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再读《爷爷给我改文章》

作者:叶小沫

是太多,因此这篇报道也受到了同志们的好评。在大家知道了这稿子是经我爷爷的手改过的,一定要我说说他是怎么改的,于是就有了这篇《爷爷给我改文章》。时间过得真快,仿佛昨天的事,可已经过去二十几年了。这二十几年里,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我写得越来越少,也再没有请爷爷帮我改过文章。仔细想想,这好像是唯一一篇写爷爷给我改文章的心得,就显得尤其珍贵了。现在看来,这篇心得虽然不长,还是写出了一点道理,起码能让我和当时的同志们,从中学到一些写新闻采访时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如今的记者去采访,爷爷指出的这些问题,还是应该注意的。我还想,如果我能坚持这样每次写了东西都请爷爷看,爷爷过世后请爸爸看,然后写一写看了他们改后的心得,我的文字一定会比现在写得有点儿样子。
  去年我退休了,在这之前我经历了报刊业的大改革大发展。全国各省都有了自己的少年报,《中国少年报》一统天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就是《中国少年报》自身,也从一张报纸变成了分年龄段的四张报纸:《中国儿童画报》、《中国儿童报》、《中国少年报》、《中国中学生报》;版面从四个版扩展到八个版,听说还要扩展到十六个版。我有些担心,且不说这十六个版的内容是否能版版精彩,就已经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的孩子来说,有时间看这样厚厚的一叠报纸吗?至于编辑们的忙碌,就更是可想而知了。现在的编辑,一个人要负责一个甚至几个版。真是发着这一期想着下一期,春天还没过就想夏天的选题,还要时时惦记着怎么保住和增加发行量。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面,别说是稿子见了报之后写个心得,就是连回过头去静下心来想一想的时间都没有。当年那种字斟句酌钻研业务的风气,是再也难得看见了。其实我真是杞人忧天,好的文章不是照样在出现吗?好的报道不是在起着当年都起不到的号召力和震撼力吗?可是不知为什么,想起过去报社那些手把手教我们做编辑的老同志,想起和我一起为办好报纸努力工作过的同志们,我依然免不了有一些怀念。
  附录:
  
  爷爷给我改文章
  四月中旬,我去河北遵化县采访了写《保护益鸟,不掏鸟窝,不摸鸟蛋》倡议书的十一位同学,写了一篇《让全国的小朋友都知道》的报道。原文一千多字,经删改后成为一篇只有八百多字的短新闻。爷爷知道了,让我把写好的稿子拿给他看看,看过之后,又为我做了细致的修改。
  社里的有些同志知道了这件事,想知道爷爷是怎样修改这篇报道的,我想就其中改动较大的几处,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原文:照着信封上的地址,我来到河北省遵化县夏庄子公社马坊岭小学,找到了这十一位“小淘气”。
  改后:信是从河北省遵化县寄来的。我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来到夏庄子公社的马坊岭小学,找到了陈利副、米景源、王东等十一位同学。
  爷爷把原来的一个长句子,分成了两个短句子。把省、县、公社、小学的名称分别放在两个句子里,这样可以避免把地点的名称长长的排列在一起,看了让人生厌,也适合弦子的阅读。
  “找到了这十一位小淘气。”改成“找到了陈利副、米景源、王东等十一位同学。”这个改动很重要,因为在这之前的文章中,没有交待过这些孩子的姓名,在后面叙述事情经过的时候,这些人的姓名又出现了。这里不写清楚,在出现他们名字的时候,读者就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些人名指的是谁。写人名的时候当然用不着把十一个人的名字都列出来,但是这里写到的名字,一定得是在后面的文章中要出现的人物。
  第二自然段,第三句:
  原文:说他们淘气,是因为他们都喜欢玩鸟。
  改后:他们自己说平时淘气,喜欢玩鸟。
  “说他们淘气”和前面一句的“找到了这十一位小淘气”,这都是我在采访的时候,听他们自己说了之后得出来的结论,用一个采访者的口气过早的写在文章中,这是不合情理的。这一点不光是我,也是不少同志在写新闻稿的时候,常常容易犯的一个毛病。
  第八自然段:
  原文:“是啊,全国有两万万小朋友,光靠我们保护益鸟,这怎么行呢?”
  改后:“是啊,全国的小朋友这么多,光靠我们十一个不管用。”
  “全国有两万万小朋友”改成“全国的小朋友这么多”,看起来只改掉了一个数字,实际上是为了使这句话更符合孩子的身份和口气。“两万万”这个数字完全是我强加给孩子的,原来是想在这里借孩子的口说出全国孩子的数目之大,却忽略作为农村的孩子,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本不可能有这样准确的一个数字。把本不是他们的东西强加在他们头上,这不光不符合实际,明眼人一看就会发现这不真实。
  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大哥的话:
  原文:“你们写份倡议书,寄给《中国少年报》,登在报上……”
  改后:“你们写份倡议书,寄给《中国少年报》,倡议书一登出来……”
  原文中说话的语气有点大,好像倡议书一寄到报社,报纸上肯定会登出来。改后用“一登出来”,说话人的语气就变了,变得倡议书寄到报社有登和不登两种可能,如果登出来,全国的小朋友就都会知道了。改后的语气也更加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和实际。
  除了上面举的几个例子,爷爷在语句和文字上作了修改的地方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述说。看了爷爷为我修改的这篇稿子之后我仔细琢磨,这些句子看上去改动都不太大,纠正的可都不是可改可不改的小问题。这里说说我体会比较深的两点:
  一是:在写新闻报道的时候,一定要把时间、地点和人物在适当的时候,用尽可能好的方式交待清楚。交待的时候要注意,一定要依照采访的时间顺序,不能用采访后得出的结论,用采访人的口气,过早的写在采访的过程中。
  =是:写新闻报道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要达到什么目的,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被采访者,也不能写出那些与被采访者年龄、身份不符的对话和思想,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就不真实,让人不可信。
  
  (刊于1981年《中国少年报》业务通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