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福建教育》《关注》栏目的策划与操作
作者:李惠芬
图。同时,要找到对报道主题最有研究又最能体现编辑意图的合适作者,向作者明确文章的切人角度、写作要求、交稿日期等。约完稿后,不是坐等着作者交稿,而是关注作者的写作进程,随时和作者交流,从资料、观点、表达形式等方面帮助作者完成写作,确保稿件质量。如在“关注农村课改”中,笔者在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后,邀请了对农村教育课程改革一直深切关注并颇有研究的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洪俊教授,和身处农村、执教农村、对农村教育现状感同身受并不断探寻农村教育发展出路的覃章成老师,一起为农村课改把脉问诊。一个从专家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对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展开论述;一个从基层教师的角度,从教育理想与农村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出发,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展开探索。同时笔者还特地节选了陶行知先生的著名演讲《再论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革》,撰写了“编后”一起编发。整组文章推出后,以其选题前瞻,富有针对性,文章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而受到好评。整组文章均被人大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和索引。
二是要精心编辑。不同作者针对同一话题写来的文章,有时角度、行文上难免有重复,这就要求我们对稿件进行精心加工,或强化,或弱化,或增删,或调整结构,各部分间注意用编者的话加以巧串,使其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一些大块头的文章进行分解,使文章长短结合,语言朴实亲切。如个别专家的稿件文字较为晦涩,通过文字润色,保留其鲜明的观点,同时增强阅读的流畅性。对“试论……”、“试谈……”、“关于……”之类的标题都进行修改,精心制作,使标题简练、重点突出、新鲜有趣,如“班主任危机的化解”选题中的系列标题《谁愿当处境尴尬的班主任?》、《从忙碌的世界中解放出来》、《引领班主任专业成长》、《向优秀班主任学习》、《不妨试试笔谈》、《冷静幽默化干戈》、《打好情感这张牌》等。在版面安排上,坚持《关注》栏目报道放在刊物前面位置,有如报纸的头版,让读者一下就能看到,并在目录上将《关注》栏目部分单独划出,加以凸显,使其重点突出。同时,要求美编根据每期的《关注》栏目主题设计封面,作好封面的导读提示,使得图文并茂,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内文版式上,则固定风格,力求美观、大方、可读。
四、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越是具有人情味、亲和力,彰显人文关怀,就越能吸引读者,打开读者的心扉,激发读者的情感,并最终赢得读者的强烈共鸣。这也是我们定位中强调的“突出‘眼睛向下’的人文关怀”的原因。为了体现这一编辑意图,我们力求做到:
一是选题人文化。我们要求编辑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倾听学校、教师的声音,体验学校教师、学生的生活,关注学校、教师的诉求,对学校、教师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从中提炼选题,把选题的重点定在读者“心”上。只要看看我们报道的《关注》栏目的选题,如“听、评课缘何成了负担”、“职评论文,写还是不写”、“教案如何改进管理与撰写”、“师生关系,走向‘我’和‘你’”、“让学生在非正式群体中健康成长”、“学生沉默的另一面”、“农村教师成长的困境”、“新教师的适应与成长”等等,就能体会到我们《关注》栏目所追求的人文关怀。这些报道不是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高度而刻意为之。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无病呻吟,它们的生命基础就在于它们来自民间,都是与当前学校办学,教师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是对学校、教师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深层次审视和思考。
二是视角平民化。在选题的切人角度上,我们总是选择那些最能切中要害、最能引起人们兴趣、读者最关心、时空距离最接近读者、最富有人情味的角度。如在关注教师流动的选题中,我们一改一些报刊居高临下对教师出走一味批评的角度,转换视角,让出走教师如实讲述他们的出走故事,客观地展现他们矛盾而无奈的心态。让读者在其讲述中思考。并进而指出教师流动是正常的,学校要留住人才,应改进管理;要有效克服教师“孔雀东南飞”的不正常的单向流动,政府应有所作为。在报道手法上,《关注》栏目也十分讲求人文精神。如要求责编选稿改稿时注意语言朴实自然、真切平等;少用指令性语言,多用商讨性语言;少用概念语言,多用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注意以“编者按”、“编后”的形式体现编辑部的意图和声音,引导读者加深认识,等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