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对学报培养作者功能的再思考
作者:王焰安
求是”思想渊源关系的探析而集中到领导人“实事求是”思想的体现与渊源:研究对象由以前的中外革命领导人集中为当代中共领导人。经过这样的整合,作者便以“中共领导人的‘实事求是’思想内涵及对革命的影响”为题进行系统研究,并获准为省教委立项课题。经过努力,作者现已完成并发表论文18篇,约16万字,有关出版社正拟出版。而论证,即是编辑在作者已有系列论文的基础上。从学术的层面和编辑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该论题的价值。如宫哲兵有关“中国哲学史”的系列论文的发表即是如此。据作者言:当徐杰舜得知我有几篇不成熟的论文向我组稿时,我说中国哲学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没有欧洲的所谓“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认识论”。目前的中国哲学体系是欧洲哲学体系的一个简单翻版,没有体现出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特价值……徐杰舜耐心地听完以后说:“我认为你刚才表述的思想很有道理,可以讨论,可以争鸣,《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可以登。”自1996年第1期起,分4期发表了我的《中国古代哲学有没有唯心主义?》、《中国古代哲学有没有唯物主义?》、《中国古代哲学有没有认识论?》、《中国古代哲学有没有形而上学?》等系列论文。经过这样的策划与论证,很好地改变了以前学报培养作者功能缺失主体思想的客观情况,在编辑的策划下,培养作者刊发系列论文。第二阶段是编辑出版阶段,即是学报编辑在编辑思想的指导下对稿件的加工和版面的安排。根据我们的理解,系列论文的版面应包括学术论文和学术评述两部分内容。学术论文一般最少得有3期的容量,即文章须是系统地探讨了一个具有一定学术含量的问题,每期篇幅不限长短,长可万字左右,短则三四千字。系列论文的实现方式既可在总标题下再列分标题,也可以单独为题,下标出总题之号。学术评述一般不强求字数多少,但必须具有这样的两个内容:(1)作者的自我研究总结;(2)同行对论题研究不足的批评及对论题或研究方向的指引。这类作者可由学术论文作者自己物色,也可以由编辑部代为物色。
当然,我们不是强调每期学报每篇文章都是系列论文,根据目前及科研实际,它应是系列论文与单篇论文的有机结合,如何安排,视具体情况而定。
刊发系列论文,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学报培养作者的功能,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它可以培养作者的研究思维和提升作者的研究能力。经过选题的策划、论文的写作发表、自我总结与同行专家的批评与指点,从而使论文作者在体系的建构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与提高。如容本镇的《张承志小说论》系列论文发表后,江建文认为:“他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研究的风格。……对一个研究对象能够讲这九个方面的问题,一篇文章就是一番话,你能够对同一个对象讲九番话,九番话有九个相对独立的主题,这对研究者来讲是个很好的锻炼。”徐杰舜认为:“对一个作家能这样深入的研究,也是对研究者学养的一种深化。”
第二,它可以提高作者的知名度。根据传媒规律,系列论文的连续刊发,必然会产生一种学术连续性效应,从而很快会引起同行和有关部门的注意,进而提高其知名度。如孙九霞的《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认同和族群关系——以深圳中成文具厂为例》系列论文发表后,很快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并在中国都市人类学会10年论著成果评奖中获得一等奖。
第三。它可以为作者写作学术专著或开设选修课奠定基础。由于系列论文有一定的系统性,且又有一定的规模,在同行专家的指点下,可以以此为依托,进行修改、补充,从而形成学术专著。又由于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积累了相关的材料,摸清了问题的脉络,故常常可以依托此而开设选修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