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浅谈《小说连播》节目的编辑工作

作者:叶 子

的质量。
  几十年来,电台十分重视演员的发现和选择,培养了一批演播艺术家。1984年,我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举办了“介绍十名长书演播者”的系列节目。由演员撰写并录制他们演播的成功经验——
  王 刚:扬有声语言的独家优势;
  金乃千:用语言挥洒生活的画卷;
  张筠英:追求听觉艺术的语言内在美;
  曹灿:扬长避短,形成独自风格;
  张家声:播讲艺术的节奏处理;
  赵琮捷:追求真情实感的演播风格;
  关山:加强演播中的形象思维;
  翟弦和:叙述语言的技巧处理;
  孙兆林: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袁阔成:谈评书口头的二度创作。
  这组节目播出以后,立即得到了听众、专业演员和编辑同行的热烈反响。南京电台文学编辑陆群在信中写道:“我怀着浓厚的兴趣,连续收听并收录了你们‘介绍十名长书演播者’的系列节目,很受启发和鼓舞。我觉得,这个节目办得很有特色,无论是从节目的编排设计,还是从节目的制作演播来看,都充分体现了一个‘新’字和一个‘活’字。它不仅第一次较系统地向听众介绍了十位著名长书演员,而且第一次较系统地为编播者提供了一个总结经验、积累资料的机会;应该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它为搞活文艺广播,繁荣‘小说连续广播’开辟了一条新路。它一方面满足了听众渴望进一步了解这些‘广播明星’的迫切要求,沟通了编辑和听众的联系;另一方面向听众展示了长书演播队伍的强大阵容,显示了‘小说连续广播’的广阔发展前景。并以自身新颖活泼的形式和生动有趣的内容,使听众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感受到声音艺术的无穷魅力。不仅如此,这个系列节目对编辑和演播者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也是很有意义的,是一次思考和总结经验的机会。这个节目的编排,就像一条金线,把演员头脑里的一颗颗散置的珍珠串成了完美的珍珠项链;又像一座桥梁,为各路同行经验的交流提供了方便。这样可以促进演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演员相互间的取长补短,有利于‘小说连续广播’的百花齐放和演播者独特个性风格的形成。这个系列节目对编辑有参考价值,对有志于演播长篇小说的中青年演员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材料。”
  各方来信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时代对电台编辑的需求。注重熟悉和探求演员的播讲风格和技巧是我们亟待要做的工作,这是提高节目质量的关键。一部作品应该由谁演播,是个大学问,作品选好了,演员却不如愿,就会事倍功半。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听众熟悉的演播艺术家曹灿就曾经说过:“我的声音条件并不好,要学会扬长避短,我不去演播那些抒情作品和外国作品。”的确,曹灿更适合以讲故事的播讲方式来演播历史题材的作品,他的演播风格突出一个“活”字,听众熟悉的小说《李白成》的联播就是因为曹灿精湛的演播而蜚声全国的。
  当然,我们仅依靠现有的演播力量是不够的,应该多发现和培养中青年演播者。要肯于花学费、陪时间、熬精力;要耐心地向他们传授成功的演播经验,学会多方位地利用话筒,通过自己的声音来表现作品魅力,为广大听众服务。
  
  3、要做听众的知心朋友,注意利用听众的反馈信息创新节目。众所周知,《小说连播》节目在文学节目里享有得天独厚的黄金时间,拥有亿万忠实的听众群。记得河南一位听众来信说:“愿广播地久天长,永远伴随人们的生活。现在书、报、杂志越来越贵,而且并不是处处都能买到意中物。广播免费、及时、艺术,还像太阳、月亮一样,不管人们是在矿山油田,还是在天南海北,它都能出现在天空。”我想,作为一名《小说连播》编辑,能够听到这样的肺腑之言,怎不欣喜,又怎不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听众的反馈,往往是衡量一个节目播出后社会效果优劣的标准。一部作品演播成功,自然听众来信就愈多,给节目的营养也就愈多。对于听众来信,编辑应该细阅、整理、回复,每部作品播送后汇总听众来信情况,有条件的话可以做听众信箱节目。我曾按地区建立过听众档案,了解总体的收听率:对题材分门别类,了解各类题材的听众层。这样做,编辑心中才有底,对办好节目更有自信心。
  比如,《小说连播》节目曾经只是一味地一部作品接一部作品向听众推荐播送出去,不管不闻听众的需求,这样不仅天地越来越窄,节目也越办越枯燥。后来。我从听众的来信中发现了新天地。凡是受听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听众都想知道作者的创作意图,成书经过,并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请求解答。是啊,为何不让作者直接与听众“见见面”呢?作者亲自向听众讲话,既亲切,又无距离感。30年来,只要条件允许,我在每部作品开播前都搞各种形式的采访讲话录音。如《寻找回来的世界》,在开播前搞了作者和演播者的讲话录音,王刚代听众向柯岩问候、提问,并演播了其中两个精彩片断,柯岩介绍了创作意图、生活经历及作品主题思想。每部作品播送完,又组织各类评论文章搞座谈评论。四川听众吴丹雨在来信中说:“一部长篇小说播下来之后,不妨多组织几篇针对性很强的文章,就听众感兴趣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而不宜草草收兵。因为经过连续数日的收听,不少听众都有许许多多想法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像高山上的千尺瀑流,需要一个平静的深潭以展示她飞珠溅玉般身影一样,小说连播也可以有一个较长的间歇,使听众有一个陶醉、享受、回味、消化的余地。这一类紧扣心弦的探讨性文章,对于入迷的听众来说,有‘一触即发’之势,有利于充分发挥该节目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听众。”我正是从观众的来信中不断吸取丰富的营养,把节目办出自己的风格来,不负国家一级电台的水平,使作者、听众和我们编辑的心紧密地连在一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