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广播电视编辑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作者:方毅华

吗?应该承认,分析法是我们常用的也是有效的方法,然而并不是唯一的方法。除了分析法,还有没有别的研究方法?康德对此作了回答:“当事关决定人类心灵一个特殊能力的源泉、内容和界限时,依照人类认识的本性,人们惟有从心灵的各个部分开始,从这些部分的精确而(就我们已经获知的要素现状而言)详尽的描述开始。但是还有第二个更具哲学意味和建筑学意味的应行注意之点:这就是说,要正确地把握整体的理念,并且从这个理念出发,在所有那部分的彼此交互关联里面,借助于从那个整体的概念将它们推导出来的方式,在同一个纯粹理性的能力之中考虑这些部分。这种检视和保障只有在具有对于那个体系的真知灼见之后才有可能;那些对第一步已经厌烦的人,达不到第二阶段,即综览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以综合的方式返回到先前以分析的方式被给予的那些原理。于是难怪他们处处都发现不一致,虽然这种漏洞他们可以推测出来,但是他们不是在体系本身,而是在他们自己不一贯的思路中找到。”我们的研究目前大多还停留在分析的阶段,尚未达到对分析后的内容用整体的眼光进行结构归位的认识的第二个阶段——综览阶段,这就导致了研究的碎片化、片面性、表层化、重复性。
  与一些纯理论研究相比,编辑学具有显而易见的实践性,但是这并不等于编辑学研究的问题只限于操作层面的诸如修改稿件、编排技巧,等等。当然。研究广播电视编辑学离不开上述内容,但如果以为弄懂了如何编片子就是将电视编辑学的内涵都挖掘出来了,也就掌握了编辑活动的内在规律,显然是陷入了误区。从实际效果来看,学术研究对具体实践步步紧跟,可能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混淆,研究者的视野可能会被遮蔽,最后可能沦为实践的奴隶,也就谈不上指导实践了。所以,编辑学不仅需要操作层面的研究。更需要形而上的研究,需要理性,需要抽象,这在当今传媒事业高度发达、新的媒介形态不断出现、新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克服研究方法的缺陷,确立正确的研究价值取向,提高研究水准,探寻规律以外,编辑学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放宽学术视野,引进、利用国外一些相关的新理论、新观念,如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法国、80年代风行世界的经典叙事学以及后叙事理论。就有可能为编辑学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和空间。如果将叙事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到广播电视编辑研究中去,也许可以解构一些既定的理论陈规,不仅可以拓展广播电视编辑的研究领域,还可望重新建构编辑学的规范体系和理论阐释体系。在叙事学尤其是后现代叙事学的视野下,我们可以结合经典叙事学、修辞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研究等理论资源,从多元视角解读叙事文本的隐含结构及其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之间的关系,借以洞悉叙事主体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广播电视编辑研究补充一个批判性的研究领域,它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一种媒介批评的方法——叙事体分析方法,而媒介批评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在当今仍嫌薄弱的领域。在社会文化转型的语境下,传媒也必须转型,叙事语言、叙事结构、叙述方式、叙述风格也要发生深刻的变化,媒体的叙事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媒体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广播电视必须寻找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语境和受众接受心理,才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对这样的新理论,我们不妨采取借鉴的态度,结合我国的叙事传统,创新、丰富已有的编辑学理论,才能走向未来,实现与世界的“对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