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5期


关于苏俄文学与中国的对话

作者:李辉 蓝英年




  走出阴影
  李:现在人们对苏联文学正重新认识。随着苏联解体,人们对斯大林的认识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你怎么看这种情况?
  蓝:这种变化发生在斯大林死后,甚至在死前就有了。不光是对斯大林本人,而且对许多问题都在重新认识。作家索洛乌欣把马克思的著作与现实对照,设想如果二月革命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俄国会成什么样子。他回忆说,一战之后,接着又打内战,俄国已经精疲力竭了,人民生活得跟野人一样,比如布尔什维克式的公共宿舍,就是一套住宅里住几家,全楼层共用厨房、浴室和厕所,甚至一个屋子拉个帘子住几家。战争将俄国的经济完全破坏了。如果立宪会议召开,成立多党合作政府,俄国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也就不会出现专制局面了。但是,如果俄国没有列宁这样的铁腕人物,也镇不住当时的局面。
  那个时候,枪毙人是非常随便的。1918年库普林还在俄罗斯给白军办报纸,反对十月革命,后来白军失败了,他同他们一起逃往国外。到1936年,应布哈林邀请回国。说明他对斯大林的看法有了变化,但第二年就死了。布宁一直不回来,1945年,爱伦堡和西蒙诺夫访问欧洲,斯大林交给他们一个任务:动员布宁回国。在苏联大使馆吃饭的时候,大家站起来为斯大林干杯,布宁却端坐不动,根本就不可能回来,结果斯大林很不高兴。布宁对斯大林的态度始终不变。这是西蒙诺夫在日记中写的,我喜欢看日记、回忆录这类东西。
  李:当时的日记、书信还是比较真实的,至少从个人的角度,不是为了发表。我曾经看过萧斯塔科维奇的自传,他也是一个有个性的知识分子。
  蓝:第一个挨整的所谓世界主义者就是他,清洗知识分子也是从他开始的。他写的《姆岑县的马克白夫人》里面女主人公叫伊斯梅洛娃,就是影射斯大林的,后来他就被打倒了。清洗是从音乐界开始的,后来转到文学界。萧也是最早看清斯大林本来面目的人。
  李:苏联文学中在树立斯大林个人崇拜方面的主要代表作,其特点,作家的特点,这个问题能不能讲得充分一些?
  蓝:苏联文学中直接歌颂斯大林(不仅是苏维埃制度)的作品不计其数。要说哪一部赞美得最露骨、最肉麻已很困难。在我的印象中,巴甫连科的《宣誓》、《攻克柏林》和《幸福》可算作代表作。根据前两部拍摄的电影在制造个人迷信上产生过极大影响。《宣誓》描写斯大林是列宁最可靠的接班人,《攻克柏林》写斯大林如何运筹帷幄,领导苏联人民战胜德国法西斯,《幸福》写的是战后斯大林如何领导人民恢复国民经济。这三本书中的真正主角都是斯大林。斯大林对影片《攻克柏林》也百看不厌。但在这些作品中,很多地方都违背历史真实。巴甫连科却为此四次获得国家最高奖。巴甫连科善于见风使舵,在文学界永远紧跟得势的人。他先追随山隘派领袖沃隆斯基,沃隆斯基被打成托派后,他投到后来当了作协书记的斯塔夫斯基麾下,斯塔夫斯基在战争中牺牲后,他成了法捷耶夫的小伙计。他会抓讨“上面”欢心的题材,竭尽全力神化斯大林。告密也很在行,知道在什么时候向谁告谁的密。诗人曼德尔施塔姆便是他告密的直接受害者。巴甫连科有文学才华,所以作品有读者,能影响人。有的作家也很能跟风、告密,但没有文学才华,所以成不了气候。巴甫连科死在斯大林之前,二十大后揭发个人迷信后果时,他虽首当其冲,但他自己并未听到批评、责骂他的话。
  李:我想到了《联共(布)党史》。这本书对中国的影响太大了,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思维方式,包括这些年来历史著作的写作。我觉得应该有人将这本书重新校订一遍,加上详细的考证和勘误,看看哪些地方是真实的,哪些地方是编造的,然后出版,以留给人们一个研究历史的难得的文本。
  蓝:我现在正在重读它,它纯粹是为斯大林歌功颂德的,一切成绩全成他的了。1938年斯大林把所有反对派清除后,开始树立自己了。《联共(布)党史》就是这时候在他直接领导下编写的,完全是在歪曲历史。比如十月革命,他本是不起眼的角色,甚至起主要作用的也不是列宁,而是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托洛茨基。所以十月革命后托任苏联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和陆海军人民委员,他的肖像同列宁的肖像并排挂。但在书中完全不是这样,凡是斯大林的对头都被写成敌人。几代中国人花了多少时间去学习这种胡说八道的东西,真是太可悲了。对思维方式确有影响,比如说受到“不是朋友便是敌人”这种思路的影响。许多人对党史上写的一律接受,不产生丝毫怀疑,思想逐渐僵化,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解放初期我们学的中国革命史就是套的联共(布)党史的模式。
  李:你怎么看托洛茨基这个人?
  蓝:他是很残暴的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比斯大林还激进,完全不要传统文化,不要资产阶级的文化,要建立自己的文化。列宁对待传统文化还是要继承的,在这一点上还做过好事,而托洛茨基所持的就是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观点,一切文化从无产阶级开始。不过他崇拜列宁,列宁说过的话他都尊重。斯大林读书很多,特别爱读小说,记忆力很好,对待传统文化基本上与列宁的观点相同。我现在发现,无产阶级领袖在搞运动的时候,都是他地位不稳固的时候,托洛茨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挨整的。
  李:当权力和地位受到威胁时,就搞运动,而且不是直接针对你,总是绕着弯子用冠冕堂皇的理由达到巩固地位的目的。
  蓝:斯大林为什么要搞清洗呢?就是他总怀疑别人反对他。他永远也没有敌人,因为还没等别人反对他就被他搞掉了。他通过不断的清洗,不断地巩固自己的地位。1953年,他又要清洗,当时贝利亚、赫鲁晓夫、马林科夫、布尔加宁四人结成一伙。贝利亚制造了一个医生事件,搞掉了斯大林的保健医生。斯大林通过这件事反过来整贝利亚,说此事之所以发生都是内务部丧失警惕性所致。如果斯大林不死,贝利亚的命就难保了。命运让贝利亚取得了胜利。
  李:斯大林的死也是一个谜吗?
  蓝:不是什么谜,是未及时抢救导致死亡。在他死之前,贝利亚他们四人已经发觉他要整他们,就准备要跟斯大林较量,首先要把斯大林的四个亲信除掉。他们偷走了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学》手稿,斯大林迁怒于他的秘书波斯克列贝舍夫,把他赶走;又在酒里放毒药,诬陷斯大林的卫队长符拉西克,并制造了医生事件,控告斯大林的保健医生维诺格多夫用误诊方法谋害日丹诺夫等一批党政要人,斯大林随即把这两人投入监狱,剩下一个警备区司令科欣金被暗杀了。斯大林也老了,意识不到这些,还要整贝利亚,他以为人家怕他。一次他们在一起喝酒,喝了一夜,回去之后,斯大林一直没有给贝利亚他们打电话,直到过了两天,斯大林别墅打来电话,说斯大林两天没有按电铃了,他们都不敢进去。贝利亚等四个人去了,见斯大林穿着睡衣,躺在地板上,还没有死。四个人看后,贝利亚说,他还穿着睡衣呢,看到我们怪不好意思的,等他穿好衣服再来吧。没吩咐采取任何抢救措施,说完四个人就走了,过了两昼夜他们才再来,找了医学院的一批医生,这时人早死了。如果有他的几个亲信在,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因此斯大林的女儿说,是他们杀死了我的父亲,他们见死不救。
  李:我看有文章说贝利亚的儿子最近写回忆录为他的父亲辩诬。你认为历史回忆录方面的写作,对恢复历史面貌,到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蓝:贝利亚儿子谢尔哥·贝利亚写的《我的父亲贝利亚》我读过,觉得是一部严肃的书。儿子写老子未免带感情色彩,但他披露出不少鲜为人知的材料。历史回忆录对恢复历史原貌起的作用非常大。同一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同的人可从不同立场回忆,比《联共(布)党史》接近真实得多。五十年代出版过一本《回忆高尔基》,目的是塑造一个官方需要的高尔基,只选符合他们要求的回忆录;一些极为珍贵的回忆录,如霍达谢维奇和别尔别罗娃的回忆录,均未选入。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有意歪曲高尔基。1917年7月事变后,列宁躲在拉兹里夫车站附近的草棚里,二十年代奥尔仲尼启则的回忆录写得明明白白:陪同列宁的是季诺维也夫,后来季诺维也夫被斯大林处决,拉兹里夫草棚里便没有季诺维也夫了,《联共(布)党史》写的是列宁在草棚中通过战友和学生斯大林等人领导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就差没有硬说是斯大林陪同列宁了。当然,任何回忆录都不可能完全客观,只有比较着读才能接近真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