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期


反英入侵第一仗

作者:韶 峰




  10月15日(阴历九月初三),事态严重扩大,外国鸦片船队对淇澳这个中国的和平村庄进行了有组织的武装袭击。10月21日,香山县令田溥在致英国大班的谕令中说:“现据左*7头村民孙振棉禀称,伊与弟孙亚福驾艇在淇澳村前海面捕鱼,于九月初三日已牌时候,突有夷船三板十余只,驶入村前,施放枪炮,奔避不及,被夷人用鸟枪致伤孙亚福。”10月22日,两广总督卢坤在致洋商卢文锦等的谕令中说:据防夷千总倪应龙署香山协秦副将、署香山县令田溥面禀,“该夷连日坐驾三板船十余只,向该村施放枪炮,并向该千总言此村不肯顺从,应即覆其巢穴等语”。10月27日,根据地方官员的调查结果,他在致洋商的谕令中又说:“初三日,该夷多人复来该村,欲讨回夷人,施放枪炮,打烂房屋门扇,该村男妇多人救护。夷人转回,适孙亚福卖鱼经过,被夷人放枪致伤。”
  奇怪的是,在英国发现的这批原始档案没有提及淇澳居民开炮还击一事。不知是当地居民未向官府报告,还是清朝官员在对外交涉时故意回避此事。但是,据美国人马士所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提供的史料,当年发起进攻淇澳村的英国鸦片趸船“赫尔克里士”号(Hercules)船长格兰特(AGrant)曾明确地说,他们进攻淇澳的武装艇队曾遭到“火炮射击”。这种说法与淇澳当地的民间传说是一致的。
  
  淇澳村事件绝非偶然
  
  1821年(道光元年),道光皇帝颁布严厉的禁烟令,外国鸦片走私船被迫从珠江内河的黄埔港等地转移到外洋。外国鸦片贩子利用固定的鸦片趸船从事走私活动。这些趸船冬季停泊在令仃岛,西南季风来到的时候,就移泊到金星门、急水门和香港。金星门是淇澳岛与大陆唐家镇之间的海域。1833年,许多外国鸦片船驶入金星门海域停泊。
  淇澳位于珠江入海口西侧,与澳门和香港相距不远,邻近的金星门海域当年是鸦片走私中心。因此,外国殖民主义者曾想控制淇澳。清朝光绪年间的《香山县志》写道:“水师提督李增阶遣视金星门,东至旗纛澳一百七十余丈汪洋巨浸而水浅,西至唐家村一百四十余丈而水深,欲以十余巨舰载沙石塞之,不果。十三年前,有奸民引洋人如李法测量,盖欲于此停泊销售,偷漏关税,故也。继又于唐家、淇澳树表量地,皆绘图识墨。复于淇澳山建英吉利国旗,大有营造意。因英夷放债,西洋夷质其夷楼土库,鹊巢鸠居。英夷无驻冬之例,以候帐为名,既盘踞澳门,且欲跨金星而有之,居心殊叵。……旋得新安之香港地,尤利便,不复至。”在处理淇澳村事件的过程中,清朝官员对外国殖民主义者觊觎淇澳的企图也有所察觉。两广总督卢坤在致洋商卢文锦等的谕令中,引用署理香山协秦副将和香山县令田溥的禀报说:“该夷船向泊伶仃洋面,近移内地金星门,胆敢放枪伤人,并捉去华人,出言不逊。查无另有起衅根由,似为窥踞该处地方。”
  正是由于淇澳居民对以英国为首的外国鸦片贩子觊觎淇澳的企图有所警觉,并且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感受到自己生存权受到的威胁,当外国鸦片贩子的武装艇队对该村开枪开炮时,他们才义无反顾地自发组织起来开炮还击。
  
  赔款修路完全可能
  
  关于利用鸦片贩子赔款修筑白石街一事,至今仍未找到文献资料加以证实。但是,对淇澳村事件进行研究的专家普遍认为可能会有赔款一事,只是对赔款来源,看法各不相同。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费成康研究员认为,当地有英国鸦片贩子与淇澳居民举行谈判的传说。英国鸦片贩子要将金星门一带作为长期的活动基地,还需要在当地购买食物,汲取淡水,直至雇用民工。因此,举行和平谈判以善后,是武装冲突失利后英国人必然的选择。英国鸦片贩子被迫赔款,则是这场谈判的合理结局。他指出,直到20世纪中期,即使在富庶的江南水乡,都很少见到一个村庄建有长达两公里的环村石街,何况在珠江口一个贫穷的小岛之上。如果没有一笔特殊的款项,很难设想当地居民会集巨资来修建这么一条在当时偏僻的小岛可视为十分“豪华”的街道。如果这条道路系当地富户捐资建成,他们造福地方的功德必定会被居民们,特别是他们的子孙后代传诵,直至会被载入地方志。可见,修建这条白石街的经费应当如同当地居民的口述,来自外国人的赔款。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存宽研究员表示相信淇澳村民曾经得到3000两白银的赔偿金并用来修筑了淇澳的白石街,毕竟民间传说不会全然事出无因。但他对英国人打白旗投降并自愿赔款白银3000两的说法颇表怀疑。他说,英方文献只说了冲突后“驶回各船”,并未谈及“打白旗求和”及赔款3000两的事。英国东印度公司特选委员会不会做这样的事,因为它一再宣布对该公司以外的英船的所作所为不负任何责任。格兰特船长更不会做这件事。此人本是个只相信暴力的恶棍,绝不会出面求和赔款,因为他自恃鸦片贩子的力量大于淇澳村居民。唯一的可能是那些从鸦片走私中得利、八面玲珑的行商们,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有可能自掏腰包给淇澳村民白银3000两,以冒充英国人付与他们的赔款,因为从文献资料看,为了平息淇澳居民的愤恨和顾全两广总督的面子,行商们曾经在澳门用金钱收买一个黑人,让他冒充杀死淇澳村民的凶手。
  
  历史结论重新改写
  
  2000年和2001年,以在英国发现的档案资料为基础,国内一批中外关系史专家对鸦片战争前的淇澳村事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澄清了一些混乱的说法,努力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关于1836年淇澳居民抗击美国人入侵的说法,刘存宽研究员说,遍查有关文献资料,均找不到1836年淇澳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记载。岛上发现的两块外国人墓碑,碑文均无一字涉及1836年美英船只与淇澳居民发生过冲突的事。他认为,1836年美国人与淇澳居民发生较大规模武装冲突的说法主观臆断的成分较大,值得怀疑。这种说法极可能是对1833年淇澳居民反侵略斗争的时间错位和张冠李戴。它的出现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有关,也因为当时作者没有条件接触中文原始档案和外文资料。
  当地有一种传说,在1833年的战斗中,蔡二好炮手操炮打中“番鬼佬”的船。当地政府还根据民间传说,在淇澳土炮台遗址上,竖起了神炮手蔡义(即蔡二)塑像。专家们指出,据《香山县乡土志》记载,蔡二是土匪,并有与夷人勾结之事,与淇澳村事件并无关系。现存淇澳天后庙的《重建天后圣母碑记》上刻有“右祀蔡二将军”的字样。可见立碑时蔡二已去世。此碑立于道光癸已仲夏,即1833年农历5月。但淇澳居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战斗发生在当年农历9月。蔡二不可能参与此场战斗。
  长期以来,国内史学界普遍认为,发生在1841年5月的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自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第一场战斗”。专家们对淇澳问题的研究却推翻了这个结论,部分地改写了中外关系史。专家们指出,淇澳岛居民自发武装抗英事件发生在鸦片战争前七年,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前八年。其规模不及三元里抗英斗争,更远不及1840年爆发的抗英战争。然而它却最早暴露了中国人民与英国侵略者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预告了鸦片战争和更大规模的人民自发反英斗争的必然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说,1833年淇澳人民的抗英事件是鸦片战争的一个早期信号,也是1841年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序曲。
  2003年10月15日是淇澳居民反侵略斗争170周年纪念日。为了追思先辈的斗争事迹,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珠海市政府邀请专家协助,编辑了《揭开淇澳历史之谜——1833年淇澳居民反侵略斗争文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他们还在坚立雕像,修建纪念广场,准备在纪念日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这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终于得到了肯定和重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