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记胡乔木的两份写作提纲
作者:苏 星
两个时期有很大不同。1956年以后,党的领导进入不正常情况,主观主义影响日益严重。两种趋势:主观主义的;现实主义的。两种趋势的消长。三年困难以后,调整的政策比较好,1966年工业高峰,“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工业、财政还是创纪录的。1962年以后搞“四清”,从农村开始,党内没有人反对,刘少奇说是四清四不清的矛盾。毛泽东认为错误,提出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四清”运动本身是阶级斗争的方法。这段历史说明阶级斗争的时间太长了,太残酷了,在党和人民中留下深刻的影响。虽然宣布结束了,还有惯性。“文化大革命”除了其他原因,“四清”定下了基础,格局和方式。城市“四清”是有限的。“文化大革命”中心在城市,工人可以停产闹革命,农民不能。“文化大革命”中经济在运转。持续10年首先要有财政力量,依靠什么供给国家机器。当时是很艰难的,不能简单地说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大庆只有半年生产情况严重,其他年份是上升的。抓革命,促生产有两面性,一方面江青抓革命,一方面政府机关促生产。两次整顿,1971至1973年;1975年。这两次整顿都很困难,但起了作用。1972年以后,中国和美日建交,外贸逐步发展,买了13套大化肥设备。“四人帮”虽然做了种种破坏,毛主席在能考虑问题时还是持肯定态度。虽然陷于幻想,还是使中国振兴起来。对国务院的工作在不同程度上是保护的,“四人帮”未占据国务院的位置,张春桥未到过国务院。毛主席意识到“四人帮”不能治国,说明“文化大革命”中经济在非常困难中运转。毛并没有经济上的想法,他无非说批判资产阶级,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1958年提出“大跃进”失败了,他也意识到,还提出各部门成立政治部,对周、邓不满,还得依靠他们。“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教训是,不能不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总的目标,不能继续搞阶级斗争为纲,搞经济要按经济规律,改变过去高度集中不要市场的方法。
为什么20年“左”倾?历史背景是,长期的阶级斗争,解放以后被封锁,中国政治领袖养成一种特别的警惕性,过份了。对国内外阶级敌人有一种被颠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就滋长起来,受到广泛的承认。思想背景是: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有非常简单化的解释。在国内战争时期未显出不适合,因为没有遇到更复杂的问题。战争以后造成的障碍就不仅日益明显了,建设时期简单化的理解还发展了。
座谈以后,12月2日,胡乔木给我和郑宗汉(《红旗》杂志编辑)写了一封信并附有一份详细的写作提纲,提纲的原件见插图,内容如下:
五十年代:中国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
由战时经济转入平时经济:战争结束前夜的经济状况——革命的经济意义和新政权的经济责任——对经济的统一管理——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对工商业的管理:扶助政策和限制政策——土地改革的经济影响——对外经济关系——经济恢复
1952-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的状况和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五反运动——国际形势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1953-56年的发展:计划经济集中管理——粮食统购统销——资本主义工商业过渡到全行业公私合营:进程和结算——农业合作化:进程和结算——发展过程中的争论
讨论:五十年代中国能否发展资本主义——中国为什么没有长期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中的个人因素 五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动荡
大跃进和失败:1956年的政策争论——大跃进:失败和遗产——混乱的治理——经济政策中的“阶级斗争”幽灵:农村包围城市——国际因素
灾难和重建:“文化大革命”是否追求新的经济秩序——维护和恢复经济秩序的三次努力——十年间的经济和财政——对外贸易的复苏——噩梦迫使中国实行改革和开放
讨论:中国经济政策为什么长期“左”倾: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改革不可逆转
胡乔木在信中说:“题目列得多了一些,实际上每个小题只能讲几句话而已,关键是这几句话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我没有参加讲话稿的写作。收在《胡乔木文集》第二集中的他访美时所作的学术讲演:《中国在五十年代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和《中国为什么犯二十年的“左”倾错误》,基本上是按这个提纲撰写的。这是两篇有历史价值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