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环境很重要
作者:王德有
领导用人要“放手”,但却不能放弃自己的培育责任。责任是什么?是促使编辑人才快速成长,是帮助编辑人才健康成长。要尽到这份责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为编辑们营造一个适宜于快速成长、健康成长的环境。
没有适宜的环境,编辑人才很难成长。不仅编辑人才如此,什么事物都如此:地球还在炽热时期,生物便不能出现,且不说人;热带鱼进入北冰洋,便不得存活,更不用说繁衍;毛料衣服泡在碱水里,倒也洗得干净,但却不好再穿。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须有其适宜的环境。不营造环境,只想得到结果,只能是一种空想。
有什么样的环境,便有什么样的事物;没有什么样的环境,便没有什么样的事物。这是一条规律。
领导既然将培育编辑人才视为自己的事业,视为自己的责任,就要把为之营造适宜的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上。抓住这一条,便点住了一个穴道。
营造什么样的环境?怎样营造环境?在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的论文中有三位学者论及于此,很有建树。下面是我的几点浅见:
一、树立敬业风气
风气是什么?就是身处其中的氛围。身处其中,浑然不觉,吸之是它,呼之是它,站、卧、行、言都处在它的浸润之中,耳濡目染,积日成习,自然而然便蕴涵了它的气息。它就是风气。
风气很厉害。立于无形,潜移默化,用流动的时间以及流动与不流动的空间雕塑人物。领导要塑造编辑人才,就须重视风气,借用风气的力量。
树立什么风气?首先是敬业的风气。
什么是敬业的风气?以承担编辑重担为荣、以创造编辑业绩为乐的风气就是敬业的风气。
怎样才能树起敬业风气?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这里只能点出它的核心,那就是领导“亲自倡导”,领导“躬身践行”。
“亲自倡导”,就是“亲口去说”,“亲自宣传”。“亲口去说”,就不是让别人代替去说,更不是只让管理部门去说,而是要领导张开尊口。领导越大,效果越好;第一把手去说,效果最佳。“亲自宣传”,是在“亲口去说”上面加了一层,就是不能只说一次,而是要经常说,每逢适当场合就要说,让它深深印在大家的脑海里。
“躬身践行”,就是“亲自去做”,“尽力去做”。“亲自去做”,就是不能让自己的代表去做,更不能只让管理部门去做,而要领导躬行实践。领导越大,效果越好;第一把手去做,效果最佳。“尽力去做”,是在“亲自去做”上面加了一层,就是不能只做一次,而要有时间就做,尽自己的力量去做,让大家认可是真做,而不是做样子。
“亲口去说”说什么?说编辑工作的文化意蕴,说编辑事业的历史价值,说人生趣味和生命意义,说编辑成果与生命价值的关系。不过说话的方式要十分注意,不能是说教,更不能是训谕,而要将它化为推心置腹的知心话,化为发自内心的人生体悟。要说得有意思,有趣味,有内涵,有引力。当然,做到这点不容易,它要求领导有切身体验,有理论水平,有表达能力,有敬业精神。
“亲自去做”做什么?激发编辑的工作热情,激活编辑的聪明才智,解决编辑的生活困难,清扫编辑的前进道路。有人会说:“不对了!作为领导,首先是要决定大政方针,制定总体规划,建立规章制度,科学使用干部。这是大事!领导要抓大事!”我说:“你说的没错,但却不够。大事必须抓,还要首先抓。但是只抓大事,不足以树立起敬业风气。没有敬业风气,事业便搞不好;事业搞不好,大事便是空事。想要树立起敬业风气,领导就不能不在抓大事的同时去抓那些所谓的‘小事’。”
北京有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它的第一任总编辑是姜椿芳。姜椿芳原是中央编译局的副局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蹲监狱。“文革”后期有了出狱的希望,他便把编纂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定为出狱后的终身事业。出狱后,他到处奔走呼号,得到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确定方针,设计规划,制订制度,配置干部,在抓这些大事的同时他没有忘记,事业是要人去做的。只有他一个人不行,要有一大批人;只有人手不行,还要有人心。人人都在想百科事业,做百科事业,研究百科之学,积累百科之学,百科事业才能发展起来,获得成果。所以,他不辞辛苦去做那些“小事”。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中年编辑,没进家门便停住了。不是不想进,而是进不去。一个小房间,约有八平方米,床上床下,到处是东西;留的小过道,刚能容下两条腿。他的心碎了,对有关人员说,赶快解决房子问题。没过几天,这位编辑便被安排到十四平方米的房间里。单位处在初建阶段,房子非常紧缺,比这个中年编辑更困难的还大有人在,想都解决,根本不可能。困难不要紧,关键是人心,姜椿芳的这件“小事”感动了一群人。他们看到领导对编辑的尊重,看到领导对事业的用心;他们知道领导的难处,也知道领导的苦心。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与领导共想一件事,与领导共做一件事。
树立风气,领导的倡导、躬行很重要。人是社会性动物,处身于社会之中。社会是什么?是个大群体;群体就须有个“头”。要“头”干什么?领着大家往前走。既然要“头”领着走,大家就要跟着走。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头”变坏了,人们不想跟他走了。怎么办?群起而攻之,把“头”废掉。可是回过头来怎么样?还要立个新“头”,还要跟着新“头”走。社会就是这样过来的,人也是这样过来的。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心中便形成了心理定势,这便是“从上”。不管人们自觉不自觉,承认不承认,客观就是如此。如若不信,温温历史就可知晓。春秋时期,楚灵王喜欢细腰之士,所以大臣们都把腰勒得细细的。为了腰细,系带时都要屏住呼吸,一日三餐改为一餐。一年过去了,个个都面黄肌瘦,扶着墙才能站起来。男子尚如此,女子更不用说。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哲人墨子说:君主喜欢什么样子,臣下就会做成什么样子。这就是“从上”。再看唐代。唐代尚胖。尚胖可能还有别的原因,但唐玄宗喜欢杨贵妃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杨贵妃是一个典型的胖女人,按现代的审美标准,绝对说不上是一个美女,可唐玄宗偏偏喜欢她,因此人们都以她为美,以胖为美。这也是“从上”。由此可见,“从上”的心理作用何其大。有鉴于此,要树立敬业之风,领导一定要充分借用这种心理的力量,亲自倡导,躬身践行。
二、妙用激励玄机
风气很重要,领导不仅要自觉地树立它,而且还要自觉地呵护它,使它长久保持下去。
树立它,需要诸多措施,不过领导的倡导、躬行却能起到主导作用;保持它,就不好说了,老用旧的一套就显得刺激不够、苍白无力,须有新的动力。
动力何来?来于物质的鼓励和精神的慰藉。
人生有两大支撑点:一是物质的,二是精神的。二者强劲有力,活得就有朝气,有滋味;二者疲软塌陷,活得就消沉,就没劲。在现实生活中,二者往往融在一起,很难分解。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分开来说。先说物质的,作为本部分的话题;后说精神的,作为下一部分的话题。
物质是多方面的。就人生必需而言,分衣、食、住、行几大类。需求是流动性的,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要求会越来越高。
编辑工作崇高,编辑事业伟大,领导的倡导和躬行使大家都有了这样的感受,大家心甘情愿为之艰苦奋斗。可是奋斗来奋斗去,跟在后面的还是艰苦,人们的情绪就会产生波动。继续艰苦不是不能忍受,而是要看情况。同在一个单位,从事着不同工作,编辑们奋斗了几年还得承受艰苦,别的工种没有编辑付出多,却比编辑回报多,编辑工作是否崇高,编辑事业是否伟大,就会在编辑们的头脑里打个问号;同在一个单位,从事着同样的工作,努力奋斗、绩效显著的编辑回报平平,吃喝玩乐、绩效平平的编辑回报显著,奋斗有没有意义,绩效有没有价值,也会在编辑们的头脑里打个问号。特别是在分配机制掌握在单位领导手中的时候,这个问号就会画得很大。跟着头头走,薪酬少,住房小,出门脚蹬两轮车,要么便去追公交;不跟头头走,薪不少,房不小,出门手握方向盘,宠物夫人怀中抱。这种情况一持久,谁还跟着头头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