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浅谈编辑古汉语语感的培养

作者:何毓玲

传》,书名当为“毂梁传”,等等。所幸这些硬伤都消灭在正式出版之前。
  最近看到一本已经出版的博士论文(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随手翻阅一过,便发现如下书名、篇名误:《周礼·春官·视嘹》,篇名当为“祗嘹”;《楚辞·哀颍》,篇名当为“哀郢”;《荀子·臼国》,篇名当为“疆国”;《诗经·墉风》,篇名当为“郞风”;《豳风·静女》“豳风”当为“邶风”;《左传·公八年》,书名当为“公羊传”,篇名当为“桓公八年”(脱“桓”字);《周易·干》,“干”当为“乾”。一本20万字的书,仅书名、篇名就有这么多失误,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出现这么多的硬伤,原因就是编辑缺乏必要的目录知识。
  
  5 常识方面
  随着各学科一定程度的交叉融合,编辑加工的书稿往往要超出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加工某种书稿时最好要具备相关领域的一些基本常识,否则也难发现问题。
  例如一本谈音乐基础的教材。论及歌唱中对语音的处理,说:“齿音是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即z、c、s、zh、ch、sh、r。如‘喳、岔、杀、杂、叉、撤’等字。”这一句话存在四处错误:(1)声母的排序不对,应与文字说明的排序一致。先排舌尖前音“杂”等字。后排舌尖后音“喳”等字。(2)漏排声母r的例字。(3)“叉”与“岔”的声母都是ch,是舌尖后音;“叉”当换做“擦”,声母为c:,才是舌尖前音。(4)“撤”不对,当换做“撒”,声母才是s。这句话的7个例字,应当是“杂、擦、撒、喳、岔、杀、热”。又如“四呼是根据韵母的韵头或介音的不同,对韵母做的四大分类”,“韵头”就是“介音”,当删去“或介音”三字。在列举“十三辙”时,将“梭波”(韵母为uo)误作了“棱波”,“棱”的韵母为eng,不搭界,这都是缺乏语音学知识所致。
  一本古汉语书稿讲到诗词格律时说“律绝第三联用对仗”,另一本教材也说“格律诗每首四联八句”,这都是表述不周的。“格律诗”包括绝句,绝句只有四句。何来第三联?何来八句?还有教材居然说“平声与仄声相粘”,这是一个常识性错误,平声与仄声只能相对,不能相粘;平声与平声、仄声与仄声才是相粘。这些都是缺乏诗律学常识所致。
  一本关于汉语史的书稿讲到“鸡鸣狗盗”一词的出处,说:“孟尝君出使秦国,为秦昭王所囚,门客装狗,偷出宫中的狐白裘献给昭王宠姬郑袖……”大谬。秦昭王是秦国国君,郑袖是楚怀王的王后,两者相差几十年,风马牛不相及。还有一本古汉语的教参讲《魏公子列传》说“门客尽归公子田单”。魏公子即鼎鼎大名的信陵君,魏国人;田单是齐国的名将,两人也相差几十年,毫无瓜葛。两例中的“郑袖”“田单”均属蛇足,这是缺乏历史知识所致。
  
  三、获得语感的途径
  
  1 多读书
  要想具备古汉语的语感,除了多读书别无他途。这里所说的“多读书”当然不能只限于初中、高中、大学课本上的古文选篇,而是要广泛涉猎各种古籍,并下工夫读通读透几种书。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印象最深、得益最多的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小学毕业那年暑假,因为毕业,老师没有布置暑假作业,又没有借到有趣的小说,我在家百无聊赖,不知从哪儿弄到一本《武王伐纣平话》。第一遍根本看不懂,反正没事干,我就跟它较上劲了,整个暑假翻来覆去就读这一本书,一次比一次多懂一点,兴趣也就大一点,至少读了六遍,基本上读懂了这本书。上中学后,我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就明显高于别的同学了。
  第二阶段是“文革”中,我下乡去陪我妹,手里就带了一本《聊斋》。那时的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已极。没有电视、没有书报,漫漫长夜知青们就靠讲鬼故事来打发时间。白天他们去田里劳动了,我在家忙完那点简单的家务,就读《聊斋》,读懂一个故事,晚上就讲给他们听,每每以“从前有个书生……”开头。这样一本书讲下来,我的古文功力又长了一大截。时至今日。我还常常劝女儿:“读《聊斋》吧,既有趣,又学习了文言文。”
  第三阶段是上大学中文系后,系统学习了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我最中意的选本是《古文观止》,在别人背英语单词的时间里,我一篇一篇背古文,《出师表》《陈情表》《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等传世名篇都是那时背的,几乎背了《古文观止》下册的大半本。读研究生时可以进线装书库,我更是成天泡在书库里,得以阅览了《皇清经解》《说文诂林》等大型丛书,长了不少见识。
  终归一句话,只读中学、大学课本上的文言文选篇是远远不够的,还得结合自己的专业,多读几种书,读通读透。
  
   2 要做点目录工作
  前面说了,我们的书稿中书名、篇名出错甚多,按《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规定,这都是硬伤,一处要计两个错,扣两分的。为此,我们必须熟悉常用的古籍。在这方面,我下过一点笨工夫。读研究生之初,我一笔一笔手抄过《十三经》全部篇名。进入出版社后,我手抄过《诸子集成》的全部篇名。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分管中职语文,便复印了人教社初中、高中语文课本的全部目录,以熟悉中学语文的经典选篇。后来我还复印过《百子全书》的全部书名、篇名。为的是查找方便。
  为了查书的方便、快捷,我记住了《十三经》是哪13种书,古籍的四部分类法。为熟练运用《左传》,我记住了鲁国12国君“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总之,要下点死工夫,才能快速运用工具书,快速查找资料,才能提高我们看稿审稿的效率。
  我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这些目录工作,可以长久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