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7期
宋子文《西安事变日记》秘辛
作者:张俊义
二、张、杨与中共两方军队联合一起,将成一令人生畏之集团,以现有之兵力,加之有利之地形,在目标一致之条件下,他们完全可固守战场数月。
三、中共已毫无保留地将其命运与张、杨维系在一起。
回到南京后,宋子文为了说服南京的军事强硬派们以和平手段解决西安事变,故意夸大蒋介石的生命安全保证,而其心目中对整个形势的真实看法,则只能在其日记中看到。
第二、戴笠与蒋鼎文西安之行缘由。
12月22日,在宋子文的陪同下,宋美龄从南京飞到西安救蒋,同行者有端纳、郭增恺、戴笠及蒋鼎文等人。关于戴笠与蒋鼎文去西安的缘由,目前著述的一致说法是:戴笠是应张学良写信之邀,是张为了向黄埔系的少壮派军人们表示无个人私见,让其代表来听听蒋对他的主张表示的意见。而蒋鼎文的再赴西安,则是应蒋夫人之请,是为体现中央不把西安视为险地的宽广胸襟,为此,蒋夫人还费了好大一番口舌。然而,实际情况是,这一切均出自宋子文的主意。
宋子文在其日记里明确记载了此事的缘由:
在离开南京之前,我一直在军事解决与政治解决间摇摆,然经我实地细量,我坚信,拯救中国唯一之途只能藉政治解决。我不知何种政治解决切实可行,但我决定先行如下几点:
1.应让蒋夫人来西安照顾委员长,并改变其听天由命之态度。
2.由戴雨农代表黄埔系前来西安,亲身观察此地之局势。
3.派一将军来西安,以处理可能产生之军事问题。
我把我的决定通知张、杨,获其同意,且张(学良)给蒋夫人与戴(笠)写了信。
宋美龄看来是完全接受了宋子文的建议,于是才有了戴笠与蒋鼎文的西安随行。
第三、与周恩来的谈判。
众所周知,在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代表周恩来曾与代表蒋介石的宋氏兄妹多次谈判,最后就释蒋条件达成一致,并且在说服张、杨释蒋上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与周恩来的谈判,蒋介石在他的《西安半月记》中只字未提。而宋美龄在她的《西安事变回忆录》中,以“西安组织中之有力分子”为名,未提名字地介绍了与周恩来的两次交谈,但其中内容颇多歪曲成份,未能反映历史的真相。难能可贵的是,宋子文的日记中,对与周恩来的几次谈判记载较详,且内容真实。
12月23日,宋子文曾与周恩来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谈判,在当日的记载中,宋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周恩来所提出的中共主张,且记载了与周恩来就未来新内阁的人选进行的探讨。1980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在其编辑出版的《周恩来选集》中首次公布了周恩来在西安事变期间发给中共中央的三封电报,其中第一封电报即描述了23日与宋子文会谈的内容,两相比较,足以印证宋子文日记所记内容的真实性。而且,宋子文日记还补充了电报中所没有的周恩来谈话的内容,弥足珍贵。
同时,宋子文在当日的日记中也记载了谈判结束后,蒋介石在得知中共主张后,所答应的几项条件:
一、他将不再担任行政院院长,拟命孔博士担任。新内阁绝不会再有亲日派。
二、返回南京后,他将释放在上海被捕之七人。
三、 1.设立西北行营主任,由张负责。
2.同意将中央军调离陕、甘。
3.中共军队应当易帜,改编为正规军某师之番号。
4.中日一旦爆发战争,所有军队一视同仁。
四、1.派蒋鼎文将军去命令中央军停止进军。
2.将与汉卿讨论双方共同撤军,在离开西安后,他将发布手令。
这几项条件,最后为中共及张、杨所接受,成为解决西安事件的最终条件。关于这点,在周恩来12月25日发给中央的第二份电报中,也得到了证实。
周恩来面蒋及其他
根据宋子文日记记载,周恩来曾两次面蒋,一次是12月23日深夜,周恩来专程拜会蒋夫人宋美龄时,曾与蒋谋面,但只是简单寒暄了几句。另外一次是12月25日,对此次会面,宋子文记录较详:
我与蒋夫人见了周(恩来),他再次要求见委员长。我力促此事,因为中共手中掌握着开启时局之钥匙。若其与我方达成一致,则我们就可劝服那些激烈及畏葸之徒。周见了委员长,解释说,一年来,中共一直在力图避免内战,以保存国家实力。他们并未从西安事变中索取任何资本,所提建议措施与数月前之主张并无二样。现在他们想要他作出如下保证:(1)停止剿共。(2)容共抗日。(3)允许中共派代表到南京向他解释其主张。
委员长答曰,红军北上抗日一直为其心中愿望,若如周之所言,他们愿停止一切赤化宣传,听从他的指挥,他将视其军队如己出。在剿共之所有岁月里,他一直记怀中共之领袖,他们许多人皆曾为其部下。既然他能对桂系施以仁怀,那他对中共亦一定能慷慨对待。他已委托张(学良)来改编红军,若红军对其效忠,他们将享受如胡宗南军队一样之待遇。在他充分休息后,周本人可亲赴南京,继续讨论。
关于这次面蒋的经过,周恩来在25日发给中央的电报中曾有提及:
蒋已病,我见蒋,他表示:
子、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受他指挥。
丑、由宋、宋、张全权代表他与我解决一切(所谈如前)。
寅、他回南京后,我可直接去谈判。
周恩来电报中,并未特别说明见蒋的时间,但该电报为25日所发。关于周恩来与蒋介石的会面,博古在西安事变结束后不久于汉口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也曾有过描述:
我是12日24日到达西安的,并带来了保安方面的指示。我把指示交给了周。当天夜里10点钟以后,周恩来第一次去拜见蒋介石。此前蒋一直拒绝见周,是蒋夫人的信和端纳、张学良的劝告起了作用。会谈中,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不能再打内战了”。这也是中共方面的主要要求,他应该作出这样的承诺。在这之后,他只是讲了些无关痛痒的话,说“在内战的所有日子里,我经常想起你。即便是在作战时,我仍能记得起你曾为我做过出色的工作,希望我们能再次携手合作。
25日早上,周再次和蒋会面。蒋再次重申了头天晚上他被叫醒会见周时作出的承诺,表示他再不想打内战了。周原本可以早些与蒋会谈,但他必须等我携中共方面的条件到达后才能这么做。
目前学界一般采纳的是博古的回忆,认为周恩来与蒋介石的那次著名的会面,发生于12月24日夜。而宋子文的日记并没有记录24日夜的那次会面,从博古回忆的内容看,24日周、蒋曾会面具有很大的可信性。那么,宋子文的日记为何没有记录?大概有几种可能,其一,这次见面是周恩来在拿到博古带来的中共中央的指示后,直接于深夜见蒋,宋并没有参加,所以无从记起。其二、由于两次谈话内容大同小异,所以宋就一并描述了。其三、是宋子文记错了日期,将24日深夜的那次周、蒋会面记成了23日。不过,似乎第一种的可能性为大。从谈话内容看,博古本人并没有参加会面,笔者认为,作为当事人,宋的日记记录更为准确些,因此,如果以谈话内容的进行描述,周、蒋那次著名的会面应为12月25日上午。
如果博古的回忆可信,而宋子文的记录也属实的话,那么在西安事变中,周、蒋的会面次数就是三次,即12月23日夜、24日夜与25日晨。而在日本外务省保存的有关西安事变的材料中,有一份被认为是博古的报告,根据这份报告的记载,在西安事变中,周恩来与蒋共会面三次,周恩来同意八点主张,蒋介石原则上同意联共抗日。这可以算得上目前所能发现的周、蒋三次会面说的又一个证据,究竟情形如何,尚需进一步考证。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共与蒋是否就所达成的条件签有书面保证,目前学术界普遍观点是蒋介石或宋氏兄妹并未签署任何文件。傅虹霖在其著作《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中质疑此说,并引用一些旁证材料来证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蒋夫人和宋子文曾在一份释蒋文件上签了字。但是,这种说法大可商榷。根据宋子文日记,很清楚,在释蒋上双方确实有一些具体条件,亦即12月23日宋子文与周恩来及张、杨谈判后,蒋所答应的那几项条件,但双方并没有签署任何文件。在宋子文的日记中,记录了在其12月24日参加的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会议上,张、杨属下一些将领因担心所达成条件未有文字保证而表示的不满,同时,也记录了杨虎城因未获文字保证与张学良所发生的冲突,这些足以证明释蒋条件是蒋以人格作担保,口头承诺来履行的。另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12月25日周恩来发给中共中央的电报,在该电中,周恩来曾有过这样明确的表述:
杨及我们对条件同意。我们只认为在走前还须有一政治文件表示,并不同意蒋今天走、张去。但通知未到张已亲送蒋、宋、宋飞往洛阳。
宋子文日记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遗憾之处。在宋子文日记中,原来曾附有三份非常具有史料价值的附件,即:附件A,宋子文第二次陪同宋美龄赴西安前南京方面交给他的一份停战条件;附件B,周恩来12月24日上午交给宋子文的中共方面所提出的解决西安事变办法的备忘录;附件C,宋子文12月23日下午与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讨论新内阁人选情况的备忘录。但在公布的档案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三份非常重要的文件,殊为遗憾。
后世史家在探询历史发展脉络时,对某些细节也相当关注,而揭开某些历史谜团往往亦具相当重要意义与趣味,在这方面,宋子文日记同样也给我们留下些许遗憾。例如:宋子文两赴西安都曾偕郭增恺随行,郭增恺曾在杨虎城幕下做事,宋带郭的目的是想借其与杨虎城的关系,来做说客,疏通与杨虎城的关系。在宋子文随从秘书所记的日志中对此也曾有过只言记录,而郭在西安也确实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在宋子文的日记中,我们却没有看到任何这方面的记录。又如:宋美龄在西安的一些活动,宋氏兄妹在救蒋过程中如何商量谋略等细节,日记中也都阙如。又如:宋子文是如何利用与张学良的旧谊去做张的工作,以及后来如何对张学良释蒋后的人身安全作出保证等等,我们在日记中也未能看到。也许,即便是在自己的私人日记之中,宋子文也有某些顾虑与苦衷,从而在为后人解疑之时又存谜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