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对学报培养作者功能的再思考
作者:王焰安
综观有关“学报培养作者功能”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大体形成了一种“投稿作者年轻化,发表论文首次化,编辑帮助指导化”的模式。这种认识没有完全概括出学报培养作者功能的全部内涵,我们认为,对学报培养作者的功能还应作如下理解。
第一。学报培养作者的功能不仅仅只体现在发表处女作上。还体现在发表作者的相关论文上。华中师范大学的朱英先生曾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说明了这一点,他说:“重新翻阅已往发表的论文时,在这如此众多的论文中,有一篇10年前发表在我校《学报》上的论文,却始终令我难忘。”“这篇论文是发表在《学报》1985年第6期上的《清末商会与抵制美货运动》。我之所以对这篇文章难以忘怀,并非因为此文的学术水平比其他论文更高,而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这篇文章是我在跨入史学研究大门的征途上,在《学报》编辑部的热情帮助下得以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在此之前我虽已发表过几篇文章,但篇幅都较短,连自己也几乎已经淡忘,更谈不上在学术界产生影响。而这篇论文则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其二,这篇文章也是我探讨近代中国商会这一新课题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之后受到史学界重视,不久‘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全文转载,而且《史学年鉴》及许多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文章都曾予以介绍,后又收入全国工商联编辑的‘商会会刊’。史学界的肯定大大增强了我进一步研究商会的信心,从那以后我将商会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接连撰写了一篇又一篇有关商会的论文,其中大多也引起史学界的关注,我也由此而在史学界逐渐为人所知。从1985年至今,我在《学报》上发表的文章有10篇之多,而且大多数仍是从不同角度论述商会的论文。”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学术成长之路并非是一蹴而就,其学术水平、研究能力的提高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与磨炼,因之,学报培养作者具有经常性和多阶段性、长期性的特点。这就是在我们学报发表处女作文章的作者不少,而真正从此走上学术研究之路并不多的原因所在。
第二,学报培养作者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对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它还体现在对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的培养上。青年学生、青年教师的学术思想、学术方法固然稚嫩,但中、高级职称拥有者也始终存在着学术水平上台阶、上层次的问题,仍然需要得到学报的培养;他们或根据教学需要或因其他原因,需要培育新的学术生长点,有关这些研究成果因地域、学科重点、栏目设置等的不同,往往存在着发表难的问题,而在学报“内向性”的取稿原则下,则可以安排发表,从而产生某种催生与促进作用。广西民族学院韦建国教授研究高尔基的经历很好地证明了这种说法,他说:“1994年,我来到了广西民族学院,教学之余开始翻译、整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埋藏心中很久的课题——高尔基再认识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作为区属重点院校之一的广西民族学院,其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和科研重点的确立及认定均从南方和广西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上,不像北京、上海、东北和西北的一些高校单独开设俄罗斯文学课,而是将其并入中文系的外国文学课内;科研方面则突出南方及广西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学院学报的版面以刊登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文章为主,兼顾其他,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论文同挤在‘文学研究’这一非重点栏目里。俄罗斯文学及高尔基再认识的研究显然不是重点,我只有祈祷好运气的到来了。”“奇迹真的出现了。我把12年前发表在内部交流刊物上的大学毕业论文《高尔基创作思想危机评析》补充修改后,怀着投石问路的心情交给民院学报编辑部,立即得到了学报负责人的充分肯定。他敏锐地指出了文章的价值所在以及现实的和潜在的意义,建议我在‘高尔基再认识论’的总标题下写出系列论文,形成独具特色的高尔基再认识研究体系,并答应在学报上连载。文章刊出后,很快在学术界引起反响,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被《新华文摘》列入重要的文章目录。”“从此,我的‘高尔基再认识论’系列论文一发而不可收,在北京的《俄罗斯文艺》、东北和西北的学术刊物、高校学报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频频刊出,篇篇引起反响,被《新华文摘》、《文艺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多次转载全文、主要内容或主要观点。迄今为止,我已写出系列论文13篇,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并得到国内专家学者和同行们的肯定。”
根据我们对学报培养作者功能内涵的理解,我们认为,在当今条件下,刊发系列论文(即作者对某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而形成的学术成果)是实现学报培养作者功能的又一有效途径(这里的作者特指教师作者)。这是因为:第一,现在的高校青年教师几乎都具有研究生学历,他们都经过了系统的科研训练,都应具有系统的科研思想,毕业时又都有毕业论文,因之,他们的论文有修改、补充、完善为系列论文的基础。第二,现在高校的中年教师,大都具有中、高级职称,他们中的一部分接受过研究生教育,一部分接受过进修培训,具有一定的科研经历,具有向系统性研究发展的潜能。有的已有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或系统性的研究计划,有形成系列论文的可能。第三,高校教师进行科研是为了丰富、完善教学内容,无论是对问题的研究,还是对新理论的创构都有一种系统性的要求,有形成系列论文的必要。第四,进行系统研究并形成系统研究成果,也是社会对教师科研水平进行评判的依据,教师有写作系列论文的自觉。
那么,学报应如何刊发系列论文呢?
刊发系列论文,一般来说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学报编辑在编辑思想的指导下对选题的策划、论证。策划是编辑思想的外化,是学报编辑人员根据学科态势、本院校教职工的研究实力,提出某类论题构想,从而物色作者,并与合适的作者进行商谈。这类作者虽进行系统研究的思想不明确,但多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他们或是已有论文,或是已有想法。如有关“实事求是”的研究,据我们了解有多种层次的立项课题。但我们在刊发一位老师有关领导人“实事求是”思想研究的两篇论文后,我们根据论题意义和其研究实力。建议其以“革命领导人实事求是思想研究”为题进行系统研究。作者在反复考虑、斟酌后,依据我们的策划,对研究计划进行了调整,研究范围由有关“实事求是”的多层面研究——对概念内涵的理论探讨、对领导人“实事求是”思想的阐释、对领导人“实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