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7年第4期


轰动一时的英舰“紫石英”号事件

作者:康予召(遗作)

权,是否可以把他上面所说的“进入”(ENTER)一词改为“侵及”(1NFRINGE)呢?我表示用词问题可在下次商定。  通过这次带有实质性的谈判,双方的意见似乎接近了,但英方很快又自食其言。
  
  英方代表出尔反尔
  
  7月11日,布朗特再次致电袁仲贤,其中既未提四艘军舰均进入我前线地带,也没有承认英方的“基本错误”,只称“以致引起误会”。克仁斯还称这是“坚定不移的最后文件”,当即遭我驳斥。
  克仁斯为什么出尔反尔呢?我们分析,可能是由于他既是使馆的海军副武官,又是“紫石英”号的舰长,必须接受使馆和远东舰队的双重领导;他的前后矛盾,反映了他的两个上级在处置此事上的意见分歧。
  7月13日,袁仲贤致电布朗特,敦促其正式授权英方代表举行谈判和签署协议,并附寄我方代表证书副本,要求具有同等身份之英方代表速来商谈。第二天,布朗特来电称,他正指示英国驻华海军武官董纳逊海军上校代他签发授权书,并拟任用克仁斯少校在他和袁将军之间“直接转递信件”。这显然又是一个花招,企图用所谓“转递信件”者来代替正式谈判代表。
  布朗特在电文中还对我进行了攻击,称“康上校对克仁斯少校之态度如此不能令人满意,致使本人无法相信阁下之观点被忠实转达”。对此,袁仲贤在7月22日召见克仁斯时明确指出:“康上校是本人正式授权进行磋商和签署协议的代表。他完全根据本司令的指示进行谈判,他的意见完全代表本人,代表我方观点。”
  当时,我们获悉英国派驱逐舰“黑天鹅”号在长江口活动,有伺机潜入长江劫走“紫石英”号或配合该舰逃走之势。本来,我方最高当局是准备让“紫石英”号逃走的,并向沿江各高级指挥员下过命令:如果“紫石英”舰逃走,我沿江部队可佯装不知,不予拦截,而在事后发表声明予以谴责。现在英方又要用武力解决问题,我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任其恣意妄为。最高指挥部当即撤销了“不予拦截”的命令,重新指令:如英舰溯江来劫“紫石英”舰,或“紫石英”舰擅自逃走,定予坚决打击。但要求有关部队在打击“紫石英”舰时,也“不要以击沉为目的”,“如英舰受伤停驶,我方即可停火,令其驶回原处停泊,以便继续谈判”。
  我方在处理“紫石英”舰问题上表现了极大的诚意和克制,这是有目共睹的。1979年英国开放了英舰长江事件的档案后,一位英国作家评论道:当时中共的首要问题是尽快结束内战,统一和重建中国,一切外交问题都是次要的。中共十分希望和英国保持友好关系。如果中共方面并不珍惜与英国的关系,他们大可一早把“紫石英”舰打成碎片,或者强行登舰。
  我方还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为“紫石英”舰船员做了一些好事,提供了种种方便。如我们曾把舰上受伤的水兵送进医院治疗,几次为该舰运送邮件和必需品,并允许该舰从南京获得英国海军所储油料60吨,等等。这一切都表明,我方丝毫无意长期扣留该舰。否则,“紫石英”舰是开不出长江的。
  
  “紫石英”号强行逃跑
  
  谈判沉寂了几天后,7月28日,克仁斯转来了布朗特致袁仲贤的备忘录,并提出了一个换文稿作为附件,称如袁将军同意则将授权克仁斯代为签署。文稿内容是:
  “(一)我要求准许皇家军舰‘紫石英’号安全下驶长江出海。  (二)我认为皇家军舰‘紫石英’号未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同意,于1949年4月20日进入前线地带,为招致误会之基本因素。皇家军舰‘伦敦’号、‘伴侣’号及‘黑天鹅’号亦均未得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同意而进入前线地区。
  (三)双方上级今后要求进行任何调查或谈判,英国方面皆不反对。本人同意,如任何一方要求进行此项讨论时,均可包括长江事件任何问题。在此事件中皇家军舰‘紫石英’号、‘伦敦’号、‘伴侣’号及‘黑天鹅’号曾牵涉在内。”
  布朗特还提出,如不能基于此电达成协议,则他愿乘一艘驱逐舰上溯长江。
  布朗特“言辞恳切”的备忘录和换文稿,他愿意亲自乘船来进行谈判的“良好愿望”,统统都是骗局,是用来掩护“紫石英”舰潜逃的烟幕。就在我奉召于7月29日前往南京商讨对英方提案的对策时,“紫石英”舰却于7月30日强行逃跑了。
  7月30日晚9时,“紫石英”舰趁我“江陵解放”号客轮经过该舰停泊处驶往上海之际,模仿该轮桅灯,企图尾随潜逃。我监视哨发现“紫石英”掉转船头下驶后,立即通知了25军驻大港炮兵。9时15分,大港炮兵向“紫石英”舰发炮,警告其停驶,该舰竟向我炮兵还击,形成激烈炮战。“紫石英”舰紧跟“江陵解放”并强行傍该轮左侧行驶,把该轮作为它的屏障。在弹雨纷飞的夜幕中,“江陵解放”号不幸被炮火击中下沉,乘客伤亡惨重。“紫石英”舰继续东逃,又遭到我龟山炮兵及沿岸步兵战防炮的射击,多处中弹。在接近江阴时,该舰停机息灯顺流而下。当时台风使江水猛涨,我江阴炮兵阵地被迫移往高地,未能发现“紫石英”舰漂流而过。该舰越过江阴后,因机件发生故障,在天生港停驶修理约两小时。此时天色已明,该舰仓皇逃窜,竟将我摆渡木船栏腰撞断,乘客纷纷落水,非死即伤。“紫石英”舰则利用涨水之机,避开吴淞口航道,径从崇明岛北面逃出了长江口。
  “紫石英”事件是新中国诞生前夕中英间的首次重大交锋。“不打不相识”,不谈判也不相知。这一事件虽然是不幸的,但它毕竟已经成为历史事实,而这个历史事件对于促使英方反省早已不合时宜的“炮舰政策”,应当说是有益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