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命题

作者:周 舟

书屋资源共享,各农家书屋根据掌握的全区所有农家书屋图书登记造册的内容,结合本村图书需求,与其他村进行流转借阅,其总量控制在10%以内。流转可由村与村之间互换登记,也可由书社统一调剂。这种资源共享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资金短缺所造成的图书品种单一的缺陷。
  
  2 公益性与经营性并举。多元发展。实现书屋可持续发展
  农家书屋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来建设,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建设模式。为此,四川省确立了“公益性起步,经营性发展”的发展思路。“公益性起步”是指在农家书屋建设初期,政府给予必要的投人,将其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来推动;“经营性发展”是指书屋在做好公共阅读服务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售、租、借”相结合的路子,开展出版物销售、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健康文化活动及其他相关服务等多种经营。同时,四川省积极引导和鼓励国有、民营、个体以及其他组织投资建设农家书屋,构建起多种形式并举的建设发展格局。在四川省规划的第一批试点书社中,依托民营和个体的数量占到了50%以上。
  成都市新津县兴义镇大干书屋是由个人投资建成。书店业主个人投资约2万元,成都市新闻出版局向书社赠送图书三千余册,目前书屋存书一万五千多册。该书屋推出了借书卡营销方式,持卡读者可随时到书店免费看书和查找资料,书店还免费为其提供茶水。借书卡还具有一人办卡、多人受益,一处办卡、多处使用的服务功能。对经济困难的农民还实行免费送卡,目前已送了百余张。书社建成五个月后,就已接待读者上万人,发展会员近千人,月收入达1 500元以上,书店业主每月从营业收入中抽出300元至500元购买新书,作为公益性阅读的补充。这种公益性与经营性并举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3 结合地方特色,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引导受众阅读行为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语境下,农村读书活动的开展已得到各级新闻出版部门的重视,各地依托农家书屋开展的读书活动异彩纷呈。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还缺少主题和特色,针对性不强。读书活动要避免走形式,应讲究贴近性原则,充分结合地方特点,如请当地文化名人开讲坛“说书”。同时,找准读书主题,让受众切实感受到读书带来的帮助和好处。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永福镇新华村利用农家书屋,组织村民开展以慈竹栽培与管理技术为主的读书用书活动。经过学习,大家都掌握了一整套慈竹栽培与管理、科学砍伐慈竹等技术,2007年,该村向毗邻的马边彝族自治县出售竹种五十余万窝,收入五十余万元,出售竹片收入达320万元;2008年开春后又向雅安市天全县销售竹种五十余万窝,收入六十余万元。农家书屋带来的这种实实在在的益处,将吸引更多持有增收致富动机的受众。
  
  4 分析目标受众,找准“高端”读者。培养受众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受众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有效提高农家书屋的使用率。农民中不乏求知若渴者。新型农民要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适应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在目前西部农村,大部分农民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业余时间安排以看电视为主,棋牌娱乐和交友聊天也占很大比例,更多地将时间用于读书的大部分是进城务工的农民,但这部分农民显然并不是农家书屋的目标受众。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应针对农家书屋的“主流”受众;同时,考虑到农村人际传播的作用远大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应重点选择受众中的“高端”读者进行培养。农村中有文化的种养能手、中小学师生、各类生意人、企业主或企业员工型农民、乡村干部,就属于农村的“高端”读者,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可以在当地形成较好的示范作用。
  
  5 以品位换地位。以特色换市场,创造新的阅读需求
  受众的动机多种多样,其需求也是多层次的,可以塑造的。满足受众需求绝不是受众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从受众根本利益出发,引导和提高受众的审美水平和认知能力,培养受众积极进取、求真向善的心。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也是农家书屋的重要功能之一。农家书屋建设应防止文化垃圾及非法出版物通过农家书屋这个环节进入农村污染村民,同时,在关注受众动机、满足受众需求的基础上,以品位换地位,以特色换市场,引导受众健康有益阅读,并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受众提高阅读品位,创造新的阅读需求。
  
  6 重视受众情绪体验,培训指导管理人员,满足受众精神需求
  受众在农家书屋的情绪体验,直接影响其使用行为。除图书内容以外,书屋管理模式、服务手段、读书环境等都是影响受众情绪体验的重要因素。图书要及时更新,管理制度要不断完善,服务手段要不断创新,尤其重要的是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指导。要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安心为大家服务。服务手段方面,有条件的书屋可以配备音像设备,组织受众观看影碟;有网络条件的书屋还可配备计算机,为农民在种、加、养和产、供、销方面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发布服务,变“农家书屋”为对外联络的平台,实现由产品到服务的转变,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受众的精神家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