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
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①。
不解栽松陪玉勒,唯能引水种金莲②。
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③。
城市不能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④。
|
|
[作者简介]
韬光,唐代浙江杭州灵隐僧。生卒年及姓氏字号均不详,蜀地(今四川省)人。唐穆宗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住浙江杭州北高峰南、灵隐寺西北之巢枸坞。著名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闻其盛名,重其高德,因而题其庵居为“法安”,今灵隐寺韬光庵即其遗迹。能诗,惜多不传,《全唐诗》中仅存此一首。
[说明]
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诗人,乐天为其字。谢意为谢绝。招指招请,邀请。韬光是一位有道高僧,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仰慕其名,特盛宴邀请他谈论诗文。韬光借口自己是山野之人,不入市廛,写了这首诗表示辞谢。诗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作者自己的山林隐居生活,这种生活充满着清幽情趣,于中也就含蓄地批评了当时文人(自然也包括白居易在内)追逐功名利禄,恋栈城市奢华享受的不良风气。
[注释]
①野性:乐居山野的性情。林泉:字面为树林与泉水,实际上泛指所有山林环境。岩阿:山岩,阿为小山。②不解:不懂。玉勒:玉质马衔,代指官吏的车骑。本句意谓不谙俗事,不会逢迎。金莲:金色莲花,比喻佛教妙法。③乍可:宁可。碧天:天空。④飞锡:僧人游方。相传唐宪宗元和(公元806—820年)中,高僧隐峰云游至五台山,掷锡杖飞空而去。锡杖为僧人随身之物,故称僧人游方或一般行走均为“飞锡”。啭:黄莺啼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