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期


反英入侵第一仗

作者:韶 峰




  淇澳岛是珠江口上一个风景秀丽的岛屿,西南距澳门22公里,东南距香港约60公里。该岛清代属广州府香县管辖,今属珠海市管辖。岛上现存一条花岗岩条石铺成的白石街,长达1000多米,还有一个土炮台遗址。当地民间世代相传,鸦片战争前这里发生过淇澳村民抵抗英国人武装入侵的战斗,白石街是用侵略者赔款修筑的。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文字资料和专家论证,关于这场战斗的起因、年代、经过等,众说纷纭,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民间传说版本各异
  
  关于鸦片战争前这场战斗,淇澳当地的民间传说版本各异。1959年8月,84岁的淇澳居民钟占祥说:“有一天,几个英国鬼子走近我们村边,见几只牛犊子很肥壮,就折些竹枝鞭打牛犊子取乐。看牛仔回来大喊:‘英国人抢牛!’平常很多父老村民已叹息说,土地将给红毛鬼霸占,将来无立足之地了。今天听说英国人来抢牛,就联合一班青年人冲出去,将英国人痛打一顿,把他们打跑了。后英国人派人来索赔伤药费,村民不给,他们即开木头战舰开炮打过来。以民族利益为重的淇澳人顿时燃起胸中的反抗怒火,同仇敌忾,自发地组织起来,合力将清廷奖给的大炮搬出来,用犁头铁、烂铁锅片、烂铁链等放在炮筒上,燃起火药,向木船轰击。有个专替人舂米的亚四,连开几炮都击中木头船,把他们的船打得团团转,只好竖白旗。我们心中气愤未消,更多打几炮,结果把这些船全部打走了。后英国人求我们谈判,说我们见到白旗还开炮不讲理、野蛮。过后,乡中绅士钟某有一位在广州做官的同学,写信来说广州有银3000两拨下来,钟不信。原来英国人向清兵总督赔战败银13万两。官府见白进之财,层层贪污,余下3000两才拨给淇澳。他们将这3000两银建一石街,人民称之为胜利街。”
  2002年2月,92岁的钟大元和89岁的钟大安两位淇澳居民在接受访问时说:
  听爷爷讲,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番鬼佬”抛船在淇澳岛西边的金星门搞走私鸦片,其船只最多的时候达50多艘。他们登上淇澳岛西部测量树标,搭棚居住,还骗来一批“猪仔”做搬运工。他们住过的地方在上世纪60年代还留有“番鬼佬洗身塘”(即露天浴池)。这些“番鬼佬”有时也寻欢作乐。一次,村民在石井围田里做工,把牛群放在山坡吃草,有三个“番鬼佬”走来捉住一只牛牯在玩,又去鞭打牛群。看牛仔看见了,就喊:“‘番鬼佬’偷牛了!”耕牛是农民的宝贝,一听见有人要偷牛,大家都放下田里的农活一起去保护耕牛,驱赶“番鬼佬”。当天下午,一大帮“番鬼佬”闯入村要寻仇滋事打架,但村民们人多势众,把他们轰走了。
  有一次,“番鬼佬”雇用一些村民搬货。这些货物用木箱装着,一箱一箱的。一位村民在扛箱上船的时候一不小心跌倒,木箱摔烂,滚出12个黑圆球,原来这是鸦片烟。这些鸦片烟每箱两隔,每隔6个,准备走私运入内地。因为跌倒摔烂了鸦片烟箱,这位村民被“番鬼佬”打得遍体鳞伤,由其他的几个村民抬回村去。村里人见了都为此事不平,纷纷找乡正(主持乡里公务的负责人)要去与“番鬼佬”算帐。当天傍晚,一大群青壮年在乡正的带领下来到了“番鬼佬”的住地,与“番鬼佬”论理,要赔汤药,但遭“番鬼佬”拒绝。于是,村民们喊着、闹着,要赶这班“番鬼佬”离开淇澳岛。
  第二天上午(这天是七月初二),“番鬼佬”趁涨潮开来十五、六艘船,架起枪炮逼近村边向钟氏大宗祠开炮。钟氏大宗祠后瓦顶被打穿。接着,他们又把船开到西面的天后宫,向天后宫开炮,天后宫被打烂一个大栊。这下可激怒了淇澳村民,大家齐集天后宫,祭过天,发誓要与“番鬼佬”干一场。“番鬼佬”万万想不到淇澳人有这么齐心,还用起炮来。原来,那时候淇澳村也有六门“长针”(大铁炮),是康熙年间钟宝公(1645~1704)参与收复台湾时带回来的,架在钟氏大宗祠前;其它的是购回来用以对付海盗张保仔的,有轮子可以推走的。这次,村民们见“番鬼佬”欺上门来,怒不可压,男女老少齐上阵,迎击敌人。青壮年操起铁炮铜炮,塞满烂犁头铁片、烂锅碎片,点燃火引,向敌船发炮。其他人拿着锄头刀枪木棍守着村边两岸,准备迎头痛击登岸的“番鬼佬”,连妇女儿童也前来送茶递水。约在退潮时分,村民们越打越勇,炮炮打中敌船。这时候,“番鬼佬”的指挥船摇起了白旗,村民们不知这摇白旗是什么意思,对准白旗就开炮,把白旗连同摇旗的“番鬼佬”一同打下海去。船上的“番鬼佬”有的呐喊要求和,他们派人登岸谈判。谈判在钟光祥家里举行,还请来通事传话,当时“番鬼佬”答应赔款三埕白银(约3000两),撤离淇澳岛。村民们用这笔赔款修葺了被打烂的钟氏大宗祠,修筑了淇澳白石街。
  2002年2月,淇澳秀才钟光祥后代、65岁的淇澳居民钟教根据爷爷和父亲建树的故事说:
  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前后,英国人等“番鬼佬”占据金星门走私鸦片,他们到陆地拉来不少“猪仔”搬货、起屋,企图在淇澳岛开埠。他们虐待“猪仔”,“猪仔”挨打挨骂后就想逃走。一次,有几个“猪仔”挨打后就逃到淇澳村避难,一群“番鬼佬”闯入村中,与村民们发生纠纷,打起群架,两个“番鬼佬”被打死了。第二天,“番鬼佬”纠集十五六艘船驶入淇澳湾,开枪开炮进攻淇澳村。他们开炮打烂了钟氏大宗祠屋顶,接着又向天后宫开炮。这可激怒了淇澳全村人民,大家决心保卫家园,与“番鬼佬”决一死战。当时,淇澳村民人心齐,有钟宝公在康熙年间收复台湾时带回的铁炮做武器,男女老少齐上阵,又有蔡二(全村人都这样传说的)好炮手操炮打中“番鬼佬”的船,结果将“番鬼佬”打败。当“番鬼佬”摇起白旗要停火谈判时,淇澳村民以为“番鬼佬”又在玩什么花招,把摇白旗的“番鬼佬”也打下海去。后来,“番鬼佬”与淇澳人谈判,答应赔偿淇澳村的损失,淇澳村民才放走他们。
  虽然“番鬼佬”答应赔款,但迟迟不见兑现。事隔两年后,有一位当了官的考生回香山县城石歧,遇见钟光祥。他告诉钟光祥,说外国商人有12埕白银放在广州,是赔给淇澳村的,但没人去领。他劝钟光祥去把这笔款领回来。钟光祥到了广府一经了解,知道确有一笔赔款给淇澳村,但这些白银只有三埕多一些,不够四埕,其余的可能给贪官贪去了。于是,钟光祥将这三四埕白银带回淇澳,没直接交给乡正(主持乡里公务的负责人),而是先交给族长,由族长交给乡公所。之后,乡公所把一部分白银分给在打仗中牺牲者、受伤者的家属,剩下的用来修葺钟氏大宗祠、修建了淇澳村白石街。
  1966年,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黄廷柱,说是根据该校在淇澳的调查,写了题为《1836年广东淇澳岛人民的反美斗争》的文章,对鸦片战争前发生在淇澳的战斗有如下说法:
  1836年(道光十六年)夏天,美国侵略者由广州拐卖了一批华工,集中在淇澳岛附近的金星门,以便候船转运国外。在一个傍晚,有几名被拐卖的华工偷渡到淇澳岛,向一个农民钟九霞请求搭救他们逃生,在钟的家里藏了两天后,在乡民的帮助下从关帝环附近乘墟艇逃离淇澳岛。
  后来,美国侵略者和人口贩子发现他们是逃到淇澳岛,便衔尾跟踪到岛上来,声言入村搜查,要捕回“猪仔”。钟九霞出面理论,力言并无外人来村,并坚决拒绝美国强盗进村搜查的无理要求,侵略者一时慑于岛上民众的声势,被迫退回,但声言如不交出“猪仔”,要动用武力,攻打淇澳。地方官将事始末请示上官,但无结果。当地人民为了自卫,决定自行防御。过了几天,美国强盗果然驶进来十五六艘武装帆船,包围全岛,其实这不过是美国侵略者想借机侵占该岛。岛上人民一时义愤填膺,将祖传的大炮多尊,抬到天后宫前(现尚有炮眼遗迹),准备痛创来犯敌人。当时全村16岁以上的男女都集结起来,参加作战,一时同仇敌忾,人心奋发。美船首先开炮,毁钟氏大宗祠,继又中天后宫后座,村民毫不示弱,立予还击。敌船多艘被击沉,特别最大的那艘尾部也被打断,船长柯尔被击毙,敌军伤亡不少。美国侵略军一时无法招架,扯起白旗,派人登岸请降。岛上人民严阵以待,派钟光祥为代表和侵略军谈判。结果,美国侵略者被迫赔偿白银三大埕(麻油埕,每埕约盛白银1000元),后来村民将所赔款项铺筑了上下两条环村的石板路,作为胜利纪念(路今尚存)。议后,来犯乱船纷纷撤退,被炮击死亡的船长柯尔,立碑埋葬在岛的北边青社角山坡上。
  由上可见,淇澳当地对鸦片战争前这场战斗的起因,说法各不相同。钟占祥说是英国人“鞭打牛犊子取乐”引起。钟大元和钟大安说是“番鬼佬”殴打替他们搬运鸦片的淇澳村民引起。钟教和黄廷柱的说法大体相同,说是洋人进村搜捕逃跑的华工引起。至于开炮进攻淇澳村的洋人,多数说是英国人,只有黄廷柱说是美国人。但各种传说众口一词,皆说淇澳村民击退了入侵者,洋人被迫赔款,村民用赔款修筑了白石街。
  
  政协委员提出提案
  
  2000年春,全国政协委员蒋秋霞到淇澳岛参观后,被当年淇澳居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特向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提出提案,建议将淇澳岛的“白石街”列为国家级爱国主义基地,并将淇澳这段历史补写进中小历史教科书。联名提案人有19名全国政协委员。该提案在2002年获得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他们在提案中写道:
  回顾中国鸦片战争史,每翻开一页都是血泪斑斑的屈辱,不是割地赔款,就是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蒙受了极大的耻辱。
  然而,位于伶仃洋上的广东珠海淇澳岛上的人民,却在1833年以大无畏的气概战胜了入侵的殖民侵略者,迫使英美两方投降并赔偿白银三千两,当地村民为了让后人永记这段炎黄子孙抵御外来侵略取得胜利的光辉历史,激励后人更加热爱祖国,他们用赔款铺建了一条两公里长的花岗岩“白石街”,目前都完好地保存在岛上。
  淇澳岛的“白石街”,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淇澳岛上威严的古炮,沉默的祠堂,长长的“白石街”记载了中国近代史上炎黄子孙第一次以血肉之躯、民族意志、爱国热诚抗击列强取得的胜利。
  由于种种原因,淇澳岛“白石街”这段历史鲜为人知,人们只知道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耻辱,而不知道1833年淇澳岛的这一场扬中华之威,长民族志气的胜利战斗。
  广东省人民政府对政协委员的提案十分重视,复函说:“淇澳岛白石街是珠海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但白石街抗英史一直未经史学家论证与证实。收到该提案后,我们对此十分重视,立即要求珠海市尽快做好淇澳岛白石街论证考察,将白石街原有风貌保护下来,使人们在参观白石街中得到爱国主义教育。”“由于该提案涉及白石街的史实问题,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论证过程,我们将进一步跟进这项工作。”
  为了对提案进行论证和落实,2000年10月和2001年10月,珠海市政府邀请国内著名中外关系史和鸦片战争史专家前后两次召开《淇澳白石街与鸦片战争》研讨会。
  
  历史档案揭示真相
  
  在《淇澳白石街与鸦片战争》第一次研讨会召开前夕,2000年9月,应邀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蜀永碰巧有机会到英国进行学术交流。在伦敦郊区英国国家档案馆查阅资料时,在英国外交部档案FO1048东印度公司中文档中,发现了与淇澳村事件有关的22件原始档案。这些档案是当年两广总督、澳门同知、香山县令等地方官员就淇澳村事件写给东印度公司英国大班的外交文书,详细记载了冲突的起因和经过。
  从这些中文官方档案看,冲突的导火索是“夷人偷牛”。1833年10月27日,两广总督卢坤在致洋商的谕令中说,道光十三年九月初一(1833年10月13日)中午,淇澳村民苏上品(即苏亚全)“同村人蔡亚和、钟亚有、蔡亚幅四人在金星山脚港口捕鱼,听闻郭应端之子郭亚祥叫喊‘夷人偷牛’。苏上品等上岸看见夷人将牛拉走,苏上品等将夷人捉获,带回村内。该村地保蔡仕仰因系夷人,不能送官。即着苏上品等将夷人送回。”当时在淇澳一带活动的外国人皆为停泊在金星门洋面的鸦片船上的外国船员,多数是英国人。卢坤在致洋商的谕令中还说,当日申牌时分(下午3至5时),“夷人拥到该村,约有五十余人,来寻村人打架。村众惊慌,齐出赶逐。夷人见人多,走避。适有不知名字一夷人落后。苏上品与蔡亚和、钟浚泉、钟亚有等一齐赶上。夷人见苏上品等追赶,转身用剑扑斩。苏上品用刀格抵,致伤夷人左手腕。夷人复用鸟枪向蔡亚和及钟浚泉殴打。蔡亚和用木棍抵格,殴伤夷人右胳膊。钟浚泉用木棍殴伤夷人左臁骨。钟亚有用拳殴伤夷人左眼泡。夷人仍向苏上品扑殴。苏上品用刀戳伤夷人肚腹倒地,移时殒命。捡获夷剑一把、鸟枪一枝。”这个在格斗中被杀的外国水手后知名叫万利央拿。当天那些被淇澳村民驱赶的外国水手“转回行至村外,见华人郭名秋同工人黄亚仰在田工作,即上前将郭名秋捉拿下船。黄亚仰叫喊,被夷人放枪打伤。”黄亚仰“伤重医治不效”,于阴历九月十七日(10月29日)死亡。在外国鸦片船水手与淇澳村民发生冲突的过程中,他们还“抢去黄牛四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