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汉蒙词典》品牌打造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作者:松布尔巴图
要眼光和资金。民族出版社的宗旨是,发挥“国”字号民文社的“金牌”优势,切实用好党和国家对民族出版事业的优惠政策,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
首先,出版社领导慧眼识珠,以前瞻性眼光。不仅出资6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而且毫不犹豫地把60万元国家拨给的出版补贴投到词典项目上。这一举措恰恰是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其次,设立了“专款专用”、“专人负责”的机制,使编辑能够胸有成竹,无后顾之忧地投身于图书品牌的运作。《汉蒙词典》选题立项伊始,社里决策层大胆放权,让我担任项目负责人。这为我在之后几年工作中,以项目负责人角色主动出击,打好品牌战役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精心编辑加工,扩大图书“含金量”
在该书的编辑加工过程中,我们根据蒙语读者群的需求特点,科学地把握图书内容的删、改,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增添了如“与时俱进”、“倒计时”、“淡市”、“贩黄”、“非典”等当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新词语。同时还考虑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实际需求,创造性地增设了“中国历代纪元表”、“中国民族”、“世界各国国旗”、“奥委会代码和简称”等实用性强、具有新颖性的15项附录,不仅大大扩展了该书的深度和广度,而且突出了时代特征。中国蒙古语功勋专家、著名语言学家、中央民族大学哈斯额尔敦教授认为:“《汉蒙词典》第三版附录的增设,其实用价值可谓仅次于正文的价值。”
我在市场调查中还发现,读者购书除了满足阅读要求外,还有珍藏、赠礼和装饰环境的目的。作为现代出版物,如果内容好,再加上外观形式精美,就可以吸引大量读者。因此,我们对该书的版式设计、环扉及封面制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体创新。例如,内容版式设计的创新显得层次分明,扉页以蒙古族与汉族文化标志性图案进行搭配表示文化交融,采用拇指索引方便读者检索。而绸缎豪华版与普通精装版同步印制是为满足不同购买力读者的需求等等。专家评价说:“过去我们蒙文图书参加法兰克福书展时,大部分经过一番封面‘扒皮’处理,才有资格上架。如今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汉蒙词典》,无论从其内容,还是外观看,都达到了‘直接上架’水平”。
六、舆论造势带动了销售
为好书找到读者,需要出版社主动出击。再好的图书如果只靠传统的“订单模式”,销路也将大打折扣。虽然相关专家认可《汉蒙词典》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与时俱进的领先水平,但是如果对读者的潜在兴趣不加以引导和调动。就不能转化成现实的有效需求。为此,我们对《汉蒙词典》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从“首发式”那天起就通过多种媒体、多方位宣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我们认为有必要向广大读者提供权威性的评价,发挥“舆论导向”对读者的劝导作用。首先,通过各大媒体进行大量宣传,并注意到蒙文广播对边远地区读者传播的有效作用,将相关的当事人及责任人推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金桥”、“对话”等节目。其次,走进边远的目标市场地区,邀请专家开展点评,发挥名人效应作用,促进销售。再次,通过现代网络、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等进行宣传,扩大影响。
我们通过上述各种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尽力扩大宣传,大大激发了读者的购买行为。特别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宣传,以及《内蒙古日报》刊登的书评和广告,不仅促成了对目标市场的直销运营,也推动了该书整体销售进度,收到了出乎预料的效果。
我们还针对蒙文图书行业普遍存在市场运营“先天不足”这一状况,在市场营销中做到编辑贯穿始终,如对准终端读者进行服务,创建“读者俱乐部”,将它作为信息反馈和改善服务的窗口,并为《汉蒙词典》今后修订做一些必要的准备等。两年多来,《汉蒙词典》赢得蒙古语八省区读者认可,并受到读者的厚爱。在回收的上千名读者来信来电中,读者对此书满意度为100%。该书还吸引了周边国家读者和书商的关注,2006年我方与蒙古国签署了版权输出合同,《汉蒙词典》成为近年来蒙文图书版权输出的首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