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现代编辑出版业的历史性跨越: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技术革命

作者:田胜立

路。随后,经济日报社乘势向纵深拓展,在新闻传输、资料检索、彩色图文、图像扫描等环节掌握和运用最新技术。实现了新闻采编数字化、数据库化和网络化。
  1986年7月25日。计算机激光编排系统科技版应用试点在铁道出版社正式启动。一年试用期间平均无故障时间为151,33小时,符合设计要求(>150小时),1987年该系统通过了鉴定和验收。
  日报大报整页组版和复杂科技书刊排版的实用突破带来了推广普及浪潮,1988—1990年华光Ⅳ型共销出一千七百多套,这使得国外照排系统已无法进入中国市场。支持中文传播的技术装备再一次有力地推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确保了中文承载的中华文化跨入信息时代。
  1992年,王选团队推出桌面彩色出版系统并在《澳门日报》试用,标志着中文日报进入彩报时代。1993年,集管理、记账、排版、成页于一体的分类广告系统又在该报试用,使分类广告的制作时间由原11小时缩短到两小时;接下来调频网研制成功,基于国际标准页面描述语言PSLⅡ的汉字系统研制成功,使香港《明报》和《星岛日报》的海外分印点实现远程传版。1994年,王选以“方正”名义和北京新华彩印厂合作开发的DTP彩色电子出版系统制作高档彩色印品项目通过国家级鉴定,排印继告别“铅与火”后又告别电分机,使彩报普及迅速展开。
  1994年《深圳晚报》试用了“方正”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和新闻综合业务网络系统。这一系统把记者写稿、发稿、远程服务,编辑编稿、审签,图片管理和制作、美术设计、组版,广告管理、设计、编排,资料检索、查重,发排、远程传版,物资供应,发行业务,财务核算,人事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综合在一个平台上,它使该报成为第一个没有电脑录入员,由编辑记者自己完成电子文稿编排、组成电子版面的中文报社。这是中文报业告别“纸和笔”的技术革命,这一革命使中文报业在技术和流程上完全不亚于英文同行的速度和时效。
  1995年“方正”开发了多媒体出版和写作环境系统,可生产把文图声像集成并且超链在一起的多媒体出版物,可直接制作出CD-ROM母盘。它推动中国出版进入多媒体时代。
  1997年“方正”出版系统出口日本,开创了我国高新技术出口而且是出口发达国家的新时代,它对改变我国出口结构产生巨大影响。
  20世纪末,“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在国内报业市场已占99%、书刊市场已占80%、国外和境外中文报纸市场已占90%份额。中文计算机激光照排技术的成熟,不仅使我国出版业实现了一次真正的跨越式发展,还为我国的办公自动化开辟了道路。中文办公自动化使中文社会不迟于任何其他文化社会迈入数字信息时代。“748工程”20年间国家投入科研费共6000万元、国家和企业投入技术改造费共3亿元,科技工作量计4 000人年。该工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信息高速公路”(1993年克林顿向国会报告时用的概念)的挑战来临时,“748工程”的三项目标(汉字精密照排、汉字情报检索、汉字通讯)均已实现(1993年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北京信息学院联合开发的中文按词检索系统通过国家鉴定)。不仅如此,我国在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建设、建立汉字信息处理产业、开创计算机信息技术普及应用、造就人才队伍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748”代号的“汉字信息处理和印刷技术革命”工程是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使信息化同工业化相结合的成功探索和实践。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不仅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早已为世人熟知,这个普遍规律在编辑出版业也是起作用的。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印刷出版领域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可以体会到30年来出版业实现的跨越式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的突破之上的。可以预言,出版业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仍然要靠科学技术的突破:在数字通信和数字处理技术成熟的今天,出版业再次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在编辑环节——编辑加工自动化(从半自动化起步),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实现新的突破而努力奋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