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9期


赫尔利的角色

作者:张家康




  赫尔利“曲线统一”不成,便公然阻止给八路军的正常的美援。1月23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向魏德迈申请二千万美元贷款,用作对日作战经费。赫尔利知道后,立即给美国国务卿发去电报说:“我坚定地认为……批准朱德将军获得租借物资和财政援助的要求,都将破坏美国的既定政策。这个政策是防止国民政府崩溃,支持蒋介石为政府委员长和军队统帅。”
  蒋介石担心斯大林会支持中国共产党。其实,自雅尔塔会议给苏联享有东北特权后,斯大林便同意国民党政府留在美国阵营中,表示,即使中国出现联合政府,也最好由蒋介石统治。赫尔利及时向蒋介石传递这一信息。
  赫尔利在回国述职时,向罗斯福转达蒋介石捎来的二条信息:一、国民党不论共产党同意与否,将召开国民大会;二、苏联现不会承认中共或接济中共,请罗斯富放心支持国民政府。
  抗战胜利后,赫尔利向蒋介石建言,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这样便可陷毛泽东于两难境地。如果拒绝来重庆,那么,将向国人昭示其无和平的诚意;倘若其真的来重庆谈判,那么,我们则以时间争取空间,拖上它一段时间,乘此将国军往华北、华中等地部署,到那时,谈成也罢,谈不成也罢,毛泽东和共产党便成为笼中之虎,唯有束手就擒。
  毛泽东以“大仁、大智、大勇的信念”,慨然应邀前来和谈。毛泽东在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多次会谈,并广泛接触各党派、各阶层人士,尽显中国共产党真心热爱和平的坦荡胸怀。毛泽东的形象,深受国统区人民的认知和喜爱。相反,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更是暴露无遗。
  
  一个讨厌鬼
  
  1944年7、8月间,根据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指示,中缅印战区向延安派驻美军观察组,组长为戴维·包瑞德上校,成员9人。他们依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是不可低估的战斗力量,应该向他们提供武器,应该与他们联合对日作战。他们称赞中共领导人,“有着伟大的作为领导者的能力和品质”,中共领导的根据地“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他们多次向美国政府建议,“不能无限期地担保一个政治上破产的政权”,应推动国共两党向着联合政府的方向发展。
  赫尔利到任后,对这些言论置若罔闻。在使馆的训话会上,他严厉警告,凡是没有得到蒋介石的明确同意,都不得帮助重庆政府以外的个人或团体。他威胁说:“有人犯的错误比这轻,都被我枪毙了。”他认为美国国内的批评舆论,都是由于包瑞德给透露的信息,因此,他想方设法地寻机报复,先给包瑞德的晋升设置障碍,使包瑞德失却唯一的一次晋升将军的机会,然后,又无端地撤包瑞德的职,随之将其调离中国。赫尔利的障碍被清除了,美军观察组也清一色地“扶蒋反共”,自然也就“很快被中共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
  赫尔利以为用高压手段,可以抑制不同意见,然而,那仅是他的一厢情愿。美国财政部派往中国的代表所罗门·爱德华就不吃这一套,从1月16日至2月4日,他连续给白宫写了四封信,信中说:赫尔利完全不了解中国的现实,是个自命不凡,冒充大人物的讨厌鬼。他说,赫尔利已使中共疏远美国,并可能导致中国发生内战,使中国成为美苏冲突的焦点。华盛顿应当给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施加压力。2月25日,他又给白宫写了第五封信,提醒说:“美国在中国的前途,不应该让赫尔利这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去决定。”虽然,这些信件杳无音信,但是,美驻华使馆中批评赫尔利的声浪,却已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了。
  赫尔利回国述职期间,美驻华使馆内,文武官员聚集一处,畅所欲言,检讨赫尔利对华政策,认为事情的发展极为严峻,应该给国务院写一封急信。信是由美驻华武官、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起草。这封信批评,赫尔利使华以来造成的局势,“使得蒋介石方面不愿作任何妥协”,而“在共产党方面,他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我们确定仅去支持蒋介石”。这样,中国便隐伏着深刻的内战危机。罗斯福逝世后,赫尔利更加为虎作伥。他公开声言,将全力支持蒋介石,而不支持“武装的政党和军阀”。他无所顾忌地追究使馆内的“不同意见者”,谢伟思便深受其害。谢伟思被强加“偷窃文件”的间谍罪,其目的是亲毛反蒋。谢伟思等六人被逮捕。
  1945年4月5日,《新华日报》针对赫尔利在美国的胡言乱语,发表《我们的坚定而明确的态度——评赫尔利将军谈话》一文,文章指出,赫尔利的谈话“有助于中国分裂与内战的危险,有拖延抗战胜利的危险。”毛泽东读过文章后,写下批语:“重庆此件很好。延安暂取不理态度。”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闭幕词中,再次批评说:“赫尔利已经公开宣言不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到我们解放区去乱跑呢?”7月10日和12日,毛泽东连续为新华社撰写两篇评论,严厉批评赫尔利扶蒋反共的行径,毛泽东说:……四月二日,赫尔利在华盛顿发表声明,除了抹杀中共的地位,污蔑中共的活动,宣称不和中共合作等一派帝国主义滥调外,还极力替蒋介石的“国民大会”捧场。如此,美国的赫尔利,中国的蒋介石,在以中国人民为牺牲品的共同目标下,一唱一和,达到了热闹的顶点。 不久,毛泽东在延安接见美国民主同盟两位代表时,对赫尔利的批评更为严厉,他说:“我这几条烂枪,既可同日本人打,也就可以同美国人打,第一步我要把赫尔利赶走了再说!”同时,中国共产党公开表示,坚决反对赫尔利再任驻华大使。美国国内对赫尔利的批评也越来越多,指责他“颠倒了”罗斯福的对华政策。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不得不纠正赫尔利所造成的偏差,改公开扶蒋反共为扶蒋容共,企图通过所谓“调处”国共关系,不战而控制中国。赫尔利在中国已是声名狼藉,1945年11月26日,他不情愿地向杜鲁门递交了辞职信,自此,便再也无颜踏上中国的土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