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出版物质量管理机制建设”研讨会发言述要(上)
作者:佚名
因素。为了提高出版社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我社首先是把好进人关,尤其是招聘编校人员和营销人员时,除强调具有一定的学历外,还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考核,包括书面考核与面谈。书面考核一是考核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错别字辨析能力;二是考核阅读面和对图书的感觉。之后的面谈,考察其综合素质。择优录用,力避请托。
其次是加强学习培训。我社对员工的培训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新员工的培训。所有当年进社的新员工,都必须集中在桂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强化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出版社的规章制度,了解编校、印务、发行等出版社基本工作内容和基本流程。其中,更重要的是认识和感知我社的企业文化,以便他们能更快地融入出版社这个集体。一个月后,新员工分别到编校、营销、印务等各个部门进行实习,熟悉和了解有关工作的具体内容。实习阶段配以相应的老员工给予指导,并对新员工进行各个阶段的考核,要求他们一年后基本达标,能够基本独立地开展一些基础工作。
另一个层面的培训工作,是对全体员工的常年培训。培训的方式有:举行每月一次的编校质量学习考试;请各地到桂林或者路过桂林的专家学者到出版社讲课指导;组织各级各类培训班、学习班;选派员工出国学习培训,等等。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社员工已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的达六百余人次。近年来,我社还积极促进员工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要求所有编校人员都必须通过国家规定的考试,并取得相关证书。
提高出版社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是建立和实施出版物质量管理机制的核心工作。
二、建立、健全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
我社成立二十多年来,遵循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结合我社实际,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图书质量管理制度并于2003年修订汇编为《员工手册》,发到每一位员工的手中,作为员工日常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工作依据。同时,针对行业形势的变化和社情的变化,我们组织力量不断对《员工手册》进行修订,使之切实起到保障图书质量的作用,使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成为出版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此外,为了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我社除建立健全各个职能部门并通过各个职能部门对各项工作进行日常的检查和督促外,还通过定期的例会、协调会和不定期的各类工作会议反馈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切实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取得实效。
自2000年起,我社陆续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地方公司,从事图书的选题策划、印前设计和市场推广等工作。这对我社原有的出版物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社在图书质量管理上实行了“全社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对各个地方公司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运作,统一学习培训,统一考核,统一管理机制,统一质量要求;强调各个地方公司的有关工作,在出版社各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开展。我社还通过召开全国各个地方公司不同部门的工作例会和年度工作会议,加强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探讨防范机制和调控手段,制定改进措施和奖惩办法,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出版物的整体质量。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协调出版物质量管理与效能的矛盾
出版物质量贯穿出版社工作的各个环节。除新闻出版总署明确提出,要重点关注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和印装质量外,出版社其他部门的工作,比如财务工作、营销工作、日常管理工作等各个环节,也都有一个质量管理的问题。因此,我社多年来一直强调各个工作环节的全程质量管理,即各个工作环节都需要有明确和强烈的质量意识。但实际上,由于出版社工作所具有的个性化和智力性特点,流水化的作业和科学化的管理很难全面深入到出版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因此,为出版社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建立一套严格而完整的规章制度比较困难。即使我们努力做到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也较难操作,很容易陷入为制度而制度、为管理而管理的怪圈,从而降低出版社的工作效能和扼杀出版社的创造力。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在全面提高出版社员工整体素质和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基础之上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值得尝试的一个重要举措。
有一位老师曾经这样比喻过:盖房子时,人们用很多不规则的石头把房子垒起来,这个房子是有一定的结构稳定性的。但如果都用方方正正的石头垒房子,这个房子其实是缺乏稳定性的,此时,很重要的是在每一块砖石中间用灰浆将它们凝结成一个整体。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发挥的就是灰浆的作用。企业的规章制度使所有工作环节的界限和职责都很分明。按照规章制度,大家都知道我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责任好象很分明,但是,实际工作中会缺乏很多人性化的东西,会产生一些不符合出版社行业管理的不和谐因素。这时,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发挥团结和协调作用。二十年来,企业文化建设在我社一直受到高度关注。我社领导班子加强团结和廉政建设,工作中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提倡诚信节俭和严谨务实,鼓励服务社会和回馈大众。这些举措和姿态都促进了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和学术追求的养成,促使员工树立高远的出版理想,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因此我社从中获益良多。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凝聚力的团队,不但是出版物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出版社克服困难、不断创新的智慧源泉和持续动力。
质量决定成败创新成就未来
李钊平(青年文摘杂志社主编):
内容为王,编辑质量对于期刊经营永远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新媒体市场竞争环境下,决不能放弃对内容质量至善至美的追求。
作为一家完全依靠市场销售的品牌期刊,我们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市场的巨大压力。2004年初,杂志发行量出现一些波动。经过深入调查分析,发现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我们没有做好分内工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原因主要包括,刊物的编印发各个环节缺乏创新,没有与时俱进和不断提升刊物的质量,没有解决好互联网环境下青年品牌期刊的发展问题。
2004年底、2005年初,我们总社领导亲自参加了讨论青年文摘内容的定位。编辑部还组织了调研。最后全社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要积极适应时代和青年读者需求的变化,为青少年读者的课外阅读提供最全面的解决方案。由此出发,我们提出10项编辑主张,制定落实了12项措施。这些措施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是其中的部分措施:
第一,我们每年保持更新10%左右的栏目,有效防止栏目老化。两年来我们先后更新了七个栏目,都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第二,我们更加注重采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第三,我们更加注重情节,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
第四,我们加大了编辑加工的力度,增强了编辑含量。我们现在所用的稿件三分之二以上都经历了较大幅度的编辑加工。
第五,我们严格控制文章的篇幅,大幅增加每期文章的篇数,因为一篇文章传递的信息点是有限的,浅阅读时代的读者也不乐意看到篇幅过长的文章。
第六,我们更加注重图文内容的平衡。一张精彩的图片胜过千言万语,适量增加图文结合的内容适应了读图时代轻松阅读的需求。
第七,我们更加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刊物内容定位这个大问题确定下来之后,我们在标题制作、编校、消灭差错,以及字体运用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第八,我们更加注重刊物内容编排的内在逻辑和节奏,让读者更好地体验阅读之美。
第九,我们更加注重编读互动,与读者一起办刊。期刊是编读互动的平台,是编者、读者情谊相互表达的平台。调动读者参与至为重要。除了传统的读者来信、来电话这些交流之外,我们还开设了一个短信平台,把传统的平面媒体与最新的数字移动技术结合起来。出刊后的两三天,我们编辑部最大的任务就是从头到尾把读者第一线的反馈全部看完,及时调整编辑方案。
第十,我们更加注重团队建设,注意探讨编辑艺术。我们还坚持编前会、编后会制度,及时检查反思编辑质量,请发稿量名列前茅的优秀发稿编辑撰写发稿心得、撰写责任编辑心得并在内部讨论。
责任编辑 耿丽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