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空军和空战

作者:李玉贞




  沉重的1940年,中国空军雪上加霜
  
  两年多的抗战,中国空军消耗严重,得不到及时补充,到1940年,只有作战飞机49架。国民政府对待空军建设的方针是:拟保持现有空军部队(重轰炸机一大队,轰炸机4大队,驱逐机4大队,空运一大队,侦察1中队),设法补充,经常维持其编制约324架飞机,作战则只能依飞机补充状况及一般情况节约运用,以求获得较大战果。显然,中国已经没有能力大规模主动出击。而日军配置在中国的飞机多达877架。鉴于这种状况,日本决定对陪都实行代号为“101”的空中打击,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从4月下旬,日军就集中机群600架,开始扫荡重庆郊外的梁山、遂宁等机场,动用海军航空队和陆军航空兵拟参战的飞机多达297架。
  这一空前规模的大空战从5月中旬开始,18日开始陆续发生了多次空中激战,到月底,日本海军共出动13批608架次,疯狂轰炸重庆、成都。6月初,日陆军航空兵也加入作战行列,均遭到中国空军顽强抵抗。8月23日,长达110天的空战结束,其间共发生102次战斗,日本陆空军共出动21批904架次,海军航空队出动54批3651架次,合计投弹27107枚,重2957吨。日本最新式的“零”式驱逐机参加作战,其性能远远优于苏式N-15和N-16,而且数量上也占优势。“中国的每架驱逐机每日要与敌军五倍以上兵力”,在南国高达40多度的酷热中,连续进行3个至6个小时的苦斗,每队飞机至少有三分之二被敌机击中。驾驶员周志开在飞机被99颗子弹击中的情况下英勇奋战,最后一颗罪恶的炮弹夺去了他年青的生命。重庆空战后,中国空军可谓雪上加霜,仅余各类飞机65架,难以为继,便于1941年赴印度,接收新飞机并进行整训。国内则尽量避免与敌战斗。
  
  中国迎来美国志愿航空队
  
  1941年4月13日,苏日签署中立条约,苏联对于被侵略的中国持 “中立”立场。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陆续撤回其在华志愿飞行队。
  1941年2月,罗斯福派遣其行政助理居里到中国考察政治经济状况及战时需求。居里会见蒋介石后,草拟了飞机供给计划及聘请顾问等事。1941年3月11日,《租借法案》由总统罗斯福签署,4天后,他在华盛顿宣布将向表现出伟大战斗意志的中国人民提供帮助。蒋介石派遣宋子文为代表赴美,接收美援物资,稍后在美国成立“中国国防物资供应公司”专司此事。
  宋子文同美国进行的谈判结果是:由美国提供训练与技术,帮助中国建立一个有1000架飞机的现代化空军,装备陆军30个师以及帮助中国建立一个有效的交通线,重修滇缅到印度沙德的道路等。同月,美国空军指挥官克拉奇将军到重庆,确切调研中国空军需要及作战潜力,帮助中国用租借援款中的5300万美元购买飞机。这样中国就可以购得先进的P-40型驱逐机100架,P-43型战斗机125架,轰炸机66架,运输机35架,并由美国训练中国飞行员。
  在谈到美国对华援助时,有一个身份特殊的美国人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lt)和他组建的航空队必定被提及。陈纳德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空战,后退役。1937年4月来到中国,充当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私人空军顾问。1941年7月10日,由110名飞行员和150名机械师等人员组成第一批美国志愿队员从美国启程抵达缅甸。8月1日奉蒋介石命令组建了美国志愿航空大队,由陈纳德担任指挥官兼大队长,下辖三个中队,计配备P-40B型驱逐机100架,P-40E型飞机25架。其任务是配合中国空军保卫云南领空,为滇缅路运输做空中掩护。飞行队组成后在云南开始训练。该队飞机的机翼上绘有带翅膀的老虎,加上它非凡的战斗力,故得有飞虎队的美称。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此时中国空军还在印度整训。近一年的时间里没有遭遇强劲抵抗的日本空军于1941年12月20日派出其驻越南的10架飞机轰炸昆明。刚刚完成训练的陈纳德飞虎队大显身手,24架P-40型飞机升空迎敌,痛打敌人,击伤击落敌机9架。后来,飞虎队又与日机在仰光上空激战两次,击落战斗机7架、驱逐机8架、轰炸机15架。飞虎队由此威名飞扬。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反侵略共同宣言。东西方反侵略战争汇为一股强大的正义力量。
  1942年1月,中国向美方借贷拟购的飞机为:P-40EQ型驱逐机600架,BYG轰炸机150架,A20C型轰炸机50架,初级训练机150架,双引擎训练机28架,小运输机9架,双引擎运输机25架,计1012架。到1942年5月,运抵中国的飞机为290架。1942 年冬季,中国空军在印度顺利地完成了训练,一部分人回国,另一部分人赴美国继续接受训练。同时,美国援助的B-25,P-38等飞机也陆续抵达印度。
  1942年7月4日,美国志愿航空大队并入美国陆军航空队即纳入美军现役,隶属于比尔为司令的第10航空队,编为23战斗大队或称“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由已经恢复军籍的准将陈纳德指挥。
  1943年1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决定反攻缅甸,要求陈纳德的飞虎队攻击在华日军及其运输线,使之不得脱身赴缅作战。3月,罗斯福决定将飞虎队扩编为第14航空队,并逐渐增强其实力至500架飞机。
  1943年10月,中国空军第1、3、5大队和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部分人员组成中美混合团司令部(CACW),张廷孟上校任中方司令,美方司令为摩尔斯上校。该团编为中国空军序列,归陈纳德指挥。至此,中国空军经过整顿、补充和训练,大大加强了战斗力,为更加艰巨的战斗任务蓄势待发。
  
  驼峰航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由泰国北上,于1942年5月攻陷缅甸以及中国云南怒江以西地区,切断了中国最后一条国际交通线——滇缅路。中美合营的中国航空公司便开辟了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汀江等地越过中缅印边境到昆明、重庆的空中国际运输线,全长约1200公里。航线越过崇山峻岭,故有“驼峰”之称。尽管此时滞留在美国本土待运往中国的物资已达14.9万吨,有的限于运力只能移作他用。但从5月至7月运至中国的货物还是达到了290万吨。到1945年6月,通过驼峰的官兵达到33938人,运送物资总量至1945年达780674吨。
  
  中国夺回制空权
  
  中国空军在1943年开始转入反攻。1943年常德会战时,中国空军和美国第14航空队以恩施、芷江、衡阳、白市驿、梁山为基地,经常主动出击,配合中国地面部队的行动,轰炸日军主力部队、日军航空基地和设施。中美投入了第2、4、11大队、中美第14航空队,共使用200架飞机。在11月25日这一天,我空军第1、3大队和第14航空队就两次出动,对日本在台湾的新竹机场进行饱和轰炸,击毁日机三十余架,性能高强的“零式”机两架也未能幸免。新竹日军受到严重损失。11月29日,中国空军第4大队中队长高又新在飞往长德途中,先后击落4架日机。12月1日,第14航空队出动13架B-52轰炸机,由24架战斗机掩护轰炸了日军在香港和九龙的基地,12月24日再出动28架B-24轰炸机,由24架飞机掩护空袭日军占领的广州天河机场,炸毁和击落日机9架。至1943年底常德会战结束,中美航空队共出击261次,使用轰炸机280架、驱逐机1467架,空战中击落敌机25架,击伤19架,在地面击毁12架,夺回了制空权。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