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4期


电视理论片《延安魂》解说词

作者:徐凤文 杜鸿林




  第四集 铸剑
  
  在两千年前,司马迁就曾经预言:中国的举业者,必是“取源于南,收功于北”。在20世纪30年代,为什么这支源于中国南方的革命队伍在创下一番功业后,不得不辗转万里,又踏上了求生之路?为什么一到达陕北,这支历尽艰险的疲惫之旅就迅速恢复元气,日益壮大,最终从延安走向全国,拥有了未来?
  从红土地到黄土地,从山沟到窑洞,我们沿着延安艰苦探索的红色履历走下去。
  到达陕北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15年的艰辛历程,已经有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走在这条路上,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新时代,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走在这条路上,中国共产党也曾经为自己的不成熟和错误付出了异常惨痛的代价;走在这条路上,中国共产党从密林深沟来到了黄土高原,其间的艰难曲折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
  30年代在江西的“红都”瑞金,毛泽东曾被当时从莫斯科回来的某些人讥讽为“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曲折之后是彻底的醒悟,挫折之后是深刻的反思。对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毛泽东在思索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思索着。
  在陕北落脚后,党中央决意要逐一清理产生”左”、右倾错误的思想根源。
  历史走到一个关节点,中国社会的发展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新的历史重任,即必须实现理论创新。
  1938年秋,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任务。在此前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大力从事理论工作,深入研究中国国情,把党的一系列独创的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使党的理论建设呈现出一派崭新的面貌。
  但是,这时党内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还在经常作怪。1940年,王明在延安再版了他的那本<为中共更加布尔塞维克化而斗争)。他在再版序言中说:”不能把昨日之是,一概看作今日之非;或把今日之非,一概断定不能作为昨日之是。”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王明在为过去的错误作辩护。
  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毛泽东告诫那些只知照搬俄国革命经验的教条主义者:我们不是为了革命而找群众,而是为了群众而去革命!
  洋八股必须废除,教条主义必须休息,主观主义必须清除,取而代之的应当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真理之声犹如声声惊雷,响彻黄土高原,震撼华夏寰宇;
  真理之声犹如涓涓细流,激浊扬清,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意义深远的延安整风运动从1942年的春天开始了。毛泽东深知,一个政党的作风,对于党的事业兴衰关系甚大。为此,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党风”这个概念,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最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运动,也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后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经过整风运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以真正确立,全党对中国民主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如果说以前我们党在理论上准备不足的话,那么,经过延安整风,党为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达到胜利从容地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通过整风运动,把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政党变成一个具有组织性、纪律性和无比战斗力的政党。毛泽东当时说,我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工程。
  正是在这场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脱颖而出。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党的成熟、艰苦的斗争,复杂的环境,给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毛泽东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
  《毛泽东选集》1—4卷共收入158篇文章,其中112篇写于陕北、延安的窑洞里。
  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进入了一个厚积喷发期;
  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进入了一个发展成熟期。
  延安的窑洞里出马列主义,这正是延安精神的独特魅力所在。
  “实事求是”是汉代史学家班固发明的,本意是指一种求实的治学态度。毛泽东推陈出新,把它变成一个意义重大的哲学命题,为人们打开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创新之路。
  “实事求是”,不仅是用以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镇山之宝,更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精髓。
  有人说: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这里是最值得来的地方之一。
  风格别具的延安中央大礼堂是中共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自己动手修建的。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这里开幕。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时刻。
  朱德说:“我们党前六次代表大会,都是在别人修建的房子里召开的,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自己的代表大会。”
  也正是在这次大会上,中国共产党筑成了自己独创的第一座理论大厦——毛泽东思想。这次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一次写入了这样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在这个思想引导下,中国共产党在短短4年时间里,走完了从延安到北京,从偏居一隅到执政全国的胜利之路。
  这次代表大会整整开了50天,成为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中会期最长的一次。几十年后,邓小平谈到:”七大”是建党以后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继毛泽东之后,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的政治集团,中国共产党人这一先进的政治群体,一刻也没有停止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刻也没有停止理论思考和理论探索。
  当十年“文革”结束的时候,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已无需多言。在这种艰难的历史情势下,复出伊始的邓小平多次向全党疾呼: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为此,他号召全党同志:“打破思想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找到了一条在中国这一经济文化还很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称谓,号召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我们从中国古籍中,查到了“与日消息”、“与时俱化”、“与日俱新”等意义相近的词语。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所写的《史观》中,用了“与时俱进”一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也曾使用过“与时并进”这一词汇。
  
  江泽民同志立足新的实践,在建党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时至今日,“与时俱进”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所以如此,择要而言,是因为它极其准确地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极其生动地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及其全部成员应具有的精神面貌。
  面对着一个变化了的世界、变化了的中国和变化了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又会作出怎样的回答呢?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酌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正确认识时代特征、把握社会前进脉搏、洞察历史发展大势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更高目标的政治宣言,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00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并将之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六大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如果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里程碑;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的里程碑;那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必将成为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里程碑。
  历史的规律一再昭示我们: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顺着这条山间小路而上,就是当年中国共产党培养高级干部的最高学府——中央党校学员们居住的窑洞。
  任何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在这里驻足沉思:如果说延安是革命的熔炉,那么这里则是熔炉中的熔炉;如果没有崇高远大的理想,很难相信从这里走出去的一代治党治军英才,会开创出中国革命的一番崭新天地。
  建国以后,中共中央党校搬进了北京西郊的这座院落。
  几十年来,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转变;
  几个年来,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
  几十年过去了,走在校园里的脚步还是这样轻盈,依然这样充满着朝气和活力。历史的脚步反复印证着一个真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五集 家园
  
  摄像机转动的声音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令人神往的峥嵘岁月。这是当年美军观察小组拍摄的延安的真实景象。
  这里就是中共中央的“家园”。
  这里就是代表中国希望与未来的地方。
  这里就是延安精神诞生的地方。
  这里就是孕育未来新中国的摇篮。
  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陕北吴堡东渡黄河,寓开陕北。毛泽东眺望着莽莽黄土高原,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陕北人民真金子。”
  是啊,陕北是个好地方,这里有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
  是啊,陕北人民真金子,这是对延安精神的最朴素的表述。
  虽然,伟大的延安时代结束了。然而,延安,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城,一个地理名词,而是成了一条精神的纽带,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一部光照日月\启迪后人的精神宝典,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象征,一座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
  
  延安人民没有忘记:开国大典后的第二十六天,毛泽东即致电延安人民,表达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五六十年代毛泽东曾有重返延安的考虑。终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但从离开延安的那一天起,毛泽东始终对延安怀有一种割舍不掉的眷恋。
  延安人民没有忘记:在重966年4月那个非常的年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回到阔别了21年的延安。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他望着墙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标语牌,静静地沉思了良久。随后的历史再次证明了一旦偏离真理的航向,我们的党和国家会处于怎样危险的境地。
  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所创造的历史奇迹,留给后人无穷的回味和深刻的思考。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风华正茂的学生,一批批不同年龄、职业的参观者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到了延安,在宝塔山下宣誓,到枣园、杨家岭追思,来这里探求历史与人生的真谛。
  延安精神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至今已过去了60多个春秋。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环境、条件、任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延安精神还有没有现实意义?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一再反复强调要继承、弘扬延安精神,这里的寓意是十分深长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
  延安精神是革命实践的产物。随着中国人民新的实践的不断深入,也产生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时代精神。
  20世纪80年代初期,针对一部分人对延安精神存在的错误认识,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大声疾呼: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努力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
  1981年,邓小平在接见美国财政部长时说:“‘文化大革命’前,我们一直坚持了延安传统、延安精神。我们在延安时,什么都困难,什么东西都没有,没有棉花,穿衣服都发生困难。就是按照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去做,结果困难都克服了,生活过的很好。”他还对这位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财政部长说:现在中国不需要完全那样做了,但那种精神完全需要。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充分证明,邓小平的主张是极具先见之明、意义深远的。
  1989年9月,在延安的窑洞前,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意味深长地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没有过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要发扬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离不开延安精神。
  江泽民同志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概括和倡导“六十四字创业精神”,这是在新的时期对延安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在新的历史时期,延安精神得以不断地发扬光大。在与1998年那场罕见的洪水搏斗中,创造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江泽民同志多次讲到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特别强调:“有没有昂扬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今天,延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艰苦创业的力量源泉。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当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解读延安精神时,豁然发现这座精神宝库中别有洞天。
  
  延安精神,承继着历史与未来。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要将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视为政党先进与否的尺度。延安自然科学院,像是在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对先进生产力的美好憧憬。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建立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对发展社会先进生产力的追求。
  
  延安精神,承继着历史与未来。延安,是出理论、出思想的精神圣地。“窑洞大学”培育了一代治军治国的英才,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走向成熟,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从这里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在延安时期实现了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指南和灵魂,延安精神本身也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的一朵绚丽的精神之花。
  正是靠着延安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才终于走完了从延安到北京、从偏居一隅到执政全国的漫漫长路。
  
  延安精神,承继着历史与未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创造出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延安精神中蕴含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昭示着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真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解读中国共产党全部历史的金钥匙,也是解读延安精神的金钥匙。延安精神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养分。由此,我们又感受到延安精神的永恒魅力。
  延安精神,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展示出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新世纪新阶段,重温延安精神,就不仅是弘扬一种革命传统,也是倡导一种时代精神。
  2002年初春时节,江泽民同志在时隔13年之后,重返延安。在延安视察期间,他阐述了延安精神的历史地位和巨大作用,集中概括了延安精神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延安精神,体现了我们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体现了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无论过去、现在与未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全党同志,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栽种在毛主席纪念堂前的这13棵延安油松,象征着毛泽东、中共中央在陕北、在延安的13年光辉历史。巧合的是,江泽民同志两次视察延安,也是相隔了13年。
  13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13亿中国人民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13年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中华民族吹响了新世纪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1942年的春天,延安中央幼儿园收到了来自美国洛杉矶华侨口友人的问候。党中央决定将幼儿园改称为洛杉矶幼儿园。“洛杉矶”在西班牙文中是“天使”的意思。当年延安的小”天使“们,在血与火相伴着的摇篮中成长。
  整整50年后,延安希望小学诞生了。延安希望小学,是由邓小平、江泽民等许多中央领导人捐款修建的。这是一座寄托着党中央领导人对延安无限情怀的小学,也是一座寄托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希望的小学,延安这部历史教科书,给了我们无比深刻的启迪。
  延安这座精神的家园,留给后人取之不竭的财富。
  延安精神作为一座含义深邃的精神坐标,标识着中国共产党走过从前、走向未来的力量之源。
  1949年3月23日,一个春意融融的上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这一天距离党中央离开陕北正好101天。临行之前,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50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新当选的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西柏坡重温了这段历史,鲜明地提出:今天,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重任在肩,光明在前。在新的历史时期,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就一定能够经受改革开放矛口执政的考验,一定能够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新世纪的红白喷薄而出。
  新世纪的中国前程锦绣。
  延安精神,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同行。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责任编辑:瑶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