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面对新形势 做好新闻编辑工作

作者:韩 松




  一、编辑要进一步增强防差堵错的职业意识
  
  防差堵错是力保新闻的正确性与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差错问题,既是一个关系到新闻机构声誉的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除了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外,更重要的是,记者和编辑应不断增强防差堵错的意识,努力提高防差堵错的能力。
  以今年两会新闻编辑工作遇到的一些差错问题为例。两会前夕,我们的编辑拿到一篇稿件《中国民众对两会寄托多元化期望》,里面写到两会将决定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这么说没错,但不够准确,编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前增加了“政治”方向,因为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两会要审议讨论的重要内容。文章还写到,“近三千名人大代表和两千两百多名政协委员将选举新一届政府,并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批准预决算案”。这也有问题,因为只有人大代表才能选举政府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政协委员是不能的。接下来文章又写到。老百姓“希望国务院总理和全国人大代表能够让过热的中国经济降温,让持续上涨的物价回落”。这涉及重要提法,编辑经考虑还是根据官方正式的说法改成“希望……让偏快的中国经济不要过热,让持续上涨的物价稳定”。接着下面还有一段提到全国人大是中国最高权力机关。这样说也不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也是吴邦国委员长在常委会工作报告中的提法。然后还有一段.说“本届人大还从广东、重庆和上海选举出了胡小燕等三名农民工代表”。这是常识错误。因为,这三个农民工不是本届全国人大选的,而是地方的人大选的。还有一些表述虽不算错,但在当前的背景下,也有些问题。比如记者采访报摊老板,老板说,希望代表委员能说话更大胆一些。至少这样报纸能多卖不少。编辑觉得这么说商业味偏浓,于是改成“这样报纸能更受欢迎”。一篇稿件中的“地雷”就这么多,对编辑是个很大的考验。
  再比如,《我国坚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不搞“两院制”》这篇稿件中写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一直强调防止‘自由化’的渗透。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以及中国加入wTo.中国全面拥抱西方。在倡导‘与世界接轨’的新型理念下.民主改革是否需要触及‘根本制度’的问题浮出水面。”这段话有多处错误。比如,“防止自由化”可能是作者杜撰的一个词,我们从来只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可能是“防止西化、分化”之误。我们也从来不说“全面拥抱西方”。这里涉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我们最多只说“融入经济全球化”,还不能少了“经济”两字。“与世界接轨”也主要用在具体问题上.如产品标准等,在政治上不搞与世界接轨。
  还有一篇稿件,文中提到“中国今年将坚持从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个错误很明显,但过了好几关,最后才被一读挡住。因为政府的原话应该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另外有一篇《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财政超收收入问题》,提出了如何支配财政超收这个广受关注的问题,但记者弄错了一点,它不是第一次提出,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温总理就用了一大段专门讲过这个问题。最后编辑发现了这个错误。
  以上列举的关于两会新闻报道的一些问题。涉及差错的三种类型,即政治性差错、事实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如何尽力避免这些差错,笔者认为,关键还是要加强职业意识。再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记者和编辑对自己采写和编发的稿件要充满兴趣和热爱,要认真去琢磨。
  
  二、编辑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做到防差堵错仅是成为合格编辑最基本的要求.也仅仅是要求之一。笔者认为,当前编辑至少还要掌握下面一些本领:一是通晓还原新闻事实的基本方法;二是知道如何通过修改,重新理顺稿件的内容(这个改,我理解不仅仅是改错);三是知道如何制作好的标题;四是知道如何修改导语;五是会写评论(如这回新华社有关拉萨事件的评论,很多就是编辑写的):六是熟知新闻策划和报道的组织,能处理新闻单位部门内和跨部门的多种关系。同时,编辑还必须改革旧有的模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1 编辑要有争取时效、掌握主动的意识和观念
  今年的两会,我们的记者与外媒抢得很厉害.其中大部分新闻,我们能抢在他们前面。但我们其实也很有压力,主要胜在人多。有一位记者在总结中写道:“外媒尤其是通讯社的记者给我的突出感受是时效意识非常强。就算不是突发事件,他们也行动迅速。有好几次,我碰到的外电记者并不随身携带电脑发稿,他们是怎么保证时效的呢?一次,人大的钢铁业代表接受集体采访,当中并没有重大的硬新闻。我碰到两位外国记者,都是华人,其中一个是边听边狂发英文短信,另一个是结束后边翻笔记边给后方打电话.我一边写稿一边‘偷听’她用英文重复采访内容,注意到她并不是‘出口成章’,而是从头到尾把要点一一重复一遍,由后方决定有没有发稿的价值。虽然最后这两家都没有抢发稿件,但在这个过程中,记者采集和传递‘原材料’的功能得到了最大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过程,给笔者的感觉是,除了记者功夫要过硬外,在许多场合,记者只扮演了材料提供者的角色.而后方的编辑则承担了把大量的稿件组织起来的工作,这要求编辑有很强的判断力和动手操作力。
  如果碰到敏感稿件,更是对编辑的挑战。比如“3.14”西藏暴力事件发生当天,拉萨前方的记者稿件来了,要不要发?这要由编辑部来判断决定。我们认为.因为有外国人在现场,迟报或不报,都会给外媒炒作留下空间,留下中国政府掩盖事实真相的口实.而及时报则有可能争取国际理解,所以编辑建议尽快发稿。当然最后拍板还要由总编辑来定。下午17时15分新华社发出第一条快讯,成为世界上最早报道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机构。世界各大通讯社、电视新闻网、电台等迅速转发,都标注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为消息来源。他们对新华社如此及时地播发消息感到惊讶。晚上审定《西藏自治区负责人就拉萨极少数人打、砸、抢、烧破坏活动答新华社记者问》后,多位编辑又迅速组织滚动报道,连夜安排用英文对海外播发拉萨记者的现场见闻,一直播发到凌晨4点钟,这个过程是由编辑主导的。法新社驻京记者在凌晨3点多打电话到新华社对外部发稿中心问编辑是否还有稿件.他们说,如果有,他们将增加人力来转发新华社的报道。这是很难得的。由于编辑决策果断,抢占了先机,这回不是由达赖集团抢先发布消息,左右舆论。以前在这方面是有过教训,吃过亏的。这首先是编辑部要有个思想解放的过程。
  
  2 编辑要有综合观和联系观。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编辑当班时,要看电视,要盯互联网,要盯当天的国内报纸和国外报纸,要了解编前会上总编辑都说了些什么,有什么需要马上去落实的,对什么是当天的热点和亮点,什么可以做头条,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进行整合,把一些苗头性的和零散性的事情,整合成比较大的新闻。在这个资讯纷杂的时代,越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