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

作者:朱宗震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先行者,他于1894年到檀香山成立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1895年在广州发动起义开始,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
  今年是中国同盟会成立100周年,中国同盟会是孙中山以兴中会为基础,联合国内独自发展起来的革命组织华兴会、光复会成员,及其他革命志士而重新组成的第二个革命组织。
  
  革命形势的发展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的目的,就是要抵抗列强侵略,振兴中华,而着手的办法,就是要推翻腐败的清朝政府,成立共和国,把中国改造成一个现代国家。满族是当时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族群,所以,孙中山又以反满为号召,其实,这只是一个动员的方式,满汉之间事实上已经没有严格的族群区别,因此,这样的动员方式,与中国历史上推翻一个旧王朝的造反,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后来所谓“民族革命”,“种族革命”,不过是一种感情的煽动,清王朝一倒,这个问题就不再存在。但革命后建立共和国的方向则与以往的改朝换代不同。孙中山组织的兴中会,其主要成员是海外华人社会各阶层赞成革命的同志。当时,国内的士大夫,正在进行维新变法,希望国家政治得到改良。孙中山同他们讲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的道理,还很少有人愿意接受。社会上的一些会党,有历史上遗传下来的反清复明的口号,能够接受孙中山反满造反的主张。但他要同会党谈共和的思想,那简直是对牛弹琴。
  孙中山是个“孤胆英雄”,他仅仅集聚了微薄的力量,就敢于划破黑暗的长空,发动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在国内得不到同情和支持,只好飘泊海外。在清政府的宣传下,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只是一个江洋大盗而已。他对国内的士大夫也深感失望。
  不过,形势比人强。在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中,“民权”思想,已在青年士大夫中悄悄传播。变法失败后,清廷为排外的封建保守派控制,倒行逆施。1899年,在中国社会的基层,盲目排外的义和团运动在缺乏现代观念的游民、农民、地主和乡绅中发展起来,1900年达到高潮。清廷中那些顽固昏庸的保守派,竟然希望利用义和团,仰仗刀枪不入的神术,来抵抗列强侵略。结果,反而招致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在保护侨民的借口下,入侵中国,占领北京。慈禧与光绪仓皇逃往西安。
  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和约。清政府的腐败与崩溃,严重削弱了自己的统治能力,引起了爱国的人们对清王朝的失望和新的觉醒。孙中山在1900年10月,趁清政府陷入混乱之机,发动惠州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在社会上的反响已经不同,他得到了国内人民的深深同情。国内一批批青年士子,开始在不同程度上倾向于接受西方社会学说,走上反满(清王朝)革命的道路。同时,在列强的压力下,清王朝也不得不同意政治体制的变革,为了学习新学(西学),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出现了由政府公派和个人自费到日本和欧美留学的热潮。从“忠君”观念中解放出来的留学生中,革命思潮迅速发展,一批宣传革命的刊物在国内外涌现。如《中国日报》(香港)、《国民报》(日本东京)、《苏报》(上海)、《警钟日报》(上海)、《湖北学生界》(东京)、《浙江潮》(东京)、《江苏》(东京)等报刊,以及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章太炎的《驳康有为书》、黄中黄(章士钊)的《孙逸仙》(翻译日本宫崎寅藏介绍孙中山革命事迹的著作《三十三年之梦》)等宣传革命的书籍。
  1903年11月4日,留日归国学生黄兴,与青年学生宋教仁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1904年10月24日在长沙举行起义,事泄失败,流亡日本。1904年底,翰林出身的蔡元培,联络各自在浙江会党中活动的陶成章、徐锡麟等成立光复会,进一步联络会党,策划武装起义。一个全国性的革命形势正在酝酿成熟。
  留学生以及流亡海外的革命者,都很仰慕孙中山,钦佩他在国人沉睡时敢于首先发动革命,开始努力与他建立联系。这些革命者,都是传统的读书种子转变而来,在他们的印象中,孙中山无非是一个五大三粗的草莽英雄,绿林好汉。相见之后,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孙中山长得眉清目秀,温文儒雅,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思想先进,魄力雄浑,他阐述的革命理论更是闻所未闻,令他们十分倾倒。他成了革命者心目中的领袖。孙中山虚怀若谷,平易近人,与这些比他年轻的士子一起探讨革命的理论和方法。留学生们向他介绍了国内青年士子倾向革命的状况,以及在新建陆军之中,发展革命组织的方法及其优点,改变了孙中山以往对士大夫和清朝军队不能革命的成见,促使孙中山也努力与各派革命志士建立广泛的联系。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当时,日本是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地方,国内的革命者在起义失败或政治面貌暴露之后,也往往流亡日本。这里也就成了革命者和革命思潮汇聚和激荡的地方。1905年初,孙中山往来于伦敦、布鲁塞尔、巴黎、柏林之间,在旅欧留学生中发展革命组织。旅欧学生和旅日学生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互通声气。应在日本的革命同志邀约,孙中山于1905年6月11日乘法国“东京号”轮船出发,经新加坡与革命同志会商后,于7月19日抵达日本横滨。当时,孙中山离开日本已经一年半了,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留日学生得到消息后,十分兴奋,在东京的学生也纷纷前往横滨,会见孙中山,并邀请他前往东京,与留学生晤谈。经过同情中国革命的日本朋友宫崎寅藏的介绍,孙中山会见了华兴会领袖黄兴,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见,深谈了两个小时,对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达成了共识,最后两人举杯祝贺。
  孙中山在东京与留学生广泛地交换意见,宣传革命的道理和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的主张。华兴会是当时最大的国内革命组织,它的态度非常重要。华兴会在内部讨论时,在是否仍然保留华兴会团体的问题上意见分歧,最后以“个人自由”加入搁置了争议。7月30日,在孙中山主持下,有各省革命志士79人参加,召开了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的筹备会议,孙中山在演说中强调组织新团体进行革命的必要,获得了与会者的热烈响应。他建议新团体命名为中国革命同盟会,引起与会者的讨论,最后,为团体保守秘密起见,删去革命两字,定名为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向与会者提出并解释了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尽管与会者对这一理论体系的认识还很模糊,但都表示接受,个个激昂慷慨,签署入盟书,宣誓革命。适在这时,房间后部木板突然倒塌,声如列帛。孙中山机警地解释说:“此乃颠覆满清之预兆。”众人一片雀跃欢呼。
  8月13日,留学生举行欢迎孙中山大会,由华兴会骨干宋教仁主持。会场只能容纳千人,但留学生蜂拥而至,会场为之爆满,许多人只能滞留在会场之外,都想一睹孙中山的风采,聆听他的革命学说。孙中山在热烈的欢呼声中登台演说,他叙述了周游列国的经验,信心十足地指出中国不会沦亡:“我们放下精神说要中国兴,中国断断乎没有不兴的道理。”他驳斥了立宪派反对革命的说教,强调中国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学说制度,在革命后取法乎上,实行共和政治。孙中山演说过程中,全场兴奋热烈,掌声雷动。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8月20日,在日本东京赤坂区灵南坂坂本珍弥邸举行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大会,到会者有百余人。会议讨论修改通过了由黄兴等起草的中国同盟会章程,以孙中山草定的十六字纲领为宗旨,以东京为同盟会总部所在地,设定了组织机构。会议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庶务,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国内外分设9个支部,推进革命工作。改组《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为同盟会机关报,后定名为《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更系统地阐述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民族要独立,政治要民主,社会要均富,明确地为国家指出了现代化的方向。同盟会成立时及以后,光复会的成员,也陆续地参加了同盟会。同盟会并不是以各团体组织联合的方式所组成,各个小团体的意识还继续存在,而原来的组织功能,则融入了同盟会之中。
  

[2] [3]