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4期
电视理论片《延安魂》解说词
作者:徐凤文 杜鸿林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历经曲折,衰而复兴,巍然屹立,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断的根,不灭的魂。
中国共产党在80余年不懈奋斗的历程中,领导亿万人民铸就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最绚丽、最耀眼、最珍贵的奇葩。
从雄壮巍峨的红色井冈到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从革命圣地延安到走向新中国的西柏坡,从建国初期的艰苦创业到凯歌行进的改革开放,在这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始终凝结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始终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延安,这片神奇神圣的土地,让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上演了一出绝代风流的历史壮剧,培育了伟大、永恒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精神。
时代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时代呼唤着伟大的延安精神!
第一集 引航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是在动荡与危机
中到来的。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在劫难与战火
中开始的。
此时的世界,正处在政治大变动的历史前夜。
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棚。
很多人在思索:中华民族将会走上怎样的道路?
很多^在观望,中国共产党人将会有怎样的作为?
中央红军在历时一年的艰苦转战中,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几个省,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
来到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共产党人,注定要在这里掀起中国革命新的高潮。
这里,诞生了^文初祖,点燃了华夏文明的圣火。
这里,奔腾流尚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_黄河。
这是一片令人思接千古、俯仰天地的神奇土地。
这是一片红星照耀下的土地。1936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在保安这座窑洞里接见了来自美国的记者埃德加·斯诺。随后,便诞生了那部后来风靡欧美的<红星照耀中国。
斯诺曾经把他同红军朝夕相处的日子,视为一生中最特殊的荣耀。
一个西方记者,就这样见证了历史,并最终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延安走向北京的红色之路。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一住就是十年。
这是当年中央红军进入延安之时的情景。由于当时条件简陋,这组镜头是著名摄影家吴印咸后来补拍的。
中央红军进入延安的第二天,毛泽东在延安大操场讲话: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是为了北上抗日,今后我们要事事为抗日,讲抗日。他还幽默地说:即使老婆和老汉俩口拉话,也要谈抗日。
这一页页发黄的薄纸,记载着中国共产党一段厚重的历史。从此,被后世称为“辉煌十三年”的延安时代开始了。
陕北,从此成为绝路逢生的中国共产党新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延安,从此成为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红色大本营。
卢沟桥的滚滚硝烟,把中华民族推向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才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地把握到历史的脉搏,率先擎起抗日的大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全民族的先锋队。把各种要求抗日的力量汇合起来,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御外敌,这一使命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历史就这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就这样选择了自己的使命。
在八年抗战中,有关中国命运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
1943年3月,蒋介石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国民党开动所有宣传机器大肆鼓吹,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
而此时,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正在延安的窑洞里热火朝天地探讨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毛泽东说: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有马克思主义,能指挥抗日战争胜利,全国人民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也就是寄托在延安的窑洞里。
1938年毛泽东为抗大亲笔题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毛泽东说:同志们!你们都是“不远万里”几千里而来延安的,目的当然不是“升官发财”,而是“抗日救国”。这,就是延安时代的政治方向和爱国主义。
毛泽东曾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这面旗帜,就是爱国主义的旗帜,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旗帜,就是共产主义的旗帜。这,就是延安精神承继以往、引导未来所坚守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陈毅将军诗曰:“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八年抗战何以“仗”延安?因为在延安,在清凉山上高高竖立着指引胜利方向的旗帜。
“到延安去”,成了千万有志人士的共同选择。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从万里海外,像潮水般地奔赴延安,形成了”天下人心归延安”的壮观景象。
从西安到延安,蜿蜒起伏的七百多里山路,成为追求救国真理的人们用意志和鲜血铺就的一条信仰之路、理想之路。
1938年,一批上海知识青年,走了5000公里路程,历尽坎坷,终于在13个月后到达延安。
也是在这一年,印度援华医疗队在赴延安的途中,看到在崎岖山路上一队队赶赴延安的青年队伍时,队长爱德华先生不禁赞叹:“奇迹,奇迹,这简直是奇迹l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
多少年前,时常有人疑惑:为什么有这么多优秀的青年千里迢迢,突破重重封锁,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奔赴地瘠民贫的延安?
多少年后,还会有人追问:为什么延安具有这么大的精神魅力,能够让年轻人那样倾心,义无反顾?
作为一个引领20世纪中国历史潮流的政党,作为一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政党,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行之久远、长盛不衰的最重要因素。
沿着延安的足迹走来,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迎来了新中国太阳的升起。
沿着延安的足迹走来,我们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沿着延安的足迹走来,我们满怀豪情地步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60多年前,在延安的共产党人立足现实,着眼明天,阐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毛泽东说:“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好的最高理想。”毛泽东指出,这就是我们的政治方向。
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总理时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这就是说,党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必须放在一个更宽广的时间和空间中去考察。
1979年底,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人民大会堂问邓小平:你们说的四个现代化意味着什么?邓小平沉默了一分钟,说了一个孔老夫子传下来的词:算个小康吧。就是这个词,一下子让人们觉得自己和未来亲近了起来。
从此,中国老百姓,体会自己的生活,就有了一个亲切朴实的说法。
从此,中国共产党,规划自己的未来,就有了一个伟大宏远的目标。
当20世纪结束的时候,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中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目标,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前两步目标实现后,如何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着这个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并不是每一次党的代表大会都可以担得起“伟大”的评价。但对这一次大会——党的十六大来说,注定将载入史册,光照未来,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识。
就在这次大会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绘制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个宏伟蓝图,上接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中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势头,下启21世纪头20年的发展大局,目标宏伟,振奋人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中国共产党沿着延安的道路走来,成立了新中国,走进了新时代,开辟了新阶段。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要走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世纪前50年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这是一条曲折而艰辛的道路。
这是一条正确而胜利的道路。
这是一条伟大而光明的道路。
第二集 磨砺
自延安东行百公里,就是堪称“览百川之洪壮兮”的黄河壶口。黄河千里一壶收,咏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奋发的精神壮歌。
2002年11月8日,《黄河壶口瀑布>特种邮票举行首发式,这一天正是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的日子。
距离壶口瀑布不远,在延安东南45公里,有一处地方,叫南泥湾。1941年初春的一天,一支浩浩荡荡的军队开进了这片荒寂的土地。
英雄的八路军359旅官兵,离开前线,又上“战场”,一手拿枪杆,一手拿锄头,用生命和鲜血,铸剑为犁,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今天,人类文明已由陆地进入海洋、转向太空时代。然而,每当我们听到这熟悉的歌声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南泥湾时代的苦乐年华。
1941年,继年初的皖南事变以后,日军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处于包围封锁之中,财政拮据,粮弹匮乏,形势十分严峻。
毛泽东在谈到当时的困难情景时说:”我们曾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艰辛境地。这一时期毛泽东留给人们的印象是:面目清瘦,衣衫简朴,神情坚毅。
对这段艰难的日子,邓小平一直记忆犹新。他在晚年用一句话概括那时的情形说:“那两年我没干什么事,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吃苦!”
面对着空前的困境,一贯乐观的毛泽东以他特有的幽默说:“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
毛泽东挥毫写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大字,发起了中外闻名的大生产运动。
这是当年延安大生产运动期间黄土高原上广为流行的红色战歌。
在大生产运动中,毛主席、朱总司令亲自开荒种地。1942年6月,毛泽东送给斯大林一份不同寻常的礼物——他亲手种的红辣椒;周恩来、任弼时被评为中直机关的纺线能手;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谢觉哉两位革命老人亲自制订了生产节约计划。
领袖们躬耕田亩,与其说是要力行一种亲民勤俭之风,不如说他们希望以此为激励,开辟出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新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毛泽东常爱引用的一段话。这句话出自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张载。毛泽东爱说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人最讲艰苦奋斗。毛泽东说,艰苦奋斗,“这条是足,没有足不能走路,没有这一条,就不能实行我们的政治方向”。
艰苦奋斗,使延安的人们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
艰苦奋斗,为中国革命开辟出了—片崭新的天地。
延安的摄影师们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组生动感人的画面。昔日温柔婉丽、光彩照人的“千金淑女”就是这样开始她们在延安的每一天生活的。这些时代的新女性,和全国各地投奔延安的进步青年一样,很快就习惯了延安艰苦却充满生机的战斗生活。
即使在最困难的那些日子,延安依然到处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奋斗激情。
这秧歌声、这锣鼓声、这歌唱声,抒发着欢畅的喜悦、革命的豪情、昂扬的斗志,在向世人展示着延安无穷的精神魅力。
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访问了延安的窑洞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这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当国统区还在泛滥着“领袖就是一切”的口号时,在边区湛蓝的天空下,却流行着“劳动就是一切”的号召。这不只是两句口号的差别,而是两个政党不同政治追求的鲜明比照。
在很多来延安参观的人们眼中:这是一个与重庆迥然不同的世界。这里没有洋楼广厦,没有灯红酒绿。虽然延安的物质条件无法和重庆相提并论,但在延安却洋溢着一种震撼人心、催人向上的清新而浓烈的气息。
我们已经无数次从电影、电视和图片上熟悉了这些场景。
然而,当我们走进这一间间熟悉的窑洞,走进清凉山上、万佛洞中这间简陋的印刷厂,走进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旧址,站在洗星海创造<黄河大合唱》的小瓦房前,走进中央党校残破的窑洞里……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能够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任?为什么延安这样一座衣食贫乏、条件艰苦的地方能够吸纳当时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为什么这样一支靠种地纺线自给自足的军队能够肩负起并实现了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为什么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人们还会有那么乐观的情绪,那么高涨的士气,那么融洽的民气?为什么斯诺会称赞共产党领导人朴素的作风是东方魔力、兴国之光?
延安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这就是延安时代和延安精神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毛泽东曾说: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把艰苦奋斗升华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共产党人世代相传的政治本色。 转战陕北一年之后,中共中央来到了滹沱河边这个叫西柏坡的小村庄。
又一年之后,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向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敲响了警钟,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内涵。这种精神始于井冈山,延续到瑞金和长征,集中地体现在延安,再到西柏坡。
建国之初,毛泽东提出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开国大典后的第二十六天,毛泽东致电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谆谆告诫“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毛泽东看来,“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他说:“艰苦奋斗至少要讲六十到七十年,即使将来生活好了,也还要艰苦奋斗。”
细心的人们注意到,六七十年后,正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和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宏伟目标的时间。
1989年9月9日,江泽民同志来到延安。这是他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出京视察的第一站。那一辆辆纺车,一把把镢头,吸引了江泽民同志的目光。他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前,久久凝视;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居住过的窑洞前,默默思索。他语重深长地说:”历史的经验不可忘记,我们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永远艰苦奋斗。1991年9月21日上午,江泽民乘坐一辆没有警车开路、也没有警卫跟随的面包车,来到西柏坡纪念馆。那天,他留下了“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题词。
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到十六大,50多年过去了,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条件虽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重视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作风一以贯之。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一再告诫全党要始终坚持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
西柏坡是距离北京最近的红色革命圣地。2002年12月6日,在党的十六大上刚刚当选为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第一次外出考察,就率中央书记处成员冒雪来到西柏坡。他在西柏坡纪念馆宾馆两天的餐费只有30元人民币,钱还是他自己支付的。
在土墙泥顶的七后二中全会会场,胡锦涛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他说:“我们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位领导干部做起!”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
在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艰苦奋斗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
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干口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局面。
伟大的艰苦奋斗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管里流淌,激励着中华儿女,绘就一幅又一幅壮丽画卷,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居安思危。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语重心长地讲到:”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这句话,意蕴深厚,掷地有声。
这条路,艰辛曲折,前途光明。
第三集
站在清凉山上俯视,一条水带由南而来,一条水带由西而至,在延河桥畔合二为一,呈现出一个大写的“人”字。举目环顾,那一座座窑洞,那一间间方窗,又仿佛一个大写的“同”字。这地造天成的自然大写意到底隐喻着什么呢?
张思德——这是几代中国人熟悉的一个名字。
张思德当年烧炭的地方,位于安塞县的大山深处。
1944年夏天,张思德奉命来到安塞县的石峡峪,一个月他就带领一班战士烧了5万多斤木炭。当时正值秋雨季节,新挖的窑洞土质松软,经雨水浸透,突然发生了塌方。
毛泽东得知张思德牺牲的消息,吩咐了三点:一,把张思德同志身上洗干净;二,换上新衣服,搞一口棺材;三,要开追悼会,我要讲话。
张思德曾任毛泽东警卫班长,生前少言寡语,离开这个世界时同样默默无声。他年轻的生命,就像他烧制的木炭一样,燃烧自己,温暖别人。
张思德牺牲三天后,1944年9月8日,在延安枣园后沟操场举行了一场极不寻常的追悼会。毛泽东亲笔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在这里,他发表了影响深远的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
一位普通战士的无私奉献,被党的领袖升华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誓言;为人民服务,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最为简洁、最为准确的表述。
为人民服务,这一时代强音,超越时空,在华夏大地上永驻。
为人民服务,这一时代精神,在共产党人的血脉中世代相传。
这声音,响彻在历史的时空之中。
这声音,长留在人民的记忆之中。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陕甘宁边区及各根据地立足并不断走向胜利,一个根本的前提在于它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在毛泽东看来,“一切的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一极其朴素的表述,留给人们的何止是一句精辟的见解!这其中,分明揭示出党和人民“鱼水关系”、“血肉联系”的历史真谛。
1945年7月,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黄炎培来到延安。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卵伞保 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民主主义政治的实验场。
当年,这样的选举曾在共产党领导的各根据地普遍实行。这些腿上沾满黄泥的中国农民,破天荒第一次选举他们的当家人。民主,就以它最原始、最简朴的方式,给几千年来深受压迫的庄稼汉蜕去了,心灵上的老茧,为他们找回了忘却的尊严。同时,也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酌拥戴。李鼎铭赞叹到:“共产党为人民办事,将来必然胜利!”
中外历史上,不论哪个阶级、哪个政党掌握政权,都有一个共同的无法违背的执政规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1940:年)在延安这座窑洞前,毛泽东宴请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席上的佳窑只有战士们自己种的蔬莱和邻居送来的一只母鸡。而在重康,蒋介石请陈嘉庚吃饭,一顿饭就花了八百大洋。这两顿饭的差别,使陈嘉庚对两个政党的差别有了深刻的感受。
回去之后,他曾这样记述自己延安之行的感受:“余观感之下,衷心无限兴奋,喜慰莫可言喻,认为别有天地,如拨云雾而见青天。由是断定国民党蒋政府必败,延安共产党必胜。”
这样的感受令陈嘉庚铭记心中,难以忘怀。他在延安发现的,是未来新中国的秘密。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13天,肩负着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团结的重托,毛泽东率中共中央代表团,由延安飞往重庆,与国民党代表谈判。
其实,早在此前,重庆就已经输给了延安。此时,高瞻远瞩的共产党人已经占得了先机,得到了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拥护。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在访问延安之后预言:“胜利将属于住在延安小城的这群人。”
许多到达延安的游人,都会在这块碑文前驻足沉思。不用说,所有人都会轻易地找到其中最打动人心的一句:“只见公仆不见官”。
从“法刑宽,做公仆”到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人对当政者的政治道德和政治伦理的基本要求。在人民对当政者的所有要求中,这也是最严格,最难以做到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尽心竭力的实践中,把它上升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尚而又朴实的思想境界。
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曾亲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不要小看了这13个字的份量,这是几十年革命战争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高度概括。
继毛泽东之后,邓小平为什么能够在中国这个巨大而复杂的历史舞台上,导演出改革开放这曲凯歌行进的恢弘史诗?在1977年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说:坦率地说,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不能有私心杂念。老人告诉与会的同志,这是我一种交心的话。
74岁的邓小平开始引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这篇讲话,后来被人们称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宣言书。正是这样一篇讲话,让亿万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
1992年的春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来到了中国的南方。这位88岁高龄的老人朝气蓬勃,和蔼可亲。
不过;他说过的这样一段话,无论当时还是后来,都显得咄咄逼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在这样振聋发馈;发人深省的呐喊中越走越平坦,越走越宽广。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十要务,从《春天的故事》到《走进新时代》,中国人民亲身经历了这一带给百姓幸福生活的辉煌时期。人们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加深了对共产党宗旨的理解。中国共产党更是从执政规律的高度赋予了为人民服务新的内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执政为民,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南海,新华门。
这是一座吸引中国亿万民众和世界目光的大!
这是一座曾经见证了无数苦难和欣喜的历史之门!
毛泽东亲笔题写的这五个大字,写进了七大以后的每一部党章。这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历朝历代所有执政者之间划出了一条鲜明的界限。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一代伟人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滚烫的赤诚的肺腑之言。
这大概是国庆阅兵式中最动人的一刻了。
邓小平:“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
官兵答:“首长好!”“为人民服务!”
江泽民:“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
官兵答:“首长好!”“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80余年的岁月里用鲜血和生命反复诠释着的五个大字,也是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党的领导集体用全部创新实践证明和体现着的五个大字。
从延安到北京,从枣园到中南海,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
我们曾经走访有关专家、学者,“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宇到底是什么时候、怎样被镌刻上新华门影壁的?至今仍然是—个谜。而中国共产党得以取得政权、巩固政权、强党兴国、永远受到人民拥戴的奥秘早已昭示于天下,这,就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