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面对新形势 做好新闻编辑工作
作者:韩 松
越需要从整体性上还原新闻的意义,而不是零碎的。今年早些时候,路透社播发的特写《中国农民将获得冰箱和电视,以推动消费》,对我国山东、河南、四川三省试点给农村家庭购买电器提供补助的做法进行报道。这是中国地方上的“小新闻”,可经路透社这样一报.就与国际经贸大格局发生了密切关系,也就是说世界经济如果衰退的话,中国需要加强内需市场的开拓。这就成了一条有国际意义的、有趣味的新闻。这就是联系的观念。
再比如今年两会上,编辑关于张茵稿件的处理。张茵的事当时很轰动,她在政协会上提了三条提案,与劳动法、合同法有关。有政协委员认为她是在为自己的利益集团说话。互联网上引起了讨论。总编室和我们编辑都提出来要做这个选题。一是知道这事发生了.而且很重要。二是确定这事要报。既是新闻,也能够体现两会的会风。三是怎么报的问题。不是简单地支持或赞成,简单地说大家的意见,而是要有更开阔的眼光,讲清楚这件事代表了什么。于是,编辑布置记者采访。结果,一波三折,找不到提批评意见的那个委员.甚至没有原始记录。这时,编辑开始怀疑这是不是一条假新闻,要求记者一定要查找到原始新闻来源。最后.终于找到了那位提批评意见的委员,但她不愿我们报道名字。编辑通过努力,说服她从整个舆论效果考虑还是报道名字更佳。编辑汇总各方面的背景,又增加了很多素材,包括两会上类似的争论,以及今年以来解放思想的大背景,也包括其他的事件,比如广州政协副主席批评铁道部和铁道部当时的回应以及铁道部长在今年两会上的回应,等等,使这件事情超出了个案意义。这样就形成了一篇很丰满的稿件,题目叫做《“解放表达”:中国两会上交锋的声音》。编辑要有综合观和联系观,不应该是点对点,盯一篇稿子怎么处理,而是面对面,要盯纵深,盯三维四维,要有整合意识,要尽量把报道的角度封死,考虑怎么去封,封到没有,还缺哪些,对此编辑心里都要有数。
再与外媒作一对比。两会上,新疆代表团答记者问时,提到了疆独袭击飞机未遂事件,很轰动。新华社发快讯抢了头家,然后电话采访南航公司的人,弄到了一些独家内容,又请新疆分社在当地采访。这对我们来说,已经算跟得很快了,但外电做得更完整一些。他们弄到了航班号,还透露是在厕所里发现的易燃品。另外,主要是增加了大量的背景,比如新疆打击恐怖主义的背景,维吾尔族这个民族的基本情况,它与中亚民族的关系等。还有一些细节报道,比如,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主席努尔本人也是维吾尔族,以及胡锦涛在两会上参加新疆团审议的讲话,等等。这些,如果记者没有考虑到,编辑就应该考虑到。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差距。不是因为有外界的束缚,而是首先在意识上有差距,是没有想到。
3 编辑要有制造亮点的意识和愿望
每次两会、党代会,新华社的编辑总要试图在关键环节上寻找、表现一些亮点,也就是创新点。这个很不容易。十六大的时候,选举中央委员的前一天,编辑部已知道江泽民同志这回要退休,想提前透露这个消息.怎么写?最后由时任的总编辑助理建议,在十六大闭幕大会的当天,发了一个稿件,叫《江泽民等未进入新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十六大代表对他们的高风亮节表示钦佩》。根据党章,只有进入中央委员会,才能进入政治局,最后被选为总书记。这表明实际上没有等到最后选举出总书记,就把实情披露了。类似于这样的新闻报道还有很多。新的形势要求编辑积极主动地挖掘和获取材料,并根据既有的材料进行整理,综合成新闻,并在遵守惯例和突破惯例之间寻找平衡,将谨慎和创新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新华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