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书为悦己者容
作者:江 岱
四、正文版式设计
在每一章前都作了两面插页,插页内容从正文中取材,选择一段精彩的文字、一张照片和一幅线条图。人们对城市历史的回忆依凭的正是这三方面的素材。在这里,汉字经过特殊的消融处理,为的是让读者体会历史性文字虽远犹近的装饰效果而不是把它作为阅读的文本。英文与照片叠加作镂空的处理,展现的是历史遗迹的斑驳。简化线条图,提炼出具有“意义”的一组线条,作为每一章页码处的标示图案。例如,第一章选用的是外滩建筑群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和平饭店北楼方形尖塔的轮廓线(图3);第二章选用的是该区域用地布局形成的折线(图4);第三章选用的是招商银行大楼(原台湾银行大楼)正立面上的科林斯柱式的剪影(图5);第四章选择了慈安里大楼上别具一格的山花(图6)。此外,在插页中有一条折线将三个设计元素联系起来,以一个橙色块作为收头,与勒口处的设计手法一致。章名的序号在此处理成橙色方块上露白的文字,既重复了橙色方块的装饰母题,也强调出行文的序列。
每章中节的标题采用另面排的方式。节号为黑体数字与白体数字的重叠,增强了立体感,并与灰色块形成装饰性的构图。节名的中英文标题则采用黑灰的色彩对比,既与页眉处的灰色章名(单页)和书名(双页)及橙色小方块呼应,又非常醒目(图7)。
正文分三栏,除了中英文对照的双栏外,还有一栏注释。单双页上的注释呈对角线布局,而且正文中的注释标记都是橙色的,仿佛欢快跳跃的音符。将正文与注释分隔开的是两条垂直交叉的小直线,这是建筑绘图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小细节。如同建筑设计中空间划分的常用手法,采用视线的延长线作为“领域”的界线,而不是呆板的直线。所有的插图都在图名下加上与图等宽的灰色块,作为中英文图号、图名的背景。大小不一的插图在页面构图中所占的位置显著,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不能成为具有视觉美的装饰元素,反而会显得凌乱。因此,每张图下方的这一抹灰色就成了将它们统一起来的关键元素。
五、附录的版式设计
附录包括大事记、名词索引、图片索引三部分。
大事记以灰色线条作为分隔,切口侧为时间,订口侧为事件,采用短线分隔,与正文中注释的分隔手法相同。中文为黑色字,英文为灰色字。为了形成统一的视觉感,排版时采用中文在上、英文在下的形式,而不是一句一句对应。
名词索引部分字母用橙色小方块标示,由这个小方块引出一条分隔线,两侧分别为中英文的名词。中文在左,说明索引的排序是按照中文拼音的顺序排列的。长长短短的黑色名词加上长长短短的灰色页码,使橙色的字母标示异常醒目,也再次强调了大都会鳞次栉比的节奏。字母间用灰色块分隔,灵活的布局充分显示出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变,以及在整本书设计中一直强调的音符般的跳跃(图8)。
图片索引部分在每章第一幅图片前加了一个橙色小方块,在每节的第一幅图片前加了半个橙色小方块,以方便读者查找,也与贯穿全书的橙色装饰协调统一。
此外,附录这部分作为最后的1.25个印张为专色印刷,节约了一部分印刷费。
《大都会》一书的设计中,很多构图与装饰手法均源自建筑设计的手法,这是设计与内容的一种契合,也是图书内容由内而外的气质流露。该书出版后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包括《时代建筑》这样的专业媒体,也包括《人民日报》这样的中央机关报。正是由于内容和设计的精良、独到,该书荣获2003—2005年度上海图书奖二等奖。
信息时代中被大量信息包围的人们最难忍受的恐怕就是古板和乏味,即便是一本教科书,人们也希望它有一幅“悦人的面容”。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本书而言,不同的设计者也会使它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但是,图书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应该拥有的“面孔”。于是,编辑与设计人员的良好互动就是对这一“期待”的最大可能地接近的过程,这也是每一个编辑、每一个设计者在每一本书的出版过程中所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鲍莉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