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遵循编辑规律 探究编辑规程

作者:程绍沛




  2007年9月11日至12日,中国编辑学会第12届年会在贵阳举行。这次年会的主题是:“适应新形势,探究编辑新规程”。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德有、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袁良喜及参加学会四届四次常务理事会的常务理事出席了会议。来自全国出版界、教育界的九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交流研究情况,探讨编辑规程,吸取学术成果,创新编辑工作。
  桂晓风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提高出版物质量从编辑工作抓起完全合乎逻辑。编辑产品是一种特殊产品,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国民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有着重大影响,其生产更应有严格的规范。编辑规范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非常复杂的工作,要进行系统的、整体的思考。第一,要进一步认识编辑规范工作的重要性。编辑规范工作的重要性是由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决定的。要看到编辑出版与文化的关系。要看到编辑出版与中华文化复兴的关系。第二,编辑规范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件事:一是要在全行业普遍增强规范意识。二是要强调全面执行规范。三是要加强对规范的梳理、研究、发展和宣传。四是要加强对规范实施情况的检查。第三,要用创新精神做好编辑规范工作。要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研究与实践的关系,图书和其他出版物的关系,普通规范与特殊规范的关系。各出版单位和全体编辑人员应把规范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在这方面,重视和不重视,认真和不认真,落实和不落实,结果是大不一样的。相信大家组织起来,为了这个目标,认真地进行工作,广泛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是可以为中国出版物质量的提高做一些实事的。本次年会的召开,一定能够带动全体编辑工作者更加深刻地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文化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开拓前进,在重点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时期大有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阔步前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作出编辑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与会者解放思想,畅所欲言;未出席会议的学者提供论文,发表意见。会议探讨的主要问题和观点如下。
  
  一、编辑规程是编辑规律的反映
  
  由中国编辑学会、湖北省编辑学会组织编写的《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简称《规程》),1998年由新闻出版署图书司转发“供全国各地出版社参考”,迄今已十年了。《规程》对出版社完善图书编辑机制、规范图书运作程序、保证图书质量、推动编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图书出版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种工作都有规范。编辑规程是编辑工作者在编辑活动中共同遵守的工作标准。编辑规程的确定、执行和科学化是编辑行业的自律要求,是编辑工作的规范要求。编辑规程不是人们随意制定的,是编辑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不断认识客观规律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它从编辑实践中来,又指导编辑实践。编辑规程也不是可以随意违反的,违反规程,就会使编辑工作陷入无序的状态,影响和损害精神产品的质量。遵循编辑工作规程,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编辑工作程序,有利于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编辑工作质量。编辑工作者应该增强规范意识,自觉自愿地贯彻落实编辑工作规程的要求。
  
  二、遵守《规程》,是提高图书质量的有力保障
  
  当前图书质量滑波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编辑责任心的缺失、编辑工作存在失范现象。保证图书质量,一靠机制,二靠人才。首先要落实图书质量保障机制。总署发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学会为配合和促进各项行政规定的落实,制定的《规程》,对图书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装质量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有严格的编辑工作的基本制度和程序;对图书编辑过程各环节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编辑规范包括各种具体规范。无数事实证明,遵守政策规范,保证政治质量;遵守知识规范,能保证内容质量;遵守技术规范,能保证印装质量;遵守道德规范,能保证服务质量。编辑工作各个环节按照国家出版法规和出版标准化的规定,实施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检查监督,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自我审核、自我检查、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保证图书的整体质量。其次要加强编辑人才队伍的建设。贯彻落实图书质量保证机制,关键在人。编辑工作者是提高图书质量的主力军。应通过各种途径,增强编辑钟情于出版事业的信念,努力提高编辑能力和服务精神,鼓励他们编出更多高质量的图书。
  
  三、适应新形势,建议《规程》增补新内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体制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出版事业的繁荣和编辑工作的发展,以及实践和认识的深化,有必要对《规程》进行修订。修改不合时宜的某些提法和做法,吸收编辑理论和编辑实践研究的创新成果,丰富《规程》的科学内容。制定编辑新规程,要科学合理,有利于操作,做到“评判标准化,运作程序化,管理制度化,监管经常化”。主要意见和建议是:
  ● 在“总述”部分,建议完整准确地表述编辑工作的指导思想,加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的内容,阐明社会主义图书编辑工作的文化追求和社会责任,以体现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使编辑工作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
  ● 在出版法规方面,建议增加编辑工作应认真执行出版法律法规的内容。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意识形态特征和文化知识载体特征非常鲜明,政治性、政策性强,在编辑出版工作流程中强化规章制度管理是可靠的保障。应引导编辑人员把遵守规章制度视为一种职业操守,作为一种自觉行为。
  ● 在编辑信息需求方面,有的学者指出,在信息时代,编辑人员对“信息是选题之源”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编辑应更多地关注文化信息,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善于鉴别、筛选信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 在选题策划方面,建议增加“策划编辑”的内容。图书出版,强调“内容为王”。好的图书取决于好的选题。选题策划在图书编辑规程中处于战略地位,在出版工作流程中起着龙头作用,是出版社核心竞争力和创新水准的集中反映。建议对策划编辑的工作性质、功能和职责,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技术编辑工作分工与协调,策划编辑工作的激励机制等方面,有规范的表述。
  ● 在审稿方面,建议强化三审责任制度。编辑出版工作的“两个中心环节”,即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的理念不能淡化,而应强化。不仅要坚持稿件三审的程序,更要强调三审的责任。有的学者提出,目前三审中的“复审”往往流于形式,有的复审不审读全稿,也不提出审改意见,应当加强复审这一重要环节。审稿分为审读和审改两道程序,每道程序都必须经过三审环节,不能缺漏。
  ● 在校对工作方面,应明确现代校对功能,建立和完善新的校对工作制度。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继续,编辑工作和校对工作紧密协作,才能把好图书质量最后一道关口。要充分认识校对在图书出版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校对队伍的建设,配足专业校对人员,明确现代校对功能,遵循校对的自身规律,严密校对工作制度,将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
  ● 在著作权方面,应增强编辑著作权意识。在编辑工作实践中,编辑人员与作者往往发生分歧,编辑加工书稿有时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应在《规程》中阐明如何尊重和保障作者对文稿的修改权,正确行使编辑的修改权,使编辑工作者知法懂法,依法办事。编辑增强法律意识,不仅有利于保护作者的著作权,为作者服务,也有利于维护出版社的合法权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