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7年第4期


轰动一时的英舰“紫石英”号事件

作者:康予召(遗作)




  
  我军为何炮击英国军舰?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在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指挥下,沿西起鄱阳湖口、东至江阴要塞的千里长江北岸,积极准备渡江战役。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经过半个月谈判,在北平拟订了国内和平协定,于4月15日送达南京政府,等待它在4月20日以前作出答复。
  我那时在三野八兵团炮三团任政委。我团部署在扬州东南20公里的三江营一线,准备掩护步兵渡江。这一带港湾很多,大运河就在扬州和镇江之间穿过长江,是强渡长江的有利启航地,而对岸的沙洲又是理想的登陆场。4月18日,团部率一连(有日式105榴弹炮三门)和七连(有日式75野炮三门)进驻三江营阵地。
  4月20日,我和团长李安邦到扬州参加兵团司令部召集的作战会议。上午9时许,从三江营方向传来一阵急促的炮声。旋即接到炮三团电话报告:一艘英国军舰不顾我军鸣炮警告,强行溯江上驶,遭我左翼炮位射击,英舰向我还击,双方展开猛烈炮战。英舰中弹30余发,挂起白旗驶向南岸,停靠在我阵地西南约7000公尺处。
  我们原曾设想美国军舰可能阻挠我军渡江,没想到首先出场的竟是英国。
  “你们的观测员能准确识别英国和美国的旗帜吗?”兵团司令员阵士榘有点怀疑地问我。我作了肯定的回答,并向他汇报说,为了对付外国军舰,我们已组织指挥员和观测员认真进行过识别军舰国籍的学习和训练。
  下午一时半,另一艘英国军舰从上游疾驶而下,增援受创英舰、同我炮兵激烈交火。受创搁浅的英舰这时也降下了白旗。来援的英舰连续中弹5发后,全速驶离战火网,接着又沿北岸上驶,利用我野炮阵地的死角,击毁我长管野炮两门。继续上驶时遭到我榴弹炮连的迎头痛击,中弹累累,才又被迫掉头逃向下游。
  傍晚,国民党政府宣布拒绝北平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决定于4月21日强渡长江。我们回到三江营后,用望远镜观察搁浅的英舰,其指挥台、尾炮座和其他中弹的洞口均清晰可见。舰舷系有英国国旗,编号是F116,只是舰名看不清楚。估计该舰是在指挥台中弹后航向失控,泊近南岸的。
  据外电报道,在长江肇事的英舰是护卫舰“紫石英”号(AMETHYST)和驱逐舰“伴侣”号(CONSORT)。“紫石英”号排水量1500吨,有4英寸大炮6门,小炮8门,舰长斯金勒少校伤重身亡;“伴侣”号排水量1700吨,有4.5英寸大炮6门,小炮10门,舰长罗伯逊中校负伤。后来我从英国的出版物中得知,有一发炮弹从吃水线下射入“紫石英”舰的弹药舱,但未爆炸。这枚75野炮弹头后来被陈列在英国一家博物馆内。
  当时外电对我炮兵极其准确的命中率普遍感到惊讶。合众社记者高乐在上海采访被击伤的“伴侣”号时,引用一位旁观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的评语称:“这简直像是在进行示范表演。”
  总部设在香港的英国远东舰队得到两舰受创的报告后,副总司令梅登海军中将立即乘坐旗舰“伦敦”号(7000吨轻巡洋舰,有6英寸巨炮9门),并率驱逐舰“黑天鹅”号全速驰援。4月21日晨驶过江阴,进窥我军控制的江面。舰上的巨炮一齐指向北岸,气势汹汹。
  在历史上,英国凭借其炮舰政策无数次地侵略中国。如今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前仆后继的斗争即将获得解放,岂能再容忍外国军舰在中国的内河横冲直撞?早已待命的我特纵炮一团当即向英国舰队鸣炮示警。英舰自恃甲坚炮重,不仅置我警告于不顾,反而向我猛烈开火。于是我沿江炮兵多炮齐发,霎时间英舰纷纷中弹,冒起阵阵浓烟。一发美制105榴弹击中“伦敦”号的司令塔,舰长卡扎勒负伤,梅登中将的洁白制服也被爆裂的弹片撕破。英国舰队只得掉转船头,带着累累弹痕驶向上海。
  据上海出版的英文《字林西报》4月22日引自英国海军当局发布的英舰伤亡情况:“紫石英”号死亡17人,重伤20人,60人泅水登岸后乘火车抵沪;“伴侣”号死亡10人,受伤12人;“伦敦”号死亡15人,受伤13人;“黑天鹅”号7人负伤。后来英国海军当局又声称,另有103官兵“失踪”。
  在击退英国舰队的强行西犯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于4月21日黄昏发起了渡江战役。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捣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
  
  炮声震撼了英伦三岛
  
  扬子江的炮声轰动了世界,成为当时国际新闻报道和政治评论的一个焦点。路透社4月21日发自纽约的综合报道称:共军在扬子江炮轰四艘英国军舰,在美国引起了轰动。美国权威方面对英国海军伤亡之惨重感到震惊,所有的纽约报纸均以最大号字体发表这个新闻。
  炮声更震撼了英伦三岛,引起了英国公众对政府的强烈批评。英国报刊指责英舰“介入共军的渡江”的:行动,质问“英国海军有何权利在中国内河航行?……”
  英国官方对这一事件的反应是矛盾复杂的。最初,只宣布“紫石英”号被“敌对”的炮火击伤,连炮弹来自长江的哪一岸也未指明。4月21日,英国驻华大使史蒂文否认他已向北平中共当局提出抗议;只说中共“沿江部队未接获所期望的命令以停止对这些英舰的炮击”。4月23日,英使馆三等秘书尤德前往浦口,试图与解放军接洽而未果。
  4月24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发表声明,称“英国军舰有合法权利开进长江执行和平使命”。前首相邱吉尔甚至要求政府“派一两艘航空母舰到远东去实行报复”。英国国防大臣亚历山大则诡称,英舰留在南京有利于供应、无线电通讯和护侨等。
  5月5日,英国下院围绕这一事件进行了激烈辩论。反对党领袖麦克米伦(后任英国首相)指出:英国军舰在中国内河航行的权利,已为1943年的条约所废除;至于说得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同意,而事实是该政府曾警告过我们:“往后实行那项承诺是有困难的。”舆论界也表示怀疑:“国民党的承诺怎会被中共方面所接受!”议员罗伯兹批评政府几个月前给了国民党一些军舰,说“这些军舰无疑要被用于内战”。他追溯历史背景说,“一百多年来,英国军舰常常卷入中国事件中,在中国的领水向中国人作战,到处激起中国人的愤恨。”如今“在共军强渡长江的巨大军事行动之前几小时,政府又批准两艘军舰在长江内上行下驶,这显然容易激起待命渡江的共军的愤怒。”盖莱奇议员对英国舆论把长江事件归咎于共产党的炮手表示异议,质问说:“倘若当年一艘亲希特勒国家的战舰,在我们预定的进攻日(按指二战时同盟国军队在诺曼底登陆)驶入英吉利海峡,我们难道不应该把它打得粉碎吗?”
  英国下院的辩论还广泛地涉及了英国的对华政策问题,诸如对中国新政权的承认,香港的前途,中英贸易,英国在华的长远利益,以及对中国局势发展的估计和对策等。由于议员们的党派背景不同,观点的分歧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英舰冒着介入中国内战之险而在长江航行这一问题上,大多数议员都持批评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