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出版物质量管理机制建设”研讨会发言述要(下)

作者:李 岩等




  9. 读者反馈制度。主要有两项措施,一是在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等在内的教材后面都印有专门反馈意见的邮箱,并配专人收集、处理、答复读者的反馈意见。二是我们每年组织编辑人员到使用我们教材的地区进行回访,要听课,要跟老师们、学生们、教研员们进行座谈,听取他们使用教材后的意见和建议,回来之后我们会根据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我们的教材。
  尽管我们有这么多的制度、措施、机制,但是质量问题还是防不胜防,每年还会发现有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所以,我们觉得质量管理工作确实应该常抓不懈。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是出版社生命”的观念,健全各种规章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强化和落实出版物质量管理。
  
  不断完善,积极落实,发挥管理机制实效
  
  马国仓(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副司长):
  2007年是新闻出版总署确定的出版物质量管理年。第一阶段的工作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让出版物的质量问题首先引起业内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为进一步提高出版物质量创造一个良好的范围和环境。目前,部分图书确实存在质量问题,我们图书司经常接到这方面的读者来信,总署领导批转的关于图书编校质量问题的举报也不少,其中,大多数读者反映的出版物的编校质量问题经过我们的查证是属实的。这种现象在反映出版物质量问题的同时,也反映出全社会对提高出版物编校质量问题的关注。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和环境下,举办这么一个关于如何提高出版物编校质量问题的研讨会非常必要。
  图书质量管理是图书司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新闻出版总署近年来一直把质量工作作为年度工作的重点,不断采取务实措施,着力加大监管力度。另外,从管理的角度,我们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出版物质量管理办法。2005年修订并实施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005年的少儿图书质量专项检查以及2006年的教辅类图书质量专项检查都是严格按照这个规定做的。现在我们还正在修订图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提高图书质量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此外,总署每年进行专项质量检查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07年主要以检查社会反映强烈的教辅读物为主,目前出版单位自查工作已经结束,各省局开展的抽查工作大部分也已经完成,总署的抽查将在8月份开始进行,这次检查除了对有问题的出版单位要严肃处理外,对编校质量比较好的要进行表彰。
  提高图书质量涉及出版各个环节,管理机制需要越来越细。从各个出版单位来说,探讨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非常重要。这需要出版界共同研讨,这其中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共性问题大家可以一起探讨解决的办法;个性的问题则需要出版社结合自身的实际,更好地完善本单位的质量管理机制。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建立质量管理机制非常重要,但建立之后怎么执行、如何落实更为重要,否则,再好的制度只能是贴在墙上,而落不到实处。所以,除了制度建设以外,还要有保障制度实施的一系列监督机制、落实机制,这些都非常重要。
  
  正确的导向和无政治性差错是对出版物质量的第一要求
  
  潘国彦(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编审):
  对于出版社来说,坚持出版物的正确导向和无政治性差错是第一位的。如果出版物的导向不对,出现了政治性的错误,含有《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所规定的禁载的内容,即便是编校质量再高,都是一堆废品,对读者、社会和国家的危害都非常大。
  在表述上,以下七个方面最容易出错,希望引起出版单位的重视。
  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这方面的内容,出版单位无论如何要把好关。引文必须准确,决不能随意改动。
  2.领导人的姓名、职务。报、刊中都曾经把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弄错过。
  3.保密问题。比如,某些工艺品的配方是绝密的,结果其配方被登在了出版物上,国外便开始仿造。还有大量的气象数据以及涉及机密文件的内容也是不应该公开出版的。
  4.领土主权。领土主权问题最容易出错的就是表格。有一张报纸付印样上曾刊出源自美国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把台湾、香港和中国并列,表头写的是“国家”,应改为“国家和地区”。地图出版中特别要注意领土、领海的标示,包括如何用色以及虚线(未定界)、实线(已定界)的使用。
  5.涉外关系与涉台工作。有的出版物把两者混为一谈,如把大陆和台湾地区两岸交流归入国家间的“外事工作”。
  6.伪科学。把没有定论的或者假的事物写进了出版物。有的出版物把迷信当作民俗。
  7.民族、宗教问题。有很多民族禁忌是常识性的,涉及生产、服装、图案、居住朝向、饮食等各个方面。有出版单位对这些民族禁忌没有很好地把关,结果出了问题。
  
  不能简单地看待质量问题
  
  邵益文(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审):
  质量问题在报刊上讲得很多,但问题一直存在,不容乐观。出版物的质量问题不能简单化地看待,实际上是编辑出版工作者出版观的反映,是社会责任感的反映,是文化底蕴的反映,是业务能力的反映,是工作作风的反映,是精神境界的反映,也是职业道德的反映。这些方面无论哪一点都可以写成一篇大文章。质量问题为什么老是解决不了?从当前看,是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出版单位没有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这可能是主要的,至少不少出版单位是这样的。
  质量问题现在比较多的是讲编校质量,但我的看法,首先是要讲出版物的导向、品位和文化含量。只有把这些方面搞好了,编校质量也做好了,才算真正做到为读者服务。我认为当编辑的人,哪怕压力再大,在这个问题上也应该寸步不让,在将来回首往事时,才能够无愧于心。有些出版单位图书质量好,不出一个错字,这与编辑和校对人员付出的大量心血是分不开的。
  质量问题不光是编辑的问题,也不光是校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出版单位领导的问题,领导首先要重视。现在不少出版社三审制流于形式,又没有校对科,不设专业校对,实际上就是不重视质量。他们讲规划,作动员时,讲做强做大,讲做大的多,讲做强的少;讲又好又快时,讲做快的多,讲做好的少;讲策划和审读时,讲策划的多,讲审读的少。可见,质量问题不仅要从微观更要从宏观上解决。最近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发展方针“又快又好”改了一下,变成“又好又快”,我认为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对我们出版工作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极大的指导作用。
  
  提高质量,重在机制建设
  
  吴道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
  出版物质量是个综合的概念,包含出版物从内容到形式的各个方面。它不仅贯穿编辑出版工作的全过程,而且是编辑出版人员业务修养和职业道德的体现。离开了出版物质量,出版社就失去了为读者服务的前提,而出版社的品牌建设,首先是以出版物质量为保证的。从这点说,提高出版物质量确实是需要不懈追求的目标,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现在从加强出版物质量管理机制入手,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自然,提高出版物质量不可能是孤立的,一定会联系到人员素质的提高、编辑出版队伍的建设等,归根到底,这些都是出版文化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次会后,学术工作委员会还可以进一步做点调查研究,继续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要研究和解决新矛盾、新问题
  
  郑一奇(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审):
  在质量管理工作中有很多新矛盾、新问题。第一,现在工作量特别大,但人员很新,人员新和工作量大是一个矛盾。第二,现在出版机构发展很快。说是几百家出版社,实际现在做出版的几千家都不止,另外,一个出版社可以很快发展成一个大公司。出版机构发展很快但管理较弱,这是一个矛盾。像广西师大编校质量在全国是比较好的,而且主体和分公司实行全国统一管理,这个经验非常值得介绍。第三,现在总署要求越来越严,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工作不到位的地方太多了。第四,我们的骨干人员越来越老,做复审、终审的越来越老,人力资源层次上有断层,一些出版社亟须培养称职的审校人员。
  质量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是一个根本性的管理,是一个要贯彻出版活动自始至终的管理,所以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出版质量管理实际上是一个良心活,制度再新、再严,如果人的积极因素没有调动起来,人的觉悟没有提高,真正要做好质量管理是很难的。我刚进入出版队伍的时候,人民出版社一个老同志讲,出版工作要做到完美是非常难非常难的,他讲得很有远见。我建议版协学术工作委员会和署领导,关于这些问题再做一些深入调查研究,解决一些新矛盾、新问题。
  
  把握关键,努力提高出版物整体质量
  
  于友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
  对于出版物的质量管理,首先领导要重视,而且要身体力行,像爱护自己的声誉一样爱护本社的出版物质量。只要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其次,要有适合本单位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因为各个单位情况不同,管理办法不一样,有些单位专业分工也不同,制度规定也会有所不同。最后,要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特别是编校人员的素质。这里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1.要处理好数字网络时代带来的新技术、新手段与传统质量保障体系管理办法的关系问题。有些传统的管理办法和措施现在已经过时了、不适应了,要及时修改。总署就在不断修订一些管理办法。另一方面,确实有些好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必须坚持,比如三审三校制度。出版工作中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必然会带来一些新问题,下一步就要研究这些问题,要重视出版业的长远发展。
  2.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有些出版社为了经济效益,不该上的书稿上了,或者为了抢时间,该审的不审、该校的不校。出版社空壳化,编辑人员都还在,但是不给自己出版社干事了,都给外面的工作室干,等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当今出版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如何面对并战胜这些诱惑,是很大的问题。
  3.认真研究、解决编辑含量的问题。编辑究竟做什么?编辑行业应不应该有较高的准入条件?这些都是应该探讨的问题。现在很多编辑该做的事情自己不做,很多书稿没有一点编辑含量。另外编辑也要打假,现在很多责编没有编辑资格证书。
  总的来说,出版物的质量管理要有一个好的规章制度,领导要重视,最重要的是把编辑队伍培训好。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修改我们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出版物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耿丽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