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全面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经济报道质量和水平

作者:丁 士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在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给我们改进新闻宣传、提高新闻报道,特别是经济报道的质量和水平指明了方向。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宣传,就是要牢牢抓住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经济宣传导向正确,基调鲜明,讲究实效
  
  1.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报道的基本要求
  近两年,《经济日报》注意防止报道中出现单项发展和只讲速度的倾向,注重报道内容的平衡,现在一般单说高速度、高增长、高指标的报道很难在报纸上刊出了,大家渐渐习惯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尺子来衡量报道。我们还通过策划几套大的系列报道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报道成为经济报道的基调。
  环境问题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报道的重要内容,2006年《经济日报》重点做了水文章。报社经过认真策划,派出多路记者,沿着国内主要的河流和湖泊进行调研考察,对河流湖泊的治理、环保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报道,相继推出了“城市河流”、“湖泊”、“运河”三个系列报道。
  获得2006年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类一等奖的“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认识你”,主要由10组主打报道和几组延伸报道组成:
  8月3日1版《北京:科学治理重开源》,点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评论员文章:《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搞好城市河流治理与开发》;8月5日1版《上海:又见苏州河水清》,点评:《尊重客观规律打持久战》;8月6日1版《天津:一河带起两个“海”》,点评:《城市也要反哺河流》;8月7日1版《广州:协调推进治珠江》,点评:《通力合作 自律发展》;8月8日1版《南京:内外秦淮显生机》,点评:《再现“桨声灯影”》;8月9日1版《沈阳:重现浑河生态景》,点评:《环境优化 经济增长》;8月14日1版《南昌:让水成为城市品牌》,点评:《“节水减污”是治本之道》;8月15日1版《西安:绘出治河新蓝图》,点评:《走科学发展的道路》;8月19日1版《成都:府南河后看沙河》,点评:《顺应自然人水和谐》;8月20日1版《扬州:重视综合治理 实现碧水长流》,点评:《水城共生 良性循环》;8月9日16版观察与借鉴专版——《国外城市河流治理面面观(上)》;8月16日16版观察与借鉴专版——《国外城市河流治理面面观(下)》;8月22日11版,纵深篇之一《“生态路”该怎么走?》;8月23日11版,纵深篇之二《“经济账”该怎么算?》;8月24日11版,纵深篇之三《“统筹牌”该怎么打?》。
  这些成组报道分别以通讯、专家点评和图片的形式,详细报道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沈阳、南昌、西安、成都和扬州10个城市治理城市河流的情况,并请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建设部等政府有关部门权威人士进行点评。同时,分别推出了两个整版的《国外城市河流治理面面观》,介绍了巴黎塞纳河、伦敦泰晤士河、瑞士莱茵河、德国莱茵河、维也纳多瑙河、首尔清溪川、华盛顿波托马克河、渥太华里多运河、新加坡河的治理情况。两个专版充分发挥报社驻外记者较多的优势,集中揭示国外治理河流的经验和措施,拓宽了城市河流报道的视野,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借鉴性。
  在各系列报道中,我们注重选题的整体性,比如年底推出的“探访京杭大运河”包括以下这些篇目。航运篇:《一条水上运输大通道》,旅游篇:《一道贯穿南北的风景线》,经济篇:《一条流金淌银的经济带》,环保篇:《绘一幅美丽的亲水画卷》,调水篇:《一项世人瞩目的新纪录》,水利篇:《做一篇科学发展的水文章》。各组标题比较工整、主题鲜明集中。6个一版消息加上后面的6个专版,围绕航运、旅游、经济、环保、调水和水利6个主题展开,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2.认清国情,统筹兼顾,搞好重点报道
  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地区差别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多,可以说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我们的经济宣传一定要从国情的实际出发,离开了国情,不说犯导向错误,也会出现偏差,起码不全面。比如在经济报道中“三农”报道就值得注意。“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经济日报》一直重视“三农”报道,近年来不断加大“三农”报道的力度,宣传的内容与报道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积极探索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办法、新途径和新模式。
  比如,我们注意在“三农”和其他经济领域结合部上做文章,反映各行各业服务“三农”、支持“三农”的情况,注重“三农”与其他领域统筹兼顾。报道重点由报道地方政府多、各级领导干部言论多,转向了对农民关注多、服务性报道多、反映农民心声多。以农村信息化深度调研这套系列报道为例,在此次大型系列报道中,记者分“东、西、南、北、中”5个区域进行了入村采访和深度调研,通过不同的典型集中解剖其特点。随后与相关职能部门和各运营商进行沟通,从“三农”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该怎样铺通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切入,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报道中所介绍的浙江“数字化”进村入户,广西“信息化推动农村特色经济发展”,陕西“电子农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吉林以“12316新农村热线”为基础,全方位促进信息进村入户,河南“远程教育搭起新农村致富金桥”等做法都给人以启迪。评论员文章《抓住关键环节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指出,农村信息化的关键是“低价、适用”。该判断一语中的。这组报道既有横向的覆盖面,也有纵向的深度;既有来自田间地头的新鲜事,也有来自部委的政策信息。报道刊出后,除受到有关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外,还有许多读者纷纷来电、来函表达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肯定这套报道非常及时,且针对性强,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注重资源节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大是我们的国情,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必然选择,这也是我们的媒体长期的重点报道选题。
  节能减排涉及我国所有地区、行业。国务院为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采取了有力措施,包括在媒体上公布各地GDP单位能耗指标,如最近公布2007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因此降低2.7%。节能减排为我们媒体提供了广阔的报道空间。《经济日报》可以说把十八般武艺都用上来抓节能减排报道。
  2007年4月,我们刊发了《节能的潜力到底有多大》、《节能降耗需要什么样的保障措施》、《如何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3篇系列述评。对比国外能源利用率,我们的记者总结了5个方面的差距:一比单位产值能耗。2000年按现行汇率计算的每百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我国为1 274吨标准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二比单位产品能耗。2000年,我国电力、钢铁、有色、石材、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三比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2000年,我国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65%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至20个百分点。四比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接近发达国家的2~3倍。五比能源效率。我国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根据有关单位研究,按单位产品能耗和终端用能设备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目前我国的节能潜力约为3亿吨标准煤。因此,3篇述评通过深入地研究比较得出结论,节能的潜力在于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倡导全民参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