到不可称的大象的重量。
  除了以上所说编辑人员自身要具备的主要素质、素养外,编辑创新还需要某些体制要素、环境要素,如编辑创新各主体之间的良好关系和良好运行机制——特别是奖励机制,编辑创新所处环境中的外部保障机制,包括时代、社会等大环境,所在出版单位等小环境以及介乎上二者之间的编辑出版政策、编辑出版业界环境等。对此,就不具体论述了。
  编辑创新不仅要具备上述自身的素质、素养、思维方法等主体要素与某些体制要素、环境要素,还必须利用和遵循编辑规律才可能顺利创新。编辑创新容许破除常规、异想天开,但即使是有“天开”的“异想”,也必须是遵循编辑规律的,常规可破除,编辑规律则不是人们意志可破除的。强调遵循编辑规律不是限制、约束编辑创新,而是要引导编辑创新朝着正确方向、步入正确轨道。利用编辑规律会有助于编辑创新,使编辑创新获得成功。
  对于编辑规律,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就谈了自己研究的意见。提出后经调整次序的三条编辑规律为:
  第一,求同、求异、求和与求同、异、和互济规律。
  第二,质量与效益同步规律。
  第三,主体、客体矛盾统一规律。
  以第一条编辑规律来说,对编辑创新而言,可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规律表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及其每个环节,都是在求同、求异、求和与求同、异、和的互济。利用这一规律,可为编辑创新广开思路。
  求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求同一性、统一性。编辑工作是要将书稿、文稿编辑成为一个有序化的系统,一个具有同一性、统一性的书刊整体。包括诸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内容各自内部诸要素的统一,等等,以及与宏观编辑工作的方针任务、总体编辑构思、特色风格等等的统一,与时代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对编辑创新来说,同样也是如此,不求同,就难以创新。一切创新——当然也包括编辑创新,都不是从天而降、凭空而来的。《小说月报》文选性期刊的创办就是求同于文选性书籍和文摘性期刊并以此为基础的,《新编汉语词典》的编辑创新也是求同于《现代汉语词典》等并以此为基础的。编辑创新乃至一切创新,其实都可说是“推陈出新”,“推陈”不是颠覆一切,而是Aufheben,即奥伏赫变或扬弃。因此“推陈”之中,包含着肯定、发扬“陈”的精华以促进创新,就像《新编汉语词典》是在肯定《现代汉语词典》等编辑陈法精华并加以发扬后进行编辑创新一样。这种肯定、发扬,就是求同,是在遵循求同规律而创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