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6期
李富春和国家计委的改组
作者:■刘松茂
平心而论,李富春和国家计委的工作虽有不足,但根本不存在"封锁"消息的问题,而且成绩毕竟是主要的;至于计划工作的不足和缺陷,有些是现有体制造成的,并不属于国家计委本身的问题,有些即便是出自国家计委,也完全可以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另立机构"既对李富春和国家计委不公平,也绝非改进工作的良策。
毛泽东的批示在国家计委传达后,计委不少干部对陈伯达的为人和他所提的意见有不同看法,觉得他是故弄玄虚,另有他图,但是李富春却从不附和这些议论。尽管受到不公正的批评,李富春还是要求大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9月3、4、13日,李富春连续三次致信毛泽东,一方面检查计划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一方面汇报加快三线建设的设想和安排。他多次主持召开国家计委党组扩大会和十七级以上干部座谈会,学习领会毛泽东的批示,讨论计划工作的改进和三线建设。10月12日,李富春综合国家计委党组讨论意见和当时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情况,向毛泽东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写出长篇书面报告,汇报计划工作方法革命问题和集中力量建设三线问题。
关于三线建设,李富春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措施:(1)加快成昆铁路的建设,争取1969年全部通车。(2)准备用三年时间,以重庆钢铁公司为中心,在重庆地区建立一个生产常规武器和机械制造的工业基地;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以酒钢为中心,在西北地区建立一个生产常规武器和必要的机械制造的工业基地;用七年左右的时间,以攀枝花钢铁工业为中心,在西南地区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工业基地。(3)三线的建设,还要加强公路、地质勘探、煤、电和水源的建设工作,并且在西昌地区和河西走廊用军垦为主的办法,解决农业问题。(4)现在二线还未完工的重要项目,必须继续建设完工,以利于今后的工业发展。(5)从今年起,在第三线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储备一批战略物资,如粮食、布匹、石油、生铁、钢材、有色金属、盐等。(6)和战结合是个长期的方针。过去认识不够,做得不好,做了一些,还不够有力。在一些生产民用产品的工厂,要做好转产军品的准备;有些军工厂,在平时也要生产一些民品;重要的工厂、铁路枢纽和水库,从明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民防工作。(7)第三线的建设和第一线的调整,除了明年即办的以外,还必须分别制定专门的总体规划,成为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后,李富春对三线建设工作抓得更紧了。10月下旬至11月,他和薄一波(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亲临西南地区考察,研究确定三线建设的总体规划。他们先到昆明召集西南局和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及中央有关部委负责人开会,传达毛泽东对选择攀枝花为厂址的意见,统一认识,初步议定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第一期工程的规模为年产铁矿石1350万吨、生铁160-170万吨、钢150万吨、钢材110万吨。接着他们又去了攀枝花。攀枝花地区山高路远,谷深流急,交通不便,年逾64岁的李富春和年近六旬的薄一波跋山涉水,实地考察,不辞辛劳,其情其景感人殊深。
然而,当李富春风尘仆仆从外地返京后,他无论如何没有料到会又一次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11月26日,李富春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汇报关于三线建设规划问题。毛泽东指责李富春和国家计委抓小不抓大,他说,计经委搞了十五年,没有办事章程,计委的职责是什么?经委的职责是什么?办什么事,不办什么事?上下左右的关系怎样?还说:我看计委有五十人就够了,计委怎样改组,要研究一下。要改,抓大事情;不改,就真要解散了。
按照毛泽东的意见,李富春主持国家计委党组研究调整国家计委机构、编制计委工作条例和长期计划等问题,并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作了汇报。12月3日,国家计委党组向中央书记处提交了《关于编制长期计划的程序问题》的文件。12日,毛泽东对这个文件批示:"此件已阅,写的可以,是好的。但有骨头,无血肉。感到枯燥乏味,则是缺点。望你们在今后几个月内,搞出一个有骨有肉有皮有毛的东西来。要有逻辑有论证。否则仍然是形而上学的东西。十几年来形而上学盛行,唯物辩证法很少有人理,现在是改变的时候了。"批示的字里行间,透出毛泽东对国家计委工作的极大不满。这个月初,居心叵测的陈伯达在向毛泽东汇报时,再次进谗言,说国家计委前一段搞机关革命化声势不小,但效果不大;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他们完不成任务;计委机构应改组。这成为毛泽东下决心改组国家计委领导班子的最后一服催化剂。
这年底到翌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全国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指责说北京有两个"独立王国",还在小范围说两个"独立王国"一个是指中央书记处,一个是指国家计委。他提议调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到国家计委工作。他说:余秋里做计委副主任不行吗?他只是一员猛将、闯将么?石油部也有计划工作嘛!是要他带个新作风去。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改组国家计委领导班子,调余秋里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兼秘书长,同时由各大区推举一位书记或者副省长到国家计委工作,原来的国家计委副主任到各大区任职。程子华调西南局,安志文调西北局,顾卓新调东北局,韩哲一调华东局。
岁末,12月31日上午,李富春主持召开国家计委副局长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党中央的决定,宣布余秋里到国家计委工作。他检讨了国家计委工作存在的缺点、错误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对余秋里到国家计委工作表示了热忱欢迎和希望,要求国家计委的同志一定要鼓起更大的干劲,尽其所能,把工作任务完成好。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1965年1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成立一个"计划参谋部",又称"小计委",由当时的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建筑工程部部长李人俊、浙江省委书记林乎加、北京市委书记贾庭三、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兼国家计委副主任陈伯达组成。"小计委"的主要任务是摆脱国家计委机关的日常工作,集中到国务院,专心拟订"三五"计划的方针、任务,研究战略问题。毛泽东特别交待:"小计委"由周总理直接领导,国务院各副总理不要干预他们的工作。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计划工作国务院有两个机构,国家计委和"小计委",其工作性质一个实,一个虚。事实上,两者的工作内容联系密切,很难分开。薄一波后来回顾说:"小计委"成立后虽然摆脱了繁琐的日常工作,能够集中精力研究战略问题,但编制全面的具体的计划仍然离不开国家计委。李富春和国家计委处于一种难以言清的尴尬地位,既要与"小计委"的工作衔接,又担心"越线"过多造成对"小计委"的"干预"。出于工作方便的考虑,李富春同薄一波商量,请"小计委"的成员兼任国家计委副主任,余秋里任第一副主任兼党组书记,过渡一个时期后接替他的国家计委主任职务。这个建议得到毛泽东同意。随即,"小计委"正式主持国家计委的工作,不再用"小计委"的名义。李富春呢,国家计委主任的职务还是保留了,但从此不再实际主持国家计委的全面工作。
这就是国家计委改组的来龙和去脉。
(注:1962年6月16日,彭德怀因七千人大会重申1959年庐山会议及其以后对他的批判结论,特别是再次指责他"里通外国",给党中央、毛泽东写了一封长篇申诉信。彭在信中叙述自己没有"组织反党集团",也无"篡党野心",更没有什么"里通外国"的活动。8月22日,他再次写信,要求党中央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审查,作出正确的处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