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筚路蓝缕启山林 创榛辟莽开先路

作者:宋应离




  1984年7月25日,胡乔木同志致函教育部,倡议在一些高等院校试办编辑出版专业并研究编辑学。根据这一倡议,教育部1984年9月最先批准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建立编辑专业并开始招生。胡乔木这一有远见的大胆创举,很快在教育界、出版界引起强烈反响。其后,陆续在其他高等院校也相继创办了一些编辑出版专业。与此同时,在教育界、出版界兴起了有关编辑学研究和编辑出版专业建设的规模浩大、参与广泛的大讨论。“编辑出版专业的建立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它是中国出版史和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创先例的大事”。
  二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有四十多所院校设有编辑出版专业,编辑学作为一门学问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一个新兴的,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编辑出版学科已屹立于中华大地,并发展壮大。追思既往,回忆编辑出版专业建设的历程,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不少教育界、出版界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吁,把编辑出版专业的建设和编辑学的研究,看作自己分内的神圣事业,在其探索过程中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重大贡献。著名编辑出版家戴文葆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热心研究的先行者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类众多的优秀文化典籍得以传承是和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是编辑工作重要性的有力证明。尽管我国编辑出版事业有着漫长的历史,但编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却长期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史上是一个空白。
  解决建立编辑出版专业问题。首先要解决编辑是否有学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当时在教育界、出版界少部分同志对编辑是否有“学”,建立编辑出版专业是否必要还存在争议。
  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著名编辑家、出版家、中国编辑学会顾问、首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编辑学研究的先行者戴文葆先生,积多年的编辑工作经验,对编辑到底有没有“学”等问题进行了缜密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真知灼见。
  早在1985年,戴先生在《出版工作》上连续撰写了三十多万字的《历代编辑列传》,从总结编辑历史经验的角度,分别为孔子到章学诚等三十多位著名编辑家立传,肯定了他们在中国文化史、编辑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其局限性。他在撰写的许多文章中,提出有书籍就有编辑,有编辑才有编辑思想和编辑事业。作为一门学问,编辑学早于目录学、校勘学。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一批青年人走上编辑工作岗位,如何在政治思想、文化素质、编辑业务等方面通过培训使这些同志得到提高是一项紧迫任务。1986年受中国版协委托,就编辑工作各项重要业务问题,由戴先生任主编并组织了一部分资深编辑,历时三年多编写成一部可供教学用的专著——《编辑工作基础教程》,于1990年出版。“这本书总结了新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编辑出版工作经验,是在编辑出版理论研究取得初步成果的背景下完成的。作者都是富有经验的老编辑,内容兼顾文理编辑,而戴先生在该书体例安排、标题设置、内容剪裁等方面做了尤富特色的策划、安排,使该书成为一部通体均衡的编辑基础教程”。(见本刊2008年第1期《在韬奋精神鼓舞下前进》一文)这部书可视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较早的富有理论与实践特色又具较高权威的编辑出版专业教科书。
  戴先生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出版学编委副主任兼编辑学分支副主编。1988年秋他应《出版》卷主编许力以同志之约,为其撰写了“编辑”与“编辑学”近一万两千多字的两个词条。在“编辑学”这一词条中,他提出编辑学是“研究编辑基础理论、编辑活动规律及编辑实践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编辑学的文献和素材,编辑工作的体制和实况,都是历史久远的存在”;“因为编辑工作是一门专业,将此项工作积累的经验、方法加以总结、概括,提升到理论高度,揭示它的基本规律,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即是编辑学”;“编辑学是一门具有学术意义、原则性、理论性、思想性的学问,不是日常种种编辑工作办事细则的大全,是和其他学科,如文学、历史学类等的一门学问”。这是我国较早的对编辑学这一学科内涵做出的比较准确而全面的界定。他从中外编辑历史的发展比较中揭示了编辑学的性质、特征及其地位作用,对人们认识什么是编辑学具有深刻的启示。
  戴先生对编辑学的研究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善于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对编辑学进行探讨。他强调编辑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应该从编辑工作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历史经验,从纵的方面对有关资料进行梳理,廓清编辑工作发展的轨迹历程:又要从总结现实编辑工作的具体经验入手,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上升为系统理论。这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更能揭示编辑工作的基本规律。二是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他在几篇文章中针对编辑是“简单的重复劳动”的观点,认定“编辑是人类文化的保存和记录者,也是整理和创造者”。“每一次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政治运动,都有编辑出版来作先行”。“编辑是一种脑力劳动者,传播知识,弘扬真理,探索未来,积累文化,是他神圣的职责……他一生都为人作嫁衣裳,也许到卧床不起,还不能为自己缝制一件‘寿衣’。编辑一生都在寻觅、追求、鉴别和盼望”。从历史进步文化发展的高度,充分肯定了编辑工作的职责与劳动价值。
  
  身体力行的实践家
  
  戴先生不仅在理论上对编辑学、编辑出版专业建设进行研究探索,而且身先士卒,以实际行动支持编辑出版专业学科建设。
  俗话说,头三脚难踢,万事开头难。我国的编辑出版专业建立是从无到有,面临的现实是,既无专业教师,又无教材,甚至连这个专业发展的轮廓也难以设想出来。编辑专业招生之后怎么办,是摆在专业建设者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唯一的出路是在干中学,在摸索中前进。作为办学单位之一的南开大学,当时的专业建设负责人赵航同志,带领几位同志走南闯北,多方寻求,到出版部门求援,投师问路,向出版界的有实践经验的老编辑进行调查,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出版部门的许多专家对编辑专业建设表示极大的兴趣与热情,给予有力的支持,具体帮助筹划课程设置,撰写教材,并表示愿意在教学上担任授课教师。出版部门的专家学者的支持,为这个专业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有力的支撑。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先后聘请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的戴文葆、刘叶秋、吴泽炎等几位老专家作为编辑专业的兼职教授,为该专业开设专业课。戴先生是一位有责任心、事业心的热心人。他曾向学校表示,服从安排,随叫随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他写出了《中国编辑出版史讲义》,一门《中国编辑出版史》专业课就这样开起来了。
  戴先生一贯治学严谨,博学多识,学贯中西,对中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