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为篇三首之一

 

海顺

  我欲偃文修武,身死名存①。

  斫石信道,祈井流泉②。

  君肝在内,我身处边③。

  荆轲拔剑,毛遂捧盘④。

  不为则已,为则不然⑤。

  将恐两虎共斗,势不俱全⑥。

  永口今好,长绝来怨⑦。

  是以返迹荒径,息影柴门⑧。

 

 

 

 

 

  [作者简介]

  海顺(589—618),隋唐之际山西蒲州仁寿寺僧。俗姓任,河东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他多才多艺,擅长诗文,道行以严谨纯洁著名,早夭。作品有组诗《三不为篇》及诗文集数卷,多已失传。

  [说明]

  《三不为篇》是三首一组的四言古风,此篇为其第一首。这组诗三首形式完全一致,内容却各有侧重。首先用了大量的笔墨叙述作者自己以前的理想和愿望,然后笔锋一转,精辟地分析出即使能实现这个理想、达到这个愿望,其代价也是巨大得可怕,带来的也将是不幸和灾难,因此最后的结论是抛弃种种幻想和欲望:出家隐居。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句排比有序、警策有力。这既是作者消极遁世思想的反映,也是作者鄙薄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的表现。大量典故的准确运用,也是这组诗一个很突出的优点。

  [注释]

  ①偃文修武:成语偃武修文之倒置,意为放弃文学,修炼武功,放弃儒生事业,以武功为国效力;偃:停、止息,引申为放弃。②斫(Zhuo):劈、用刀斧砍。祈:对上天或神明告求。二句意谓愿不畏艰苦,开道凿井,指充任军队的先锋。③肝:比喻人的内心。二句意谓我虽身处边疆战地,始终把君王牢记在心,对君王忠心耿耿。④荆轲(?—前227),又称荆卿、庆卿。战国时卫人,为燕太子丹门客。受命至秦行刺秦王,诈献樊于期首级与燕督亢地图。既见,荆轲以匕首刺秦王,不中,被杀。毛遂:战国时趟平原君的食客,默默无闻者。秦攻赵,平原君求救于楚,毛遂自请同往,任捧盘侍者。平原君与楚王商谈联合,久不能决。毛遂按剑迫楚王,说以利害,终使赵楚结成联盟。平原君赞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待为上客。成语毛遂自荐出此。⑤已:算了。不然:不是这样。⑥势:势必。全:保全。⑦永:其后缺一字,未敢遽断,从之。⑧返迹:回身,回过头来。息影:停止活动,喻退职隐居。柴门:一解粗陋木柴所作之门,喻贫寒之家。又解即闭门、杜门。二解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