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中央电视台汶川地震直播报道中存在问题分析
作者:王志安
对比地震直播前后央视新闻频道的收视率,可以发现,央视新闻频道在地震后的收视率呈爆炸性增长,其收视份额的峰值,最高达到7.58%,这大概是新闻频道日常收视率的7倍左右,在全国卫视频道中排名第二。鉴于地震直播和央视一套是并机播出,挤占了新闻频道的份额,否则收视份额可能更高。5月中旬后,虽然新闻频道的收视份额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3%之上。这说明,央视这次针对汶川地震的直播,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笔者认为,此次汶川地震直播,至少有以下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
首先,5月12日地震发生后,央视在第一时间决定开窗口直播,央视的主管部门对直播的行为予以了明确的肯定。政府方面,自从年初的雪灾报道到西藏打砸抢烧事件的报道,对媒体的管理正在由过去的采访限制型管理,改为口径管理。和过去相比,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进步。6月初,政府的新闻主管部门进一步确认,今后突发事件,一律要以报道为主,以不报道为特例,而央视也在这次改革过程中,成为推手之一。
其次,打破部门界限,成立中心协调机构,为新闻的迅速及时报道,开创了先例。央视新闻中心过去历来部门较多,独立性较强,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非常困难。经过年初的机构调整,整个新闻系统成立了新闻采编部,将过去的采编分离的体制,合二为一。如此,采编之间的矛盾,大大缓解。另一方面,新闻和专题过去遇到重大新闻,也是各自为战。在这一次报道中,整个新闻中心各个部门之间的壁垒,在很大程度上被打破。新闻中心在直播期间,将全天24小时分成了早间、白天和晚间三个时段,分别任命了三个直播总导演,整个新闻中心各部门的新闻资源,一律通过这三个时段推出。为了保证各个部门的利益协调,在直播期间,新闻中心每天晚上8点都要召开由新闻中心主任主持的直播新闻会议,总结当天的直播,讨论第二天的直播内容,协调各个部门工作,发现问题,在会议中直接解决。这样一个联席会议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个工作模式已经被固定下来,在将来其他的重大事件直播中将继续发挥作用。
关于抗震救灾直播报道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许多媒体同仁和研究者多已详述,本文不再展开论述。笔者想强调的是。虽然央视新闻频道在汶川地震直播中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下面试就观念、报道方式和体制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改进今后工作。
一、新闻观念在直播中调整,但仍需提升
5月12日地震发生当天。由于事发突然,央视新闻中心的记者虽然集结赶往灾区,但由于成都机场临时关闭,许多记者都滞留在北京,前方的信息非常有限。因此新闻频道在当天下午的直播中,以连线前方地方台和其他媒体的记者为主,随后当天晚上的直播,地震专家被请进演播室,开始对地震发生的原因、震级、防震知识等方面进行专业解释。这都是可以被接受的组合方式。但是,随后几天,随着记者陆续抵达震区,后方直播的演播室形式,却没有及时调整,还是以主持人和专家在演播室访谈,加以前方记者的连线,但似乎仍然以演播室为主体,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对突发事件的直播,到底是以演播室的直播为主,还是以前方新闻现场的直播为主?
如果回顾央视过去的直播,无论是对非突发事件直播(如香港回归十周年)还是对突发事件直播(如雪灾报道),其主要模式都是演播室内主持人加专家,辅助前方记者的连线和小专题片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好处,从主持人的角度讲,有专家在场,直播更容易进行控制。这种控制又包括时间控制和内容控制。如果演播室内没有专家,无论对主持人,还是前方记者,还有整个直播支持系统的要求,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由于这种大规模长时间的直播,对于央视来说,也是头一次,因此,在最初的几天,整个直播系统还是下意识地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形式,但是很快,新闻中心的决策层发现,这种模式观众不接受。
在直播开始的几天,央视新闻频道的收视率数据都是第二天就能拿到,经过对分钟收视率的研究发现,每到连线前方记者或者播放新闻短片的时候,收视率都成冲高曲线,而一到演播室专家访谈,收视率立即下降。其实这个规律本身也非常好理解,在当时,观众迫切地希望了解灾区现场的信息,而专家身处后方,对前方信息的了解程度,和普通观众在同一层次上,而知识性和背景性的信息,很快在第一时间就完成了传播,我们的专家又不敢对来自前方的信息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解读。由此,观众流失势在必然。有鉴于此,从直播的第五天开始,新闻中心的领导直接命令播出线的负责人,没有特殊的理由,不再请专家进演播室。这一转型,可以说是对央视新闻中心直播观念的一次颠覆。这意味着,整个直播逐渐转为以前方信息为主要内容,后方的演播室,只是一个信息的采集者和调度者。此其一。
其二,在直播中,大量来自前方的信息都是以直播的形式完成的,包括记者的连线、现场的采访和画面,尤其是记者连线的直播形式,被大量广泛使用。但是,新闻直播,到底是对记者的直播,还是对现场的直播?这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直播的前期,记者刚刚抵达现场。所拍的素材很难及时传回后方进行编辑整理。所以,来自前方的信息多数都是靠记者的连线口述完成,连线的频繁使用可以理解。但是,随着直播的深入,记者的连线仍然大量地使用,即便在直播一个新闻现场,例如正在抢救一个被埋的幸存者,整个过程也是以记者的叙述为主体,而新闻现场反而成了次要信息,从观众的角度看,记者在现场的行为过于积极。这种过于积极的介入,在有的时候,反而成了观众充分获取现场信息的障碍,而不是帮手。如果我们回顾整个地震直播,可能很难有一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真正意义上的连续性现场直播,多数都是记者的连线报道和零碎的现场信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在笔者看来,真正的新闻事件的直播,应该首先满足观众即时收看现场信息的需要,如果观众能看懂,就不需要解释,只有在观众看不懂的时候,才需要记者在现场的补充。
一个值得比较的例子是四川卫视。四川卫视在地震后也及时调整节目,改成了全天24小时直播灾情。由于四川卫视是一个地方台,无论在请嘉宾和现场报道的记者资源方面都无法和央视相比,由此,他们不得不大量使用来自前方的画面信息(直播和非直播的),但如此策略,却意外取得了成功。在直播开始的几天时间里,四川卫视的收视率平均值一直高于央视新闻频道。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在突发事件的直播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