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编辑要有高尚的文化品格
作者:杨牧之
关系
我一向主张一家成熟的出版社主要应该出版两类书:一类是具有重大文化积累和传承价值的图书,包括学术著作;一类是雅俗共赏的图书。不单是雅的,也不单是俗的,而是雅俗共赏的。第一类的书,我在前面刚刚谈过,不再多说。这里着重谈谈雅俗共赏的书。前两年非常有名的什么《上海宝贝》、《乌鸦》、《口红》、《木子美日记》,等等,我指的雅俗共赏的书不是这类书;还有“零距离……”、《痛并快乐着》、《无知者无畏》等等,我指的也不是这类书。前一种,总是勇敢地突破大众通常认可的伦理道德标准,让那些审美和鉴赏能力缺失的人爱不释手;后一种常能满足人们崇拜名人、窥视名人稳私的心理。无知者无畏地写出的书,给人一时的“痛快”。这些书不是我所说的“雅俗共赏”类图书。我所说的雅俗共赏,是指文化水平尚低的人需要,也许他看着一时还有困难,但跳一跳,踮踮脚,也够得着,而水平正是在这跳一跳的努力中得到提高;文化水平高的人也需要。因为他的知识面毕竟有限,也需要读其他专业的书加以补充。这样的书我可以举出一大批来。如五十年代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在《人民日报》连载,培养了一代人语法修辞的能力;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李学勤先生的《古文字学初阶》,多少人把它们奉为入门的教科书;艾思奇先生的《大众哲学》、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书简》,成为人们学习的向导;还有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进化》、奥尔巴赫的《原子时代的遗传学》、哈勃的《星云王国》、霍金的《时间简史》等科普名著,将无数青少年引进了科学的殿堂。我也可以举出一批文艺作品,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孙犁的《荷花淀》,以及脍炙人口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宝葫芦的秘密》、《哈里·波特》、动画片《白雪公主》、《阿童木》,等等,不胜枚举。一个出版单位能出版一本、两本这样水平的通俗读物,真可谓“功德无量”了!
有一些人认为,小册子拿不出手。这种认识忽视了一个大的事实,即我国的国情。我国有十三亿多人口,其中中等和中等以下文化水平的人有八亿多。这八亿多人,正是我们最大数量的读者,如果我们不能提供适合他们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审美能力的作品,并且对他们的提高有帮助,出版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一句空话。
事实上这样雅俗共赏的书可真是需要编辑的功力。
(三)也要注意经济学范畴的价值——正确认识畅销书以及畅销书与常销书的关系
有人说,畅销书是出版界的“宠儿”。
有人说。在出版社转企,注重经济指标的情况下,畅销书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人们不禁要问畅销书是否有模式可寻?如何才能策划出畅销书?
有人干脆说,你凭什么会吸引读者买你的书?这绝不仅仅是内容好坏的问题。
我要说。如果不考虑内容的好坏,我们还在这里辛辛苦苦搞出版干什么呢?诸如《上海宝贝》、《乌鸦》、《木子美日记》,等等,靠这样的书赚钱,还要探索这样的书的畅销模式,我们的出版业将会成为什么样子!这让我想起欧美的一些畅销书。1978年英国记者德里克·汉弗莱曾用妻子自杀身亡的过程,写成《简的去路》,受到警察调查。后来,他又写了《最终出路:自杀手册》,虽然又一次受到警察干预,终因为所谓“出版自由”,一边打官司一边销售,卖了47万册,发了大财。我们能走这条路吗?
所以,我们所说的畅销书,必须是内容上健康。是优秀畅销书,档次要高,品位雅俗共赏,不是低俗的。这一点大概是没有人公开反对的吧?
对于畅销书,有三点要特别注意:一是畅销书是一个纯商业概念,就是卖得快,卖得多。但是我们中国的畅销书不能只有这一个标准,它必须是内容健康,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读物。这种喜闻乐见不是对市场的讨好与乞求,更不是对低俗口味的迁就与附和。二是畅销的不一定都是好书,好书也不一定都畅销。不能只以畅销书多少,评价一个编辑,评价一个出版社。三是“畅销”要变成“常销”,最后变成经典。比如说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周振甫先生的《诗词例话》、艾思奇先生的《大众哲学》都是通俗读物,到现在还在印,还在卖,还有人买,不就是变成常销书、变成经典书了吗?这类书价值非常大。所以畅销要强调“优秀”二字,强调导向和带动性,强调由畅销变成常销,最后成为经典。没有“优秀”二字,畅销书就会昙花一现,甚至微不足道。
三、高尚的文化品格,要求编辑有超常的鉴赏能力和化平凡为神奇的本事。他应该具备勇气,为作者与读者献上自己的才智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成名作。他在《文化苦旅》之前写了不少书,像《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等,但都没有《文化苦旅》影响大。但《文化苦旅》在上海东方出版中心接受出版前是遭遇了其他出版社退稿的。稿子送到东方出版中心。编辑王国伟立即发现了它的价值,决定接受出版。王国伟说:“书中释放出来的生命信息和作者良好的文化感觉,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尤其是作者深入浅出。把沉重的历史和深邃的文化底蕴通过非常感性的文学语言输送出来。我如获至宝。心中已深谙此书的价值……”
王国伟还说:“我强烈地感觉到。这是一本好书,这种感觉首先来自内心的对应。这种对应,我理解为生命对生命的诱惑。看似出版行为,其实是情感行为,而这一行为的基础,是各自素质的平行与交流。”
这些话讲得多么好,多么透辟:好东西会“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这种感觉“来自内心的对应”,“其实是情感行为”,行为的基础是“各自素质的平行与交流”。情感是什么?是真善美的诱惑产生的追求。“各自素质的平行与交流”就是要与作者有着同等的(如果不是高出的)常识、素养,可以产生如“高山”“流水”般的交流与共鸣。
这就是一个好的编辑所具有的鉴赏能力和文化品格。
编辑要化平凡为神奇,就是要把自己的审美理性、审美情感、审美倾向渗透到自己所属意的书稿中去。
龙世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20世纪50年代,他在一大堆来稿中发现了曲波寄来的《林海雪原》。龙世辉敏锐地感觉到作品题材很好,作者生活底子厚实。可是稿子问题很多,文学性不强,语言粗糙,严格讲还只是一堆素材。龙世辉舍不得这堆素材,又自觉一定能改好,便热情邀请作者来京,和他一起商量如何修改书稿。
曲波来后,龙世辉几乎从写作常识讲起,如何结构文章、如何剪裁取舍、如何遣词造句,曲波说,您是大编辑,我听您的。龙世辉还说,一部长篇小说全是打仗,没有跌宕起伏,很难吸引人,就建议增加“少剑波雪夜萌情心”等情节,建议增加白茹这个人物。这样,大大丰富了原作的内容。很多地方龙世辉甚至亲自动手,重新改写。小说出版后,作者和作品一举成名。
这就是编辑将自己的审美理性、审美情感、审美倾向渗透到作者作品的典型例子。
后来龙世辉又编辑出版了杨沫的《青春之歌》、古华的《芙蓉镇》、马识途的《清江壮歌》等名著,它们都体现了龙世辉高尚的文化品格、超常的审美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一部好的作品。不仅是作者才华的结晶,还常常闪烁着编辑的智慧。是作者和编辑共同的劳动成果。
章仲锷在《当代》工作时,帮助、扶持《老井》作者郑义的事迹很给人启发。因写《老井》而成名的郑义,先写的是中篇小说《远村》。小说描写的是一个村子里,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及一条狗的故事,讲的是严肃的社会问题,农村的贫困造成的悲哀。郑义当时还不为人知。章仲锷经人介绍,到郑义山西的家里去。只见他“家徒四壁,穷困不堪”。郑义把稿子交给他的时候说,已经被六家刊物退稿,没人敢发表。章仲锷看过之后,被小说反映的令人心酸的深刻社会问题所打动,决心推荐给主编。他担心主编也不同意发,又写了几千字的审读意见。主编认真看了原稿和章仲锷的审读意见,拍板刊登。为了不惹人特别注意,还特地排了小号字(可见其小心)。但,正是这篇被六家刊物退稿的《远村》,发表后获得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远村》的成功,鼓舞了郑义,他又写了后来很有影响、被拍成电影的《老井》。章仲锷又安排在《当代》上发表。
这类的故事还有很多,这类的编辑也还有很多。这些编辑默默无闻地工作,他们在后台,不为人所知,而且有时却要承担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是,我们可以说,没有这样的编辑就不会有这些优秀的作品诞生。编辑要有冒险精神,这部稿子能改好吗?能打响吗?能畅销吗?有时就像赌玉一样,一块其貌不扬的石头,花了大价钱买来,怎么就能断定里面有美玉?所以,编辑要有眼力,但更要有勇气,还要有肯于为无名作者和广大读者献上自己智慧的精神。
有一位编辑说过。编辑的工作,“从提高素质开始。又以展示素质告终”,从事编辑工作的同志要兢兢业业啊,你的水平、趣味、情操、志向可完完全全体现在你编辑的作品中!
(作者单位:新闻出版总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