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在美国找寻已逝历史证人的踪迹
作者:朱成山
辛迪的热情与慷慨
12月1日早晨,我们离开华盛顿,前往底特律。天空又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
这是我们此行第一次在美国境内转机,领教了美国式安检的严厉。除了物品和包裹,衣服全部要进安全检测线,人过安全门外,还要单个接受测试,上上下下、前前后后用仪器探测几遍,然后摸身,最后还要打开行李包任其搜查。
我们借道底特律的原因,是要去寻访当年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委员、金陵文理学院(又称金陵女子大学)难民营收容所负责人明妮·魏特琳的后代,收集有关明妮·魏特琳的资料及文物。
12月2日,我们驱车赶到了明妮·魏特琳的家乡小镇——芒特·不莱尔镇,“不莱尔”意为“高兴”,寻访她的侄孙女辛迪·魏特琳。辛迪的工作单位并不在小镇上,而在密西根州的一座工厂里,为了接待我们,她专程驱车赶回家里。
12月3日上午,在辛迪·魏特琳的带领下,我们去拜谒明妮·魏特琳,这位曾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南京设立唯一的妇女儿童难民收容所,保护了一万多名妇女儿童免遭日军伤害的“保护神”,因高度精神紧张,得了精神分裂症。回美国后,她觉得无法帮助别人,很苦闷,打开煤气自杀,享年55岁。
明妮的墓地位于密西根州牧童镇盐河公墓。因昨天夜里的一场大雪,使得这里原先没有化掉的残雪,又加上了厚厚的一层,墓地被白雪覆盖着,天气寒冷,空旷的墓地,更显得肃静。
下车后,我们踩着深深的积雪,来到明妮的墓碑前,恭恭敬敬地献了一束花,然后向这位中国人民可敬的英雄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以表示我们的悼念之情。
明妮的墓碑是用暗红色的花岗岩制成的,上部用中国的隶书字体写着四个字:“金陵永生”,下面用英文刻着几行小字,大意为“按照上帝的旨意去中国传教28年的神的使者”。墓碑后约一米处,长着一棵高大挺拔的青松树,树直径约50公分,高约20米,在整个墓地中是唯一的高大树木。辛迪告诉我们,这个墓地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这棵树是1941年明妮下葬时栽种的一棵小树,迄今已有六十多年。她指着左侧的另一块灰白色墓碑告诉我们,这是明妮的哥哥和嫂嫂合葬的墓碑。明妮生前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很少,死后特地将他们葬在一起。看到眼前的一切,我突然想起前几年去柏林约翰·拉贝墓地时的情景,那天也是白雪皑皑,拉贝墓地也有一棵参天的大树,这大概象征伟人们洁白无暇的胸怀和伟岸的人格精神。
接着,我们跟随着辛迪去了她家里拜访。辛迪原为一所大学教师,今年去了一家软件公司工作。她其实是明妮家的第四代人,她的三个姑妈,也就是明妮的亲侄女们,目前仍健在,一个95岁,一个94岁,一个87岁(住佛罗里达州)。明妮的孙辈们有三女一男,全都是六十多岁的人。在辛迪家,我们见到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两大箱有关明妮的资料,其中包括有数百张历史的照片和明妮个人的日记、书信、护照、通行证、红十字袖标等,也有难民给明妮的感谢信(一封为南京周必由巷人,一封为北京人)。我对辛迪进行了简单地采访,并且直截了当地提出要征集这部分文物及资料。辛迪说:目前,她大姑妈坚决反对捐献任何明妮的遗物,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派员来此征集,被大姑妈一口回绝,并表示,在她死之前,任何人都不能提捐赠明妮遗物的事。不过,辛迪表示,她个人认为,明妮的这批遗物,放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最有价值,大姑妈死后,她意向捐给南京馆。最后,辛迪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将于明年去南京,将这些宝贵的文物资料提供给本馆先行复制展出。对于这种慷慨的承诺,当然使我们喜出望外。我们诚邀辛迪与我们一起共进午餐,其实当时已是下午4点多钟了。我们与她合影,以作纪念。
夫瑞特的清晰记忆
接着我们去夏威夷寻找另一位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委员里格斯先生的后代。
夏威夷群岛是在200万年前由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后由土著民族玻力利亚人生活在这里,并建立了王国。该岛又称霍洛罗鲁,是“避风港”的意思。一千八百多年前,该岛以盛产珍珠而闻名,又称为珍珠港。1891年,美国推翻了岛上的土著王国。1959年8月21日,这里成为美国的第50个州。它由8个岛屿组成,最大的岛屿为檀香山,夏威夷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居住在这里。现在,夏威夷共有人口约一百万,其中日本人占23万,中国人仅占5万,不过,近代中国的孙中山、孙元良等许多名人都曾居住在檀香山。
在檀香山的一个小山腰上,我们找到了夫瑞特·W·里格斯的家。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家庭,到处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其中有不少来自中国。书架上,放着许多书籍,证明主人夫瑞特夫妇是教授和工程师的身份。
说明来意后,我径直地问起老人的出生地。夫瑞特告诉我们,他1917年出生在中国江西省庐山上的枯岭。他的父亲里格斯于1916年到达中国后,先在南京学了一年汉语,后到庐山。父亲是个教农业技术的教授,他认为美国的农业机械和排水系统不适合中国,于是,他花了几年的时间,先后在江西、福建、江苏等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结合中国的水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研制出一套新的排水系统。1931年,他按惯例回美国休假两年。1933年,里格斯一家再次回到中国,里格斯在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系当教授,期间曾于翌年回庐山小住,后在南京一直待到1938年夏天回美国为止。他经历了南京大屠杀,曾亲眼目睹日军的种种暴行。而夫瑞特于1935年告别父母,离开南京,在美国伊利诺大学读书。
谈起其父亲在中国的往事,夫瑞特记忆非常清晰,他说:“我父母亲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后学位,双双前往中国任教十多年,父亲当教授,母亲担任金陵大学校长的秘书,帮助其打字、整理资料。日军侵占南京前,父亲与其它的外国人拉贝、马吉、贝茨,组建了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父亲负责为难民征集囤积粮食,他找到一批被抛弃的无主卡车,并找到了一些会开车的司机,以谁帮助开车拉粮食,谁就获得此车为条件,为安全区运粮食,为救济南京难民尽力。为此,父亲获得中国国民政府颁发的红蓝白三色绶带的蓝宝石勋章,还获得了另一枚勋章。”夫瑞特指着墙上的小玻璃框中悬挂的两枚勋章,我一看,真是喜出望外。以前,我只是从照片中、录像中看到过这种勋章,拉贝、马吉、魏特琳当年都曾得到过同样的勋章,但从来没有见到过实物。我仔细地察看,绶带的长度可能被剪短了,由于年代的久远,绶带的颜色也褪了不少,没有照片上艳丽。我们还看到了夫瑞特夫妇保存的他父母亲的照片,在此之前,我们没有一张里格斯的照片。因此,无论展览、还是出版图片集,从来没有里格斯先生的形象示人。我们翻拍了一些,弥补了历史的空白。
我们还问了里格斯夫妇回美国后的情况。夫瑞特说,他的父亲回美国后,先在联合国总部的中介机构所属的基金会工作,后来又到印第安那大学当教授,晚年还在他姑妈所在的公司任职。他们有五个子女,三男二女,夫瑞特是长子,老二、老四是儿子,老三、老五是女儿。他的父亲里格斯因患心脏病在纽约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