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对外汉语教材外文编辑加工要项

作者:余心乐

一个句子:“《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译者在该课文后的生词表中对“鲁迅”这个专有名词给出的译文就是“Lu Xun”。如果我们再增加几个词,简单介绍一下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对外国学生掌握这个专有名词就会更有意义。加工后的译文是:“Lu Xun(188l-1936),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modelTl tnlna s most prominent ancl lnlluentlal writers.[鲁迅(1881—1936),被普遍认为是现代中国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作家]。
  (2)成语的注释应简要说明其内涵和寓意
  汉语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和使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结晶。它们形式简练、含义精辟、表达生动,涉及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很多来自于古代经典、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汉语成语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都寓意深刻,很难从字面上了解其真实含义,因而也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外国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国成语,外文注释必须对它们的内涵和寓意给予简要的说明。
  例如,一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张过年时贴在窗户上的剪纸,‘喜鹊登枝’。”“喜鹊登枝”这个成语在生词表中的译文是“magpies standing on treebranches”(喜鹊站在树枝上)。译文只体现了“喜鹊登枝”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没有介绍它所特有的中国文化内涵——落在屋前树枝上的喜鹊是来报喜的,意味着“有喜事”的意思。因此,我们把原译文改为:“mag-pies perching on tree branches,symbolic of happy mes-sages and gook luck”(喜鹊登枝,象征着喜讯和好运)。
  (3)文化背景介绍应有助于外围学生理解中国文化
  对外汉语教材常常会提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了解、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为了真正达到这个目的,文化背景介绍的外文注释除了要忠实反映原文传达的信息以外,还须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地补充原文未能表达清楚的信息。
  一部对外汉语教材书稿的一段文化背景知识中有这样一句话:“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的意思是‘上师’。”“上师”是什么意思?中文原文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解释。这段文化背景知识是要帮助外国学生了解“藏传佛教”,但由于使用了“上师”这个生词来解释“喇嘛”,反而使这段文化背景知识又出现了需要进一步说明与解释的生词。这句话原来的英文译文是:“The Tibetan Buddhism is colloquially called Lamaism,‘Lama’means‘Shangshi’,”译文对于“上师”这个词只给了这两个汉字的汉语拼音“Shangshi”,对外国学生理解“喇嘛”的意思毫无帮助。在对这段文化背景知识的英文注释进行编辑加工时,我们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但没有找到“上师”的定义。于是上google网、百度网查询。得到的结果却都是云里雾里的一大套,例如:上师“得到了佛菩萨的加持,自己已经得到净化和解脱,为了芸芸众生,还在演示如何走向解脱,如何得到净化……”,上师“具备巨大的加持力和无穷的方便智慧,有强大的慈悲心,从不刻意地去追求世间福报,而会自然拥有这一切……”等等。这样的文字译成英文,很难让外国学生明白“上师”究竟是什么意思。又翻阅了几本汉英词典,都没有找到“上师”这个词的译文。最后还是从Wikipedia(《维基百科》)中查到了对Lama(喇嘛)这个词的解释:“a title for a Tibetan re-ligious teacher”(对西藏宗教大师的称呼)。外国学生看到这样简单、明确的英文释义,对“喇嘛”一词的意思自然会一目了然。于是,我们把原来的译文改成了“The Tibetan Buddhism is colloquially called Lamaism.‘Lama’is a title for a Tibtan religious teacher.”(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是对西藏宗教大师的称呼。)
  我们认识到,对外汉语教材的外文编辑既是国家利益的守卫者。又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者。汉语国际推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为了让汉语更快地走向世界,外语编辑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努力为外国学生的学习需要着想。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部书稿的编辑工作。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