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9期


广东改革开放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梁灵光




  改革开放的前奏
  
  1979年4月,中央赞同和支持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代表省委提出的建议,决定发挥 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同年7月,中共中央、国 务院批复广东、福建两个省委的报告,正式批准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走一步 ",并试办四个出口特区。
  "特殊政策"的内容为:1.外汇收入及财政实行定额包干,五年不变的办法;2.在国 家计划指导下,物资、商业实行新的体制,适当利用市场调节;3.在计划、物价、劳动工 资,企业管理和对外经济活动等方面,扩大地方管理权限;4.试办深圳、珠海、汕头三个 出口特区(后改为经济特区)。
  1980年11月中央调习仲勋、杨尚昆回北京,由任仲夷和我接替他们的工作,11月8日我 们到广州。
  临行前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胡耀邦等中央九位领导人先后接见我们,并作了具有 指导意义的重要讲话。特别是邓小平说:"特区不仅仅是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 东、福建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 子来"。以前他还说过:"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这些谈话增强了我们的决心和信心。中央文件中提出,做好广州的工作,等于做好广东 的50%。
  我们前后做了些调研工作,发现广东经济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如广东经济在全国居中 下游水平,1978年(含)以前连续14年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电力紧张,工厂一般每 周开四停三;交通不便、铁路少,公路质量差,渡口太多;电话不灵,群众说"广州有一怪 ,骑自行车比打电话快";物资缺乏,市场紧张,1981年居民还要46种票证,每人每月发0. 5元鱼票,还不能全兑现。好一点的香烟买不到,有人写首打油诗:"中华大地无中华,牡 丹四季不开花,前门香烟后门卖,凤凰几时到我家"(指四种一级烟);文化教育水平不高 ,万人中拥有大学生数排在全国第十八位,仅有一个学部委员(院士)。
  但广东也有它的优势,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中央的指示和"特殊政策、灵活 措施"是广东最大优势;地利,毗邻港澳,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交通运输、旅游的中心 ,轻工业也有一定基础,近水楼台先得月;人和,当时香港粤籍同胞400万余人,海外华侨 华人2000多万人,归侨、侨眷约1200万人,共3600多万人,争取他们的支援是一种难以估计 的力量。
  1981年春省委提出"三放"政策,即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放宽(搞活),对下更加放 权。同时,为发展广东优势,必须做好侨胞与港澳同胞工作,认真落实侨务政策。
  自1981年以来,广东全省平反冤假错案5481宗,14271人;改正土改错划地富成分,落 实侨改户4万余户;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选拔1100余人为各级领导,8000多人解决住房及夫 妻两地分居问题;收回60年代精简下乡职工5300人及知青1803人;调整安置归难侨及其子女 到城镇落户8533人,最难的是落实侨房政策,前后20年基本清还农村侨房1702万平方米,城 市侨房1213万平方米,中央和广东省各级政府拨款6.4亿元。安置印支难侨10.7万人。
  加强侨务工作的成绩很快显露出来,如美国陈子超先生祖祠被拆,长期不回家,县里为 他修好祖祠后,他马上带孙子回乡,并联合几个朋友捐赠1100万元港币,兴办中学、医院等 。台山县委书记说:"我们常讲'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还要加个'无侨不快 '"。1985年我们提出《华侨投资优惠办法》,报国务院批准实施;1991年我协助叶飞起草 《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获全国人大批准,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侨务立法,获海内外侨 胞广泛欢迎。
  23年来广东利用外资1410.9亿美元,其中70%是港澳同胞与侨胞投资的,并捐赠300亿 人民币在广东各地兴办学校、医院及其它公益事业,有力地支持了广东社会经济和文教卫生 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施
  
  广东改革开放的发展可大体分四个阶段: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召开(1978年12月至1984年9月),是广东改革开放在全国进行初步探索的阶段;从1984年1 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1年底治 理整顿结束,是广东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阶段;从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提出广东要用20年时 间赶上亚洲"四小龙",到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是广东掀起新的一轮改革开放高潮的阶 段;从1998年3月江泽民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对广东提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 楼",交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答卷,到2002年,是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阶段。
  
  (一)以放开塘鱼价格为突破口,进行物价、流通以及计划、基建体制初步改革
  过去,广州是鱼米之乡,却没有鱼吃。1982年春,市委决定全面放开塘鱼价格,一下子 鱼价涨几倍,群众反应强烈并告到中央。我们坚持不动,认为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忍此阵痛 。果然鱼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生产增加。三年之后,全国18个大中城市,广州吃鱼最多, 价格最便宜,使我们对改革的信心大为提高。
  趁鱼价改革之机,我们立即展开其他物价与流通领域的改革,逐步放开农产品统派购品 种,从原来的118种减到1985年底的5种(粮、油、糖、烟叶、麻),粮食于1992年也取消了统 购。96种工业日用品计划收购于1985年减为16种。物价改革的方针是"调放结合,以放为主 ,放中有管,分步推进"。
  商品流通体制初步改革的方法是:打开城门,改变过去国营商业与供销社一统城乡天下 的局面,让农民进城,准许长途贩卖,取消城乡垄断分割的状态。经营实行"三多一少"方 针,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改革商品批发机制 ,下放市、县批发权,改变"批零分开"、"专业分割"、"固定地区"、"固定对象"的 做法,把一二三级批发站改为经营实体,参加市场竞争,并以其雄厚力量,从中进行调节。 城市建立贸易中心与专业市场,县分别建立工、农产品市场和农村贸易集市,各地贸易中心 以国营商业为主体,联合工业和其他经济成分,突破部门、行业、地区等界限,放开经营, 搞活了经济。
  计划、基建体制的改革也随之而起。具体的做法是:缩小指令性指标,扩大指导性指标 或实行市场调节。1987年指令性指标由120种改为60种,国家统配物资由259种减为26种。放 松微观管理,扩大生产者经营的主权,同时加强宏观控制。扩大地方大部分商品的定价权与 管理权。逐步放开地方基建和利用外资的自主权。县可审批150万美金项目,地区、厅局可 批500万美金项目,广州(海南)可批1000万美金项目,特区原规定重工业5000万人民币,轻 工业3000万人民币,后改为美金。非生产性项目,只要资金、原材料能自给,项目可由地、 市自定,报省备案。
  基建设计施工采用招标评比办法。深圳国际贸易商业大厦三天建好一层楼,被誉为深圳 速度。
  我们给广州自来水厂免去上缴任务,以水养水。接着广珠公路四个渡口向澳门贷款造桥 ,建成后收过桥费还贷,实行以桥养桥。后来发展到以路养路,以电养电(收附加电费,各 种方式集资,自办电厂等等),以电讯养电讯。开始,中央有关部门不同意这样做法,后来 在全国自动推行。
  改善投资环境,加强交通、电力、供排水、平整土地与优化环境等基础设施,简化手续 ,各有关部门实行联合办公,提高工作效率。注意按国际惯例办事,开办各种酒店宾馆,便 利投资者日常工作与生活并发展旅游业。广州市在1983至1985年三年内,连续建成三座五星 级酒店(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及花园酒店),在全国起了带头和示范作用。
  
  (二)对外开放,创办三个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建立特区、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主要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管 理、知识和对外政策示范"(邓小平名为四个窗口),发展对外贸易。为了吸引外资,特区实 行多种优惠政策,特别在税收方面,如特区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资企业所得税每年为15% ,并对时间较长或技术先进企业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政策,购买或租用土地也采取优惠价 格。企业进口生产设备、原材料及办公用具(如汽车)等可免交工商统一税。
  实行经营方式多样化,主要是"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三资 企业(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其中合作经营是广东省首先运用的,即由外商出资 金,中方出土地或工厂厂房及设备,由外商经营,到期无偿收回来,不但办工业,也可办其 他非生产性企业,还有租赁等多种形式。资金来源,主要利用外资,土地使用权出卖或租用 ,自筹,国内外贷款。特区外汇收入及财政收入全部自己留用(后来有些变化)。
  三个特区面积也逐步扩大,深圳3275平方公里;珠海68平方公里,1988年扩大到12 1平方公里;汕头16平方公里,1984年扩大到562平方公里。
  深圳充分利用毗邻香港,先行一步的优势,敢想敢干,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大胆开拓创 新,并为全省全国提供了不少新经验,推动全国改革开放。蛇口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 就是生命"的口号便风行全国。
  2001年实绩与1979年对比:人口1979年为31.4万人,2001年平均为450万人,增长12.2 倍;22年来经济平均增长速度:GDP为29.5%(从1.96亿元到1908.2亿元,人均为5242美元 ),财政收入为39.6%(从1721万元到262.5亿元),工业为45.5%(从0.7亿元到3079.6亿元 ),出口创汇为46.4%(从930万美元到374.8亿美元,超过全国其他省、市)。深圳起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发展速度可称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它证明改革开放方针的完全正确,也切实 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84年1月邓小平到广东特区考察,由我陪同他。小平同志到深圳视察市区电子厂及蛇 口工厂等,还去参观渔民新村。该村34户,全部住上小洋楼,人均分配2800元/年。小平同 志说假如全国都能达到这个水平就好,村支书说这全是托邓伯伯的福,邓说是党中央领导正 确。深圳市委要小平同志作指示,他说创办特区是我提出的,办得行不行,我这次来看看, 现在不讲。他此行对外保密,开始没有报道。
  小平同志乘船到中山,白天去珠海参观工厂、宾馆、港口等,晚上回中山。珠海市请他 题字,他大笔一挥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回广州后,深圳专门派人来要邓题字,邓写了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办特区搞改革开放大家都没有经验,有人赞成,有人怀疑,也有人反对。有人说深圳除 了挂五星红旗外,其他与资本主义地区差不多。西北一位副省长参观后回宾馆说:"想不到 辛辛苦苦干革命几十年,现在一下子都变了",哭了起来。也有人在报上发表文章《旧中国 租界的由来》,实际是指桑骂槐。香港报界有人说特区"失败了",只是一堆石屎森林。
  1982年初开展反走私斗争,有一天广东人乘火车到河南某地,下车后车站管理人员要广 东人排队,其他人都走了,排队的个个被搜身,好像都是走私犯。这些反映给我们的压力很 大,我们自我解嘲说"广东是香一年,臭一年,香香臭臭又一年"。
  这次经过小平同志的题词,肯定办特区、搞改革开放都是正确的,是给我们最大的支持 与鼓舞,也基本上统一了全国干群的思想,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
  邓回北京后给中央领导同志说"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 城市",又说"我们建立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根据邓的意见中央决定继续开放14个沿海城市,广东的广州、湛江在内。
  在这次南巡过程中,小平同志提到,深圳以后要和香港协调发展,促进稳定繁荣。这句 话引起我们的思考:深圳当时力量薄弱,如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协作,力量大得多,联合起来 优势互补,不会比长江三角洲差,可进一步发展全省、支援华南、西南以至全国,也可联合 走出去,参加国际竞争。因此,我们建议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国务院负责同志同意 ,上海、福建知道后提出要开放长江三角洲与厦、漳、泉三角地区,中央也都同意,于1985 年1月开会后正式作出决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