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1期
近代中国最早的征婚广告和新式婚礼
作者:闵 杰
文明征婚的行列里来。二是在报纸上刊登启事,解释自己的婚姻观和择偶观,以消除人们对这一新方法可能产生的误解和疑虑。他写道:
此法由男女先行通信,各抒衷曲,徐议订婚是也。自将此法登报后,竟有与仆通信者,足见斯道不孤。男女配合,以专一为贵,故须守一夫一妻主义。然择偶之际,不妨多其途以求之。如有女同志愿与余通信者,请奋自由之勇气,幸勿以怯懦自阻。唯此系人类高尚之行,仆当守平生正直主义,加意恭敬将事。
与死人“成婚”守寡八年的顺德女子终于离经叛道
当时勇于自由恋爱,敢于自主择偶的,绝大多数是新式学堂的学生和毕业生。但是,受时代风气的浸润,一些未入学堂之门的城市女子,乃至风气开通地区的乡下女子,也开始不顾周围习俗的压力而自选意中人。
1904年,广东顺德县霞石乡女子梁保屏,在为她死去的未婚夫守寡八年后,与顺德城内艳真居照相馆店主陈燧生结识,双双赴香港登记结婚。这件“离经叛道”的大事,使全村震怒,欲治之罪,但已鸳鸯双飞,无可奈何,只得将梁保屏的丫环阿三送县里问罪,当替罪羊。梁保屏在香港闻讯,于心不忍,便向香港华民政务司提起诉讼,要求通过外交途径,释放无辜的阿三。为此,她申诉了为什么要到香港去注册结婚的理由,倾吐了一位与死人成亲的守寡妇女的痛苦和对新生活的强烈憧憬。她写道:
处女梁保屏,二十二岁……年仅及笄,由父母立意,命往未婚夭亡周姓子家为死人妇,是时懵然无知,不识所谓守贞也。自是八年,于兹苦雨凄风,殊无生人乐趣。及稍长,见理愈真,方知男女居室,乃人生大伦,古有明训,何须自寻烦恼,有负天地生成,将必择人而事,如是立志,既有年矣。乃于本年孟夏,偶偕仆妇阿三等,往县城艳真居拍照小影,因此得见该店主陈燧生,年少老成,非同俗子,自愿托以终身。回家即亲修一函,着阿三送去,询问燧生曾否成家。旋得回书,知其尚虚中馈,私心窃喜,商订姻盟,无如燧生屡次书来,皆谓必须禀明两家父母方可从事等语。唯自念堂上老人素泥风俗,纵有请命,难邀允准。于是以大舜不告而娶之大义,相劝燧生,始冒险同到香港,即循英例,报注婚姻册,托庇于文明宇下,当官匹配,正大光明。陡后就地禀知父母,且求宽宥独断独行之罪。
为追求婚姻幸福,中国古代不乏男女私奔的事例。同样是抗婚另嫁,近代广东女子可以“托庇于文明宇下”,到香港结婚,摆脱乡里纠缠,这固然有广东毗邻香港的地理因素,更是物换星移、时代风气转化的结果。
新青年厌恶繁文缛节,纷纷采用西式婚礼
自由结婚是件新鲜事,新人自有新的做法。在清末,西式婚礼开始流行,并备受新青年的欢迎。
中国是个崇尚礼教的国家,婚礼被赋予礼制的意义。从周代起,婚姻礼仪就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道程序,就是所谓的“六礼”,后世愈演愈烈,名目繁多,举不胜举,以致成为嫁娶双方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自由结婚的男女青年,厌恶这一套繁文缛节,纷纷采用西式婚礼。这种风气,从1905年起流行于上海、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并向中小城市蔓延。它的一般程序是:傧相引导新郎新娘入场,奏乐唱祝婚歌,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新郎新娘相互交换结婚戒指,来宾致贺辞,宴会。婚礼结束后,一般还要拍结婚照留念,下面是两场典型西式婚礼的例子。
1910年10月16日,清末立宪运动的风云人物徐佛苏在天津举行婚礼,《大公报》创办人英敛之到场祝贺,并在报上进行了报道:“徐君公勉,字佛苏,湘中名下士也。现主京师《国民公报》笔政,兼为国会请愿代表,素抱丈夫四方之志,年近受室,尚未聘有佳偶。近由英敛之君作伐,与北洋高等女教员黄剑秋女士缔婚,于昨十四日午前十点钟,在河北李公祠内行文明结婚礼。届时来宾有北洋女子师范及公立高等各学堂女生及绅商学各界维新志士共二百数十人。首由英敛之君登台演说。大旨谓:‘夫妇之道,最重爱情。有此真精神以固结于其间,则百年和合,永无反目之虞。我国数千年来,婚姻一事,专听父母之命及媒妁之言,其祸之烈,不可胜言。西方结婚,所以必讲自由者,职是之故……’演毕,遂引领徐君与黄女士行文明结婚礼,仿泰西通俗,互将戒指戴于手上。礼毕……席散,该新伉俪二人遂乘下午火车晋京。”
1907年10月,天津塘沽火车站站长张小田与北京著名的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教堂举行婚礼。这是一场更为欧化的婚礼:“是日下午二点钟,在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礼堂,经陈牧师点礼,中西往贺者甚众。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形热闹。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邻里见者,颇称奇异,然此等办法,较之旧有之婚礼,文明多矣。”
清朝末年,西式婚礼已为社会所认可,所以有的新婚夫妇,干脆将自己的姓名和婚礼的时间、地点在报刊上布告周知,以便亲友参加。这是早期的结婚启事的萌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