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环境很重要
作者:王德有
前者罚后者奖,自然促使编辑下大力气策划好选题,宁肯品种少,也要收益高。在这种导向下,出版社如果一年出了300种同等效益的书,经营状况大致如下:总投入2 400万元,总印数240万册;总共售出180万册,总收入3 600万元;总收入3 600万元减总投入2 400万元,再减120万元的编酬,收益为1 080万元,可以扩大再生产。虽然库里还有60万册书可能会报废,亦可不计。这就是以收益为核心的结果。
两个核心,两种结果。以“利润”为核心,资金滞留,品种、数量盲目扩张,库存增多,效益下降,事业萎缩,编辑们随之怨声四起,志气消损,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弱且难以持久。以“收益”为核心,回报丰厚,品种、数量适度,库存减少,效益提升,事业发展,编辑们随之精神振奋,后劲十足,工作向优质高效方向努力。
由此可见,选准关节点是妙用激励机制的一着诀窍。
其二,激励要与制约相结合。
激励是以物质的报酬和精神的慰藉促使编辑奋发向上,制约是以物质的处罚和精神的压力禁止编辑消沉颓靡。二者并用才能起到有效作用。
一个群体,只要有一部分人无功而禄,就会影响整体的情绪,就会影响先行者的毅力,就会消损开拓者的力量,就会制约事业的发展。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碍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闪射黎明曙光
曙光是什么?是前途。在你这里工作,一点前途都没有,还干个什么劲头;勉强干上几天,早晚都得走人。要想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必须让大家看到前途。
前途是什么?按照心理分析,特别是按照对文化人群的心理分析,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事业会有所成就;二是社会会给予承认;三是生活会达到水准。
首先是事业会有所成就。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是生命。可是生命是个过程,不能驻留。能够留下的是什么?是生命的价值,而做的事业便是生命价值的载体。一个人老了,头发白了,牙齿掉了,生命即将耗尽,可是他写了几部好书,编了几部好书,这些书激人奋进,启人智慧,颇有价值,它们便是这个老人生命的价值。以时间形式体现的生命价值是不可驻留的,以物化形式体现的生命价值是可以长存的。当这个老人即将离世的时候,他可以欣慰地说:“我就要死了,可生命还在!”文化人大都追求这个价值,以追求这个价值为崇高,以实现这个价值为骄傲。
曾经听过这样的倾诉:“一年到头,除了教辅,还是教辅,几年过去,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这位编辑一年的收入并不少,有房住,有车坐,可是却说“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为什么?因为没有做他认为有很高价值的事业。在他看来,物质的东西是暂时的,事业的成就是长久的;暂时的东西是虚的,长久的东西是实的。单位没有他实现崇高追求和人生价值的环境,他很痛苦。当然,做教辅也不是绝对出不了成就,那要看做什么、怎么做。而眼下的教辅过多,过滥,不仅不能促进孩子们学习,而且还常常误人子弟。
还曾经听过这样的诉说:“我能参加这部书的编辑工作,是上天给我的机会!”他所说的“这部书”类似于《辞海》、《辞源》,对传统文化研究工作大有助益。这位编辑为之付出了几年心血,少有节假日,少有娱乐时,可是他不以为苦,反以为幸。为什么?因为他成就了事业。
一家出版社有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学生被分在一个编辑组,不仅专业不对口,而且难得接触编辑工作。他很苦恼,要求调离。为留住他,组长做了四菜一汤,送到他的寝室里。美食虽爽口,却温暖不了他的心。他调到了另一个编辑组,投身编辑核心工作,工作条件并不好,而且加倍辛苦操劳,可他却做得有滋有味,把工作当成家里活干。几年后便出成绩、担重任,十几年后便成了编辑界小有名气的一把好手。
作为领导,为人才成长扫除障碍,为人才成长铺垫道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人家从事可以发挥专业特长的事业,让人家看到成就事业的希望。
说到社会承认,以现在中国国情而言,主要是两点:一是评定相应职称,二是授予相应奖项;当然能给一支供其指挥的队伍,能给一块供其独立发挥编辑才能的园地,那会更好。这些方面,现在存在的问题太多,不利编辑成长的因素不少,不好一一评说。
说到生活水准,是指给予做出成就的编辑相应的生活待遇,使他们的生活水平能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应。生活待遇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给予做出成就的人们物质的享受,又标明享受待遇的人们做出的贡献。
人的生活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有时候精神的需求比物质的需求更迫切,精神的力量比物质的力量还要大。司马迁说过,“士为知己者用”。文化人大都有这个怪脾气,特看重“信任”和“尊严”。有了这个,可付出汗水,亦可付出生命。领导要育人,用人,不可不察。
(作者单位:中国编辑学会)
(责任编辑: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