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加工中医药类书稿的八项注意
作者:赵 晶
计量单位。
六、注意中医药学中特殊汉字使用的规范
中医药书稿中特有的字很多,排版时需要造字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增加了这类书稿出现错别字的机会。常见的出错情况主要有:(1)作者在写稿时常以符号代替需要造的字,如“髃”、“髎”用“■”、“●”等代替,若代替符号出现过多,会造成后期排版校对出错几率增加。需要指出的是,类似“髃”、“髎”等不太常用的字,用word系统可以打出来,而在photoshop等作图系统里则需造字。(2)以发音相近的字代替,如“鲠”和“哽”、“喎”和“歪”、“痰”和“酸”、“藏象”和“脏象”、“旋覆花”和“旋复花”,等等。(3)以字形相近的字代替,这类情况最具有隐蔽性,在编辑加工时往往被“漏网”,比如,“癥瘕”和“症瘕”、“紫菀”和“紫苑”、“疱疹”和“泡疹”,等等。编辑在加工中医药书稿时,要熟悉现代常用的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输入方法,克服不同输入法常有的缺点,如微软全拼、清华大学紫光、智能全拼方法易出现音同字不同的错误,如“编辑”和“边际”;使用王码、五笔等输入方法易出现字形相近的错误,如“瓜蒌”和“瓜萎”。针对在排版中需要造的字,则在整部书稿加工完毕后,编以序号,另附说明。
七、注意医家名号的规范
古代的医家往往字、号俱备,这就容易造成一部书稿中,虽然指同一个人,但是却时而用名,时而用字或号的混乱情况。一般来说,在书稿中出现医家时,应该使用医家的名字。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在同一部书稿中应该统一用朱震亨。有些医家的字或号甚至别名更广为人所知,这就需要编辑在加工时区别对待。比如,提起“医圣张仲景”几乎妇孺皆知,然而他的名字“张机”却只有专业人士才知道。再如,同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字守真,号通元处士,因其是金时河间人,被后人称为“刘河间”,“刘河间”的称呼流传甚广,因而,在加工中医药书稿遇到医家人名时,可以采取专业书稿使用名字,科普书稿使用“通用名”,但同一部书稿要做到统一称呼。
八、注意语体风格的规范
中医药类书稿与古代汉语的联系比较密切,或多或少地保留了文言词语和句式,如“乃”、“系”、“则”、“具”、“尚”、“故”等,这些文言词语或句式已经为广大的读者所接受,并且也不会引起阅读的困难,为了突出其简练、严谨的特点可以保留。需要注意的是,若在整个书稿行文中,多处出现文、白夹杂的“之乎者也”的情况,则不仅会造成表达的艰涩、古奥,而且会令读者产生阅读障碍,进而出现理解困难。因此,编辑在加工书稿时要严格把握语言简练的标准,适度使用文言词语和固定句式,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通俗易懂的中医药读物。
责任编辑 鲍莉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