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筚路蓝缕启山林 创榛辟莽开先路
作者:宋应离
国编辑出版史有较深入研究。由于他熟悉编辑发展的历史,积累深厚,有深刻洞察力,加之长期从事高难度编辑工作的实践经验,讲起课来,口若悬河,得心应手,不经意的一句话也往往暗藏着深刻的哲理。很受学生欢迎。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他是在编辑工作、社会活动极端繁忙的情况下,从事教学工作的。为了上好课,他兼任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两校兼职教授,经常奔波于京津之间,不怕辛苦、不讲条件、不计报酬。据赵航回忆,当时南开大学招待所条件较差。“四人一室的房间,只有一套办公用的桌椅,一盏15瓦的昏灯,卫生间就更谈不上了。当我们把一位一位专家迎到这样的房间里时,自己都觉得很不自在,甚至连洗洗脚的条件都没有!无论是多么高级的领导和多么有名望的专家,只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委屈一夜,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出现在课堂上。而报酬呢?当时按教育部的规定,讲一课时最高是五元钱!……他们毫无怨言。没有任何要求,总是全力以赴调动一生丰富的知识积累,手把手地教给我们和学生”。据时任南开大学编辑专业教师崔胜洪回忆:“在南开大学创办编辑专业之初,他(指戴先生)首先开授《中国编辑出版史》一课,每个月挤出时间来天津讲两天的课。他的课为编辑专业开创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他很关心这个专业,每次见到我都关切地询问学校及学生的情况。”当他得知南开大学的编辑专业在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支持下取得成绩时,他很欣慰地说:“赵航在学校领导热忱公正的支持下,奋力投身编辑专业的教学工作,团结同事,悉心经办,一度同时开了三门课。在全校几十个系、一百多个专业上报的149个项目中,编辑专业取得了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随后又获知得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其项目题为《编辑专业的创建和教学改革》,并荐报国家级二等奖。天津市主管部门、慧眼识才,高瞻远瞩,肯定编辑专业对于出版核心人才的培养,与国民经济总体格局中的‘朝阳产业’密切相关,可使出版业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的强项产业。”从南开大学编辑专业教育取得的成绩中,我们欣慰地看到戴先生是付出了巨大心血,他也为此而高兴。
长期的编辑实践,加之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学实践,同时结合对国外出版业发展的研究,戴先生强调为了扩张文化产品的世界市场而重视开办编辑专业,注意高层核心人才的培养。他很赞同胡乔木同志的观点,认为“他的见识远大,表现在他的眼光能够投射到还很落后的中国以外的世界”。相形之下,他对时下一些人对编辑专业这一新事物,“竟然视而不见,几个设施还不完善、经费很不充足的编辑专业,却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习惯于自我封闭、自我扼杀,看不见国家发展现代化产业的迫切性需要”的现象表示不满。他联系到“中外古今,有许多重要书籍,并不是原作者生前编成问世的,却是由后人编辑整理而成的。更无需指出,老一辈革命家中,不少人是干过编辑出版工作的了。从远古的档案文献保管整理者,一直到今天的电子音像编辑,对于各类知识的传播,学术文化的发展,他们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所作的贡献,还用得着再作申论吗”?
奖掖后学的热心人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编辑学研究和编辑出版专业创建过程中,作为一位老一代著名编辑家,戴先生对后学者可以说是孜孜不倦的教诲,耐心诚恳地帮助指点。尤其对那些后学者,既热心扶植爱护,又严格要求批评。当年轻人崭露头角需要外力支持之时,他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拉一把;当有的人有所成就需借助一个舞台扩大影响时,他又是一个躲在背后的“推手”,为你助力呐喊。他无论是对后辈、同辈可以说做到了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信必回,详而释疑,而且耐心认真,从不敷衍,尽管他很忙也在所不辞。崔胜洪曾回忆说:“1988年元旦,我写信给他,告诉他我准备开设一门新课《三联书店研究》,马上得到他的支持。他率先在我的信上批写了意见转给三联书店有关同志,三联书店为我开设这门选修课提供了大量帮助。戴先生大力提携后进,对于众多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他都热情接待并给予帮助。他每天在大量的社会活动中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学术、出版事业的发展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奉献。他为促成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奔波忙碌,从不计个人得失。”
戴先生把编辑学的研究和编辑出版专业的建设寄希望于年轻人,着眼于未来。1992年,在中国编辑学会成立大会上作为学会顾问的他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高兴地说:“看到多年辛勤为人作嫁的许多老同志,虽被风霜染白了鬓发,仍然精神矍铄的前来与会。同时,我又多么盼望后继有人,愿见更多的乌亮黑发的红颜绿鬓的中青年同志,踊跃参加学会的科研工作。着眼于未来,中国出版物的质量将经由年轻编辑之手决定,热望他们眼高笔健,在编辑实践和研究中取得优秀成绩。他们,只有他们,才是编辑学研究竞技场上全队的中锋。”他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做的。
编辑学著作和教材的编写出版是丰富编辑出版专业教学内容,为专业建设提供理论的支撑。1992年10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青年学者李频撰写的我国第一部文学编辑家评传——《龙世辉的编辑生涯——从<林海雪原>到<芙蓉镇>的编审历程》。该书比较全面集中地描写了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平凡的编辑岗位上辛勤耕耘近四十年的龙世辉,经他组稿、编辑或提过意见出版的文学作品近二百部(集),其中包括著名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三家巷》、《苦斗》、《将军吟》、《芙蓉镇》等。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为了更好地宣传龙世辉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编辑业绩,肯定编辑学研究的新成果,1993年6月25日,河南大学出版社邀请首都部分曾与龙世辉共同工作过的老编辑家、出版家、文艺界人士座谈该书。戴先生应邀到会,事先写了5页的发言稿。在发言中,他首先肯定河南大学在研究编辑学方面取得的成绩。“历史新时期以来,河南大学是国内著名的研究编辑学的理论基地之一。河南大学最早招收了编辑学研究生,学报常常发表编辑学论文。河南大学的老师们在切实进行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不断出版他们的研究成果,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在编辑研究方面真正做出了成绩。这几年,大学里的编辑专业遭遇很大困难,有的已停止招生;有的来信说:‘丝尽蚕僵,还得干。’河南的同志,在教学、研究和出版等方面,仍在艰苦奋斗,不说空话,做出实绩,怎不令人钦佩呢?”其次,他对《龙世辉的编辑生涯》这本书及其作者李频作出了中肯评价。他说:“这本书,对我们编辑工作者有教育和鞭策作用。感谢作者李频同志,他选择一个编辑的一生做写作研究的题目,要知道,编辑这一行在看重身份的情势下是微不足道的。李频同志辛勤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分析评估,却写出一本厚厚的十八万字的书来,河南大学出版社又肯替他出版,日下很少人愿干这种傻事了!全书十二章,十一章讲的都是编辑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书名上虽无‘学’字,但实在是一本编辑学著作。我多年盼望,严谨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