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广播电视编辑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作者:方毅华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与之相关的广播电视编辑研究也从无到有,其研究对象渐趋明朗,研究内容不断拓展,研究角度日益多样,研究方法愈加科学,为日新月异的广播电视编辑实践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操作的规范和创新的启示。成绩虽可喜,但已经属于昨天。目前广播电视编辑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将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些解析。
  
  一、广播电视编辑研究的简要回顾
  
  编辑活动古已有之,但对编辑学的系统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到本世纪初,编辑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03年,各类分支编辑学著作已经出版79种,其中关于书、报、刊等平面媒体的编辑学著作占多数,而研究电子媒体如广播、电视编辑的著作数量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瑞棠的《广播编辑学》、陆锡初的《广播新闻编辑教程》、石长顺的《电视编辑原理》等。这些广播、电视编辑研究的开创之作,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的框架不尽合理,研究方法也未必很科学,一些关键概念的提炼和解释不够精准,一些关于规律的认识略显粗略,但毕竟迈出了广播电视编辑研究的第一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王瑞棠、石长顺二位学者对广播和电视这两种媒介的特性已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与图书、报纸、杂志编辑学相比,其论述显示出较强的专业特性和技术性。
  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对广播电视编辑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一些具有原创性的学术专著、教材不断涌现出来。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周勇的《电视新闻编辑教程》、张晓峰的《当代电视编辑教程》以及方毅华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原理与实务》。周勇的论著从内容层面和技术层面对电视新闻节目编辑的各个环节做了剖析。张晓峰的论著则将电视编辑置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借鉴百余年来电影剪辑的经验,结合电视传播自身的特点,构建了较有特点的电视编辑理论与实践体系。该书从电视编辑的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和传播关注出发,循着编辑语言演进的轨迹,重点阐述了电视编辑的语法规律、原则规范、组接技巧和声音编辑,并以电视作品的整体构成为归宿,全面剖析了电视编辑的思维指导、艺术技巧和实战方法。方毅华的论著主要是基于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对电子媒介新闻编辑实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探索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活动的规律。其创新之处主要是提出广播电视编辑要确立节目本位观念。广播电视编辑与报纸杂志编辑的不同主要是媒介传播符号、传播方式及其导致的终端产品的不同——广播电视编辑最初和最终的目的都是节目构思与编排的有序化和效果最优化。可以说,三部专著各具特色:方毅华提出的编辑节目本位观念颇具创新性,关注广播与电视两种媒介的异中之同,着力找寻其共同规律;周勇论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张晓峰总结出编辑的思维方式的特性。这些成果可以说是对以往研究的继承、创新、拓展与突破,为广播电视编辑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深刻认识到,从学术水平和理论层次来看,目前的广播电视编辑研究还存在着若干深层次问题。
  
  二、广播电视编辑研究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目前广播电视编辑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研究水平低层次徘徊,未有重大突破。
  目前,广播电视编辑的研究者多被一套既有的研究框架束缚,特别是受报纸编辑学的研究模式影响较大,研究中所涉及的概念、提出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与报纸编辑学有不少雷同之处。近年来,一些学者将整体框架创新的希望寄托在传播学、心理学对广播电视编辑研究的改造和重新设计上,如加入了一些对受众心理以及传播效果的研究。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关键在于如何用好外来理论,使之融会贯通,而非生硬嫁接。编辑学虽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它也不能等同于“操作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媒介编辑工作的具体描述和经验总结上,而应逐渐发展到从学理层面对编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更新、提升。
  在编辑学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各种媒介的编辑活动千差万别,既有普遍性,更有特殊性。分支编辑学离不开对所研究媒介传播符号和传播渠道所构成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特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否则就不可能对基于此种媒介的编辑活动的特点及其特殊规律有准确、独到的认识。可以说,各种媒介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体现在编辑工作上。也许因为报纸编辑研究起步较早,成果较多,水平较高,所以近些年来对广播电视编辑的研究也难以避免地带有报纸编辑研究的痕迹。比如,编辑方针、新闻策划、选择稿件、修改稿件等研究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继承性有余而创新性不足。笔者认为,就广播电视来说,研究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广播电视独特的传播方式;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各类节目编辑的层面,因为节目是广播电视传播的一个基本单元,所有的编播人员、诸多的制作环节,都是为了使节目传播得更为有序、有效。缺少对“节目”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缺少节目本位意识,大概就不能找到广播电视编辑实践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的症结,也就无力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其次,研究的抽象程度不够,难以称为“学”。
  翻看广播电视编辑研究著作,除了感觉重复性研究较多,另一个问题是不少研究仍停留在“术”的层面,多为一般工作经验的介绍、描述和阐释,没有到达理论应有的抽象层面,离成为“学”还有一定的距离。学术研究和一般工作经验有两个较大的区别:一个是看其是否具有系统性,即一般工作经验具有片面性的特点,而学术研究应具有逻辑完整性;再者是看其是否达到了理论应有的抽象点。哲学之所以能够统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成为一切学科的基础,是因为它在最抽象的层面上进行研究,而具体学科的研究只是针对某个领域进行,其差异十分明显。然而,对某个具体学科而言,衡量其是否成熟、完整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它的理论是否达到了对本领域内各种对象的全面统摄,是否提升到应有的抽象层面。如果抽象程度不够,可能会沦为编辑工作经验总结、心得体会汇编,就不可能揭示出编辑工作的深层规律。所以,广播电视编辑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广播电视编辑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广播电视编辑研究的趋势
  
  以上就广播电视编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大致的梳理。那么,广播电视编辑研究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拥有什么样的研究价值取向,就会收获什么样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者较多采用了分析式的研究方法,他们对编辑的起源作出推测,对编辑活动的各个环节逐一进行介绍,对编辑人员的素质提出方方面面的要求,对稿件的选择、修改作出种种规定,等等,形成一个个小的专题。但是,这些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哪里?把这些内容罗列在一起就能构成某门编辑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