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从荀坝会议到四渡赤水
作者:石仲泉
我走了“四渡赤水”,也走了红军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的一、四最重要的两道封锁线。这就使我很自然地要对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前堵后追的情况进行比较。蒋介石的“围歼”计划,在我们党的遵义会议前后,最重要的各有四次。而这对我们党和红军来说,两种领导,两个指导思想,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李德、博古搞主观主义和机械论,不从战事变化的实际出发,顽固地坚持原定的转移路线及目标,实行单纯的军事退却和大搬家的甬道式行军,缓慢前进,被国民党军追着打、堵着打,使红军一直非常被动窝囊。湘江之战,使红军遭受了建军以来最惨重的损失。遵义会议后,主要军事领导换了,毛主席参与决策,重大军事行动基本上是按他的意见办。同是一支红军队伍,但却是两样的精神状态。同是面对蒋介石追堵围歼,但却是两种应对方针。毛主席从来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的“硬碰硬”,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既要大踏步前进,也要大踏步后退,调动敌人,机动作战,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兵不厌诈,声东击西,忽东忽西,出敌不意。“四渡赤水”就是这些战术灵活运用的天才之作。遵义大捷,是红军长征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蒋介石的几十万大军被红军牵着牛鼻子走,往往相对反向而行,甚至“主动”给红军让道,被红军甩下三五天路程,从而,充分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这时,他尽管因其战略战术同于《孙子兵法》受过讥讽,而实际上并没有诵读《孙子兵法》,但是,《孙子兵法》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却为他无师自通。
我想,凡大军事家,无论是否读过兵书,都懂此道。世界之大“理”、大“道”,都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别不同、语言不同,对一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完全相同的道理。毛主席对陈毅讲过,四渡赤水是他一生的“得意之笔”。红军将领“服”毛主席,也是后来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新的根据地,站稳了脚跟,进行历史反思,这才深深感到四渡赤水是个转折点;才承认毛主席在军事指挥艺术上的运用之妙,在党内无以出其右。萧华同志的《长征组歌》唱道:“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是对毛主席自遵义会议后指挥红军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的生动总结,反映了经历过长征艰难困苦的那一代人发自内心的由衷感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