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潜
草笠古须眉,首阳一樵子①。
担柴入都城,闲话青峰里②。
云有两男儿,饥死西山趾③。
白发齐太公,泪滴青萍水④。
还顾召公言,采薇人已矣⑤。
|
|
[作者简介] 南潜,明末清初江苏苏州灵岩寺僧。生卒年不详,大约公元1645年前后在世。字宝云,又字月函,号月岩。俗姓董,名说,字雨若,号俟庵,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人。明贡生。明亡,入苏州灵岩山,从继起大师披剃受戒。助继起与熊开元、沈麟生共举抗清,事败。虽出家,仍嗜文字,与黄周星、徐枋、金俊明、顾岑、顾有孝、徐崧、韩曾驹、巢鸣盛、张履祥等遗老共唱和。著有《易发》、《甲申野语》、《梦史》、《残雪录》、《拂烟集》等书三十余种。其诗清淡荒远,思路手笔俱不凡,然有时失之偏颇。又工书,草书尤为奇逸。
[说明] 首阳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即雷首山,又名首山。传为伯夷、叔齐饿死处。伯夷、叔齐为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两人曾叩马谏阻。武王灭殷后,他们耻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在山里。旧时把他们作为高尚守节的典型。唐代韩愈《伯夷颂》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南潜此诗,亦即继承这种观点,用诗的形式记叙了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的故事。本诗借用一位砍柴樵子的口吻,向人们报告伯夷、叔齐饿死的信息,写得很是生动。当然,潜公这首五古,不是为叙事而叙事,不是为怀古而怀古,实际是借古讽今,另有所指的。明清更替之际,众多的读书人都在歧途徘徊。不少人坚守民族气节,或弃官退隐,或出家为僧。不少人马前迎降,受官受禄。即使隐居山林中的那些隐士们,亦有不少在观风望色,准备待时而起。因此,潜公于此时而作此诗,自然有深意存焉。诗写得质朴平易,清新流畅,有如一曲通俗歌谣。
[注释] ①草笠:草帽。这里指戴草帽的人。须眉:胡须与眉毛。古时认为男子之美在于须眉,故以须眉作为男子的代称。这里指首阳山中的樵子,樵夫。②都城:泛指城市,不一定指京城。青峰:指首阳山。③西山趾:西山脚下,首阳山山脚下。趾本指脚或脚趾,此处借用。④齐太公: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俗称姜牙、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殷,周朝始建,封于齐,为齐国始祖,故亦称齐太公。青萍:即浮萍。宋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中有“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即指此。⑤顾:回首,回视。召公:周初大臣。姬姓,周室王族,因封地在召,故称召公或召泊。采薇人:指伯夷、叔齐兄弟。已矣:已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