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电影《海霞》的曲折历程

作者:刘守华




  我们对其中两场戏在艺术处理上有不同看法,表示了我们在组织上服从,但保留自己的意见,并于六月十六日向江青同志写信申诉。文化部领导知道后大怒,指责我们不事先向他们说明就越级上诉是“两面手法”、“不光明正大”、“搞阴谋诡计”。从六月二十四日开始,在全厂发动运动整我们。在挨整期间,我们反复学习了您关于辨别香花与毒草的六条标准和百花齐放的指示,反复检查了我们的缺点,反复考虑了部领导的意见,我们认为他们这种做法是违背百花齐放方针、违反党章的。
  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拍了《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海港》、《杜鹃山》四部样板戏,《海霞》是第一部故事片。《海霞》确实存在不少缺点,但是用六条标准衡量,它不是毒草。文化部领导口头上也说它不是毒草。可是于会泳等同志的审查意见和多次批评都是无限上纲,把艺术处理问题夸大到政治问题,给《海霞》扣上了“贬低英雄人物”、“丑化人民解放军”、“拿穷人开心”、“文艺黑线回潮的典型”等大帽子。于会泳等同志对《海霞》的艺术形式看不顺眼,他们习惯于舞台剧那种结构方法,挖苦《海霞》是“头大脖子长身子短”的怪物,把《海霞》散文叙事的形式说成“不学样板戏,闯什么新路子,什么散文式的,完全是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那一套”。
  《海霞》修改后,全厂普遍认为比原来有改进。谁知就因为我们保留两点意见,文化部便决定:“完全按原来(即第一次审查之前)的上演,新改的镜头一概不用。”理由是修改了就不好批判了。我们不能理解这是什么用意,这是与人为善吗?这是对广大工农兵群众负责吗?这明显是与我们怄气,是因为我们提出了保留意见而对我们进行打击报复。六月二十六日夜突然查封了《海霞》的底片、正片、磁带,并宣布不经文化部领导批准,不得启封。这种粗暴的做法是罕见的。
  他们组织了一个班子,不让《海霞》摄制组主要创作人员参加,不管底片缺损,不顾影片质量,强行恢复第一次审查之前的样子。这样做势必影响影片的质量,责任还要让我们来负,这岂不是有意在我们鼻子上抹黑,拿出去让观众笑话吗?在发行上,文化部规定不得用好胶片印,不在节日上演,不发行国外,不印十六毫米和八点七五毫米拷贝,不印发宣传品,拷贝数以能收回成本为限。这实际上是把《海霞》当作毒草对待。
  我们的保留意见和越级申诉触怒了部领导。刘庆棠等同志亲自出马,组织和指挥对我们的围攻,说“这是一场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把我们对艺术处理上的不同意见,说成是“不要党的领导”,说我们是“行帮性的导演中心,专家治厂,艺术私有和技术私有”。刘庆棠同志还说:“北影十年不出故事片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文艺革命的形势照样是大好的。”“我们要赶快培养自己的人。”刘把我们硬划到资产阶级的一边。他们召开数次大小会议,反复动员群众对我们进行揭发批判。把《海霞》摄制组说成是“土围子”,作为“主攻方向”,并选了“薄弱环节”作为“突破口”。他们对工作中跟我们联系较多的同志,进行层层围攻,施加种种压力,逼着他们一定要揭出“干货”来。刘庆棠同志多次召开作者座谈会,迫使每个人表态,谁敢发表一点不同意见,就指责、申斥,或从中打断不让说下去了。北影一位军代表对部领导这种做法提出不同意见,刘竟用“山西省委不服从党中央,不选王谦同志为四届人大代表”一事相比来威胁他。我们给中央领导同志的申诉信是请别人抄的,也引起了他们的怀疑,当作反革命匿名信一样在追查笔迹,向他们所怀疑的对象,多方盘问,迫其交待。有些同志气愤地说:“在首都北京,在党中央身边,竟然发生这样践踏党章的事情,使人不能容忍。”
  春节后,几位中央领导同志曾调看《海霞》第一次送审双片(我们从未推荐),于会泳同志对此事非常生气,在三月八日、九日、十四日一连三次电话通知电影发行公司“除总理、洪文、春桥、江青、文元五位领导同志外,谁也不得调看过路片、封存片及未经文化部通过的国产影片”。刘庆棠同志几次追问我们“其他首长看了《海霞》是谁推荐的?是不是要给文化部施加压力?”并在群众中秘密追查此事。
  目前北影厂气氛很紧张,在高压手段下,很多同志不敢说话,不能发表不同意见。他们组织各单位写揭发我们的大字报,不写就是立场问题,就是划不清界限。一些同志来看望我们,也要受到监视和查问,简直是把我们当成敌人对待。
  主席,我们在工作中有缺点、错误,但对党对人民没有做过见不得人的事情,更无阴谋诡计。我们认为于会泳、刘庆棠等同志的做法是背离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是违背百花齐放方针的。他们这样搞的结果,冲击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学习,扩大了矛盾,影响了安定团结,同时也束缚了创作人员的手脚,使之无所适从,谨小慎微,对党的电影事业有害无益。想到这些,我们心情十分沉重。我们急切盼望您老人家在百忙中过问这件事,给予我们指示。
  敬祝您老人家
  身体健康
  谢铁骊钱江
  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五日
  信由邓力群转交胡乔木,并由胡通过邓小平转呈毛泽东。7月29日,毛主席批示将此信转发政治局各同志。不久,邓小平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八位政治局委员审看了《海霞》,文化部负责人和影片的编导谢铁骊、钱江陪同观看。审看的片子包括原稿和经过修改的两个版本。邓小平、李先念等委员边看边询问修改情况。政治局会议作出决定:“《海霞》按作者修改过的影片上映。”
  《海霞》问题是由邓小平出面解决的,尽管被批准上映,但江青对此怀恨在心。在不久以后开展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中,《海霞》问题成为“四人帮”攻击邓小平的一枚炸弹,影片被定为文艺界“右倾翻案风的典型”。他们责令谢铁骊交出给毛泽东信的底稿,交代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是如何对他策反的,主创人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