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现代编辑出版业的历史性跨越: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技术革命

作者:田胜立




  2001年中国工程院评选出20世纪中国科技重大成就25项,“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技术革命”以一票之差名列第二(“两弹一星”名列第一)。200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颁发证书和奖金。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讲话中指出:“王选院士长期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从1975年开始,研制国际上尚未商品化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应用自己的发明成果开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实现报业和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朱镕基的讲话可以悟出,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不是靠资金,更不是靠宣传。而是靠科技突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规律再次显示作用,不管你重视还是轻视它。
  要理解“汉字信息处理与排版印刷技术革命”几乎同“原子弹氢弹和卫星”一样对我国的重要性和辉煌性,需回顾改革开放之初的情况。1979年1月15日时任国家出版局代局长的陈翰伯给胡耀邦同志写报告说:“印刷落后和纸张紧张,是出版工作中两个最大的难题,……就像两座大山一样挡着我们的去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而改革开放初期的出版也面临着“两座大山”,从这一比喻足见问题的严重性。事实上,关于出版的低效率早已引起邓小平同志的注意。他在1977年8月《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就说:“现在有的著作按目前的出版情况,要许多年才能印出来,这样就把自己捆死了。”那时印刷出版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一般图书平均周期要一年,据统计,平均每种书发稿后的出书天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为355天、1982年400天,中华书局1981年393天、1982年408天,科学出版社更长,达500天左右。出版落后的“最卡脖子的”(时任文化部部长的朱穆之语)突出环节是排(含校改)版。举目望世界,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推广应用了手动照相排字机(第一代照排技术),50年代又推出了光学机械式照排机(第二代),60年代德国研制成功计算机控制的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第三代),70年代英国首推计算机激光照排机(第四代)。而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还仍停留在铅排铅印数百年前老技术的水平上,在出版装备上我们好比用弓箭腰刀同机枪大炮比拼。
  1982年8月7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出文化部出版局顾问王益关于急需国家出面组织有关部门协助出版部门技术改造的呼吁。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就此写信给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邓力群和国务委员、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为了解决我国出版事业的极端落后状况,非请机械、轻工、化工三部门大力协作攻关不可。此事希望中宣部和经委共同牵头来解决。王益同志的意见(见附件)很对,我完全赞成。”张劲夫、邓力群于当月26日召集国家经委、计委、财政、机械、冶金、化工、电子、轻工、铁道、建设、文化部和中宣部领导同志开会研究解决出版事业严重落后的问题,形成了国务院领导下的有关部委协作攻关的机制,成立了以国家经委牵头的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时任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副主任的范幕韩同志出任组长,拉开了延续20年的“我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序幕。1983年6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现在我国的印刷事业,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落后很多。比我国整个经济发展也落后得多。……要逐步把我国印刷技术从手工排版、铅字印刷的落后状况转移到采用先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向全国部署印刷技术革命。2002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张劲夫的长文《我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全面总结和回顾了这一划时代的革命,高度评价了范幕韩提出的“自动照排、电子分色、高速胶印、装订联动”方针和牵住“自动照排”这个“牛鼻子”的关键决策的历史贡献。
  1975年。在北京大学领导的支持下,王选的团队参加了国家重点科研“748工程”(1974年8月9日四机部、一机部、中科院、新华社、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联合向国务院报告,要求把汉字计算机信息处理工程列入国家重点项目,次月获批准,故该工程简称“748”)。他们对“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日夜攻关,到1980年研制成原理性样机(华光I型)并于1980年9月15日排出第一本样书《伍豪之剑》(讲述周恩来20年代在上海从事地下革命斗争的故事)。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马上把它送中央政治局委员方毅并转送政治局委员人手一册,方毅批示:“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术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建议予以支持,请邓副主席批示”。10月25日邓小平批示:“应加支持”。接下来的中间试验由新华社承担,所用机型是华光Ⅱ型,出版物产品是《前进报》和《新华社新闻稿》刊物。为建立适应报刊要求的字库,新华社组织了1 500多人用人力花了两年多时间作字频统计,根据使用频率高低列出常用汉字5级。其中1—4级汉字3 000字,5级3 000字,即常用汉字为6 000个。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家标准,选定6 763个汉字和682个其他字符进入基本集。1985年5月15日在新华社举行了华光Ⅱ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国家鉴定和验收大会,同意该系统投产。周培源在大会上说:“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的骄傲。把我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古老的汉字获得了生命。”多么深刻的评价!汉字如果不能用计算机处理,它将无缘信息时代。而只能作为书法艺术存在了,用汉字承载的5 000年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就困难重重。
  针对鉴定和验收会提出的改进意见,王选在1985年下半年推出了华光Ⅲ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并协商确定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印刷厂承担用华光Ⅲ型试点科技书排版,由《经济日报》试点大报日报的应用。《经济日报》的试验尤其令人振奋,新系统在“十三大”新闻编排中大显身手,3.4万字的政治报告排版铅排需4小时,而用华光Ⅲ型仅需20分钟,大大提高了时效。1987年12月2日国家经委对《经济日报》计算机激光报纸编排系统进行国家验收,肯定《经济日报》是世界第一家用计算机屏幕组版激光整版输出的中文日报。根据验收意见,王选的团队又推出了更完善的华光Ⅳ型计算机激光编排系统。
  4小时与20分钟相比,对讲求时效的日报来讲多么诱人!《经济日报》的示范作用迅速在报社系统产生了共鸣:1988—1990年三年间全国省级报纸除西藏外全部采用国产计算机激光报纸编排系统,到1992年就已经普及到全国地市级报纸,1994年《西藏日报》采用计算机激光报纸编排系统同时处理汉藏文版,标志着我国主要报纸全部使用国产计算机激光报纸编排系统。中文信息计算机处理技术由中国人领衔取得突破。该技术的应用为我国新闻采编现代化开辟了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